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泉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

泉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

日期:2016/12/15 1:08: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編制單位: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
    規劃面積:7.41平方公裡
    完成年份:1993年
   
    項目背景
    泉州是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宋元時期曾是全國最大的海港之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台灣同胞的祖居地和著名的僑鄉。多文化多宗教融合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城內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價值極高,城市風貌迷人。
    泉州古城位於晉江下游北岸,東北、北、西北均為環城河,東至溫陵路與城市新區接壤,西南為晉江。古城總面積為7.41平方公裡,總人口16.5萬人。



泉州古城

  規劃指導思想
  在改革開放形勢下要對古城保護進行有效的規劃控制,必須以3種控制觀念作指導,即系統觀,經濟觀,文化觀。系統觀要求規劃宏觀上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明確古城性質,調整用地結構,確定環境容量。規劃方法上要制定系統的古城改造評價體系,目標體系和控制操作系統,使古城改造納入城市的有效控制之中。經濟觀就是要在促進城市經濟繁榮的思想的指導下,了解掌握古城改造的經濟規律,探索各種途徑使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文化觀就是要從新的高度來認識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它不僅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而且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方面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保護古城和發展經濟是對立統一的。

    規劃特點
    (1)強化泉州歷史文化名城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探索了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特色,指導古城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和更新。古城的風貌和特色,主要包括山、水、城一體,“鯉城”的平面形態,雙塔的控制輪廓線,大量的文物和歷史文化遺址,典型民居,地方建築特色和中外歷史建築形式的繼承,尺度適宜的街巷系統、城市水系、地方特色樹種和綠化,並由以上種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古城整體環境;
    (2)泉州古城面積不大,容量有限,長期積累和“欠賬”使其不堪重負。規劃明確了古城的功能,調整優化城市土地使用布局,完善古城基礎設施,根據古城“以發展旅游,商貿為主,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的要求,開發城東新區,遷出不適於在古城的單位,實現降低古城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的目標。容積率的確定與土地定級和地價測算結合起來,考慮了土地開發的經濟性;
    (3)結合城市設計,深化、細化建築高度分區規劃,切實控制重點保護的“三片一線”周圍地區的建築高度和容積率,不允許在古城中心區插建高層建築,並將這些控制意圖落實到分別制定的建築密度、建築控制高度和容積率等地塊控制指標上;
    (4)進行了古城土地開發經濟性的分析研究。根據泉州土地局編制的“土地定級報告”中所劃定的土地分級和各相應的地價,計算出在保證法定利潤條件下各級地塊相應的容積率,這組容積率推算值可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容積率取值低限的參考數據。還分別測算了典型地塊的投入產出數據,在盈虧相抵後,保證古城土地開發在總體上能有經濟效益。在經濟分析的基礎上向政府提出古城改造的政策建議;
    (5)應用了計算機技術進行全部繪圖和數據處理統計工作。其成果達到當時國內先進水平。

    工作成果
    工作內容包括古城分區規劃和28個街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兩部分。

 


泉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規劃圖

 


泉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風貌保護規劃圖

 


泉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坊規劃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