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編古建技術規范的假山工
日期:2016/12/15 1:20: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本次新聞行動啟動至今,已有百余名從事古建築修復行業的蘇州能工巧匠報名,其中既有自薦的,也有所在單位或行業推薦的。9月上旬,主辦方將邀專家組成評委會,從所有報名參與的工匠中評選“姑蘇優秀古建築修復師”,並舉行頒獎典禮,頒發證書和獎金。
本報已相繼專題報道了部分能工巧匠,由於受報紙版面等限制,大部分報名者尚未予報道。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最終的評選結果,並不是從已報道的人物中產生,而是從所有報名人員中產生,已報道的僅列為評選對象。
本次新聞行動尋訪的“古建築修復師”,是指蘇州市區范圍內,以姑蘇傳統營造技藝,從事古建築修復行業的優秀能工巧匠,具體分為木工、瓦工、油漆工、石雕工、木雕工、假山工等。本月底前,有意者可將個人資料,包括從業經歷和故事,代表作品介紹,以及本人姓名、年齡、家庭地址、聯系電話(手機)等,通過郵寄、電子郵件兩種方式進行參與——
1.郵寄地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蘇州市小新橋巷7號耦園內)郵編:215001
2.電子郵箱:gjlm2012@163.com
3.信封及郵件上請注明“尋訪蘇州古建築修復師”字樣,郵寄時間以當地郵戳為准,電郵時間以電子郵件收到時間為准。
4.垂詢熱線:67552305(亞太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96466(姑蘇晚報)。
本報記者 邵群 攝影 遠山 沈亮
坐在開著空調的屋裡,他總是問一句、答一句;來到虎丘“西溪環翠”,看著自己親手堆疊的假山、瀑布,他的話匣子才稍稍打開一點——他,就是52歲的假山工高級技師袁榮富。從環秀山莊、虎丘西溪環翠,到波特蘭“蘭蘇園”、溫哥華“逸園”……他參與的諸多工程屢屢獲獎,備受贊譽。為使堆山這一瀕危技藝得到更好傳承,他參與編寫了《古建築假山工技師職業資格鑒定規范》。
可采訪袁榮富頗有些艱難,許多本可以展開來講述的故事和細節,總被他輕描淡寫地一兩句帶過。他是堆山高手,卻不善言辭,他所有的心思都堆進了那一座座“寓意寄情”的假山裡……
堆山高手差點和假山擦肩而過
袁榮富是蘇州人,和許多子承父業的香山工匠不同,他和假山的結緣,可以說是個偶然。1979年高中畢業時,正逢當時的古典園林建築公司招百名應屆生,他投了簡歷並被錄取了。“那是園林系統一家全民事業單位,當時可是‘鐵飯碗’,想進的人很多。”他回憶,那時候也不知道該填啥工種,總覺得公園裡假山盆景挺漂亮,於是就在“工作意向”一欄裡填了“假山”。當時,有11個人填了這個工種。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是新員工培訓,內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園林常識等,就在北寺塔院牆裡面上課。”袁榮富說,當時教室外面就是工地。一下課,大家就去工地上幫忙做小工,搬搬磚瓦、送送砂漿,“當時,不少人心裡開始犯嘀咕,在工地上和灰堆打交道能有啥出息?自己一個高中生,進國營大廠才算神氣”!他笑著說,當初錄取的100多人,後來調換工種和流失的加起來超過三分之一,“自己當時也猶豫了好一陣子,不過一直沒下決心”。
培訓結束以後,袁榮富就跟隨師傅到了連雲港,為當地一家企業制作礁石屏風和花崗石駁岸。“當時一起去的有20多人,師傅讓我和另一個人學做‘技術活’,比如相石、鉤縫、套繩等。”他說,石料的品種、顏色、紋理、形態各不相同,相石是堆山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一個主要環節。好幾塊石頭堆成一座假山,看上去要像一整塊石頭堆的; 鉤縫用水泥黃沙,把石塊之間的縫隙在剎墊石片後加以封固,既要考慮牢度,也要考慮美觀;套繩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不同的石料套繩方法不同……
