牟氏莊園:民間“小故宮”
日期:2016/12/15 0:40:4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作為土生土長的山東煙台棲霞人,我第一次走進牟氏莊園,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在牟氏莊園的隔河對岸,別看十分近,但是當時5元錢的門票,還是將我拒在高大神秘的莊園大門外。一次課外活動,眼看一輛旅游大客車駛向莊園,我靈機一動:跟游客混進去瞧瞧,咋樣?因為那批來自台灣的旅行團游客太多,加上當時的管理沒有監控,呵呵,我也堂而皇之地蹭了一把門票關,邁進了北方頭號大地主家高高的門檻兒。
當時的我不懂得欣賞其中的建築文化,只想趕快轉遍大宅院的每個角落,看看那大地主究竟是怎樣生活的。可是眼看課外活動30分鐘的時間就要到點了,我還沒有逛完莊園的一半,情急之下,我決定立即返回,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在這所房門重重疊疊,道路交錯縱橫的大院裡,我迷路啦!一位從未見過大世面的女孩,第一次踏進豪宅大門又找不到出路的無奈,讓我欲哭無淚。幸好一位收拾庭院衛生的老大爺幫忙,我才倉皇逃出。
重游古老莊園驚奇勝似當年
隨著牟氏莊園知名度的擴大,古老莊園吸引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我也因為工作的關系,多次陪同外地朋友走進莊園,有機會細細領略了其中蘊含的建築文化,感歎古代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和他們為一座稀世珍藏版“小故宮”付出的汗水。
走近棲霞市城北,遠遠望去一大片古色老建築就是牟氏莊園,是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幾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因牟墨林在兄弟中排行老二,皮膚黝黑,又稱牟二黑子莊園。
沿著高低不平的特色石板路,便來到古槐掩映下莊園的“西忠來”大門前,據說這是牟氏莊園六個大門中最為顯赫的一個。門前一對有著80多年歷史的石鼓上,6位工匠花了2年多時間雕刻出“福祿壽禧”“麒麟送子”“劉海戲金蟾”……栩栩如生的浮雕,精美多姿的圖案,令人感歎。抬眼間,2米多高大門上“耕讀世業勤儉家風”的金色對聯,更是讓人過目不忘。
邁進60厘米高的大門檻,映入眼簾的是別具一格的“踩錢踏福”石毯,栩栩如生的蝙蝠、錯落有致的銅錢,石頭寄予美妙的諧音寓意,讓我忍不住親自體驗一番,提提運氣,表表心願。來到東忠來客廳,一幅身著官服正襟危坐的牟國珑的畫像映入眼簾。原來,牟家原籍湖北公安縣,牟國珑是牟墨林的高祖父。清康熙年間,53歲的牟國珑被選授為直隸省南宮縣知縣,他為官清正,剛正不阿,被罷官後,買下百余畝土地歸隱棲霞。也許正是基於自己的官場遭遇,他才會留下“耕讀世業”的家訓,深刻影響了數代牟家後人,最終成就了北方首富的基業。
接下來,是沿著石階自東向西,自南向北,依次逛遍古老莊園。走進莊園,我終於明白當年我迷路,是因為這裡的建築太多了,原有房產5500多間,現保存廳堂樓廂480多間,占地2萬余平方米。
整個莊園面南背北,分三組,六個院,院內立體建築多屬二層樓房,房捨多是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浮雕圖案,栩栩如生。六個大院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為南群房、平房、客廳、大樓、小樓、北群及東西群廂多進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落。縱觀重重四合院相疊,橫看條條通道相間,層次清晰,主次分明。
吸引我的還有一面色彩斑斓的“虎皮牆”,砌有386塊六邊形的牆石,任取其中一塊,均可與周圍石塊組成六邊形花卉圖案,總體上組成一個“百花相連”的連續圖案:金雞報曉、制錢蓮花、早生貴子、長壽龜圖等圖案,細致精巧,形象直觀。
讓人稱奇的還有:牟氏莊園的石牆平整如鏡,石縫細如線,大小均勻的石塊因用豆漿浸泡過,所以經久風蝕不老化。
莊園“三大怪”興致盎然來
逛莊園,當然忘不了看看莊園“三大怪”:“煙囪立在山牆外”,它看似一個小小樓閣,凌空聳立,別具特色;“燒炕洞子建在外”,工人每天按時燒炕取暖;“穿堂門一線開”,第三怪是六個大院中,正房除最後一排外,都是前後開門,一線相連。
莊園的“三大怪”,除了有防潮保暖、安全防火、清潔衛生等作用,也是融合了南北方建築風格的表現。每一次來這裡,我都會感歎:當年沒有大型建築工具,沒有現代化吊裝設備,也沒有專門設計策劃專家,那些能工巧匠們,是如何建成這座建築風格迥異、布局內涵合理的莊園的?
俗話說,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走進牟氏莊園,“看門道”的人,從特色建築、治家理念、教書育人以及其九代創富的經歷中,感歎封建大地主的奢華、勞動人民的智慧,收獲建築知識,積澱人生經驗;“看熱鬧”的人,會從織花邊、做饽饽、繡彩裙、唱大戲等民俗項目中,掌握制作的技巧,收獲參與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