袁榮富記憶猶新,當時師傅還教了一個“基本功”,那就是如何堆“給人以凌空感覺的挑石”,秘訣就是“壓”的份量要大於“挑”。也就是說,上面一塊石頭三分之二的份量,要壓在下一塊石頭上,這樣才能吃重量。
疊山置石要與建築
構成一幅山水畫
“堆假山有那麼多的講究,跟著師傅做了幾個項目,自己也慢慢產生了興趣,心裡也沒了怨言。一顆心總算安定下來,這一定,就是整整30年。”袁榮富說。
1981年,袁榮富作為園林技工之一,被派往內蒙古赤峰,指導和幫助當地工匠建一座城市公園。他說,“當時,堆山用當地產的黃石,其中有一道工序叫做剎墊,就是用小石片填在石縫處,安放石塊時起矯正姿態和穩固的作用。這是一種加工的藝術,一是力量支點要選准,二是拓的縫隙看上去要緊密自然。”
石無定形,山有定法。由於假山工藝技術的特殊性,將施工實踐經驗歸納到理論層面的研究和總結較少,可以借鑒的疊山資料,特別是工藝流程少有記錄,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技術規范。采訪中,袁榮富拿出一本2010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古建築技師職業資格鑒定規范》,向記者介紹,這本書由香山職業培訓學校組織編纂的,在形成初稿後請各工種的香山幫傳承人、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工藝大師等進行了討論,並根據討論意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自己參與了其中的古建假山工技術規范的制定,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記者注意到,這本書包括古建職業資格鑒定規范、理論測試復習題及技能考核代表作品等三部分。其中,“假山工技師職業資格鑒定規范(試用)”中,“職業技能”包括工前准備,施工制作,施工管理,新材料、新技術應用及工後處理等五個方面。每一方面均列出“工作內容”、“技能要求”。比如,“施工制作”中,要求工匠具備“根據草圖構思,利用實際環境進行疊山置石,並與建築物和諧搭配,應用美學原理,構成一幅美的山水畫”……
虎丘西溪環翠“卷石勺水”費思量
不少去過虎丘的游客,可能不知道虎丘西南麓有一處叫“西溪環翠”的景區。“西溪”即白居易所開環山溪西段,《虎阜志》首卷“虎阜十景圖”中就有“西溪環翠”一景。景區2002年動工重建,次年建成,分為鏡台雲夢、西溪環翠、籬門幽竹三區,景觀構築占地703平方米。
作為西溪環翠假山項目施工負責人,袁榮富對景區上自虎丘西坡,下至古戲台北側聆音榭池塘,由假山、山澗、流泉等組成的水流系統一清二楚,“這是一個相對閉合、完整的園林建構區,有跌水、瀑布、溪流、湍潭、池沼等諸多景觀,溝通西山坡山徑、竹海、‘小筼筜谷’竹廊,再由北向南貫穿整個景區。”
記者冒著高溫,來到虎丘“一榭園”工地尋訪袁榮富。花神廣場北面是一座古戲台,袁榮富指著廣場南側一段山石說,西溪環翠的假山,多是用從外地采購的野山石,其質地、顏色、紋理,和虎丘本身的火山巖剝蝕風化狀態相近。“這一小段山石堆得高低錯落、似斷還連,起屏風的作用,把環山路和花神廣場隔一隔”。
記者在現場看到,古戲台西面,有一處用大小不一的扁圓形巨山石圍成的水潭。奇妙的是,潺潺溪水經幾塊石一阻,竟形成了兩個落差達60厘米的水面,自成一景。
沿溪流往山上走不多久,一處題著“卷石勺水”的瀑布便躍入眼簾。“可以講,西溪環翠的山石,數這個瀑布最難堆。”袁榮富說,“瀑布落差達3米,中央豎一塊擋石,中分水流,給人一種‘斷流’的感覺,同時遮擋其後兩塊石之間的縫隙,盡可能模擬自然山水,不露人工接拼的痕跡。”
袁榮富介紹,石塊形狀不方整,拼接起來就難。挑選石料時要看形狀、最好帶一些自然風化的痕跡,還要注意大小比例的搭配。“瀑布用的石料,紋理、形狀必須是豎向的。”他補充說,“為了達到與真山真水無異、充滿自然野趣的效果,堆之前曾到天池山實地觀察過多次。”
穿過一片幽靜的竹林,“埋”在山石之間的溪流“源頭”呈現在記者眼前。“‘源頭’要和山勢相呼應,要通過水位高低的控制,來取得預期效果。”袁榮富告訴記者,該處“源頭”設計有四五個出水點,落差在20-30厘米。在一高一低兩個池塘中間築一道小壩,便形成“滾水”,有的地方似一扇“珠簾”,非常漂亮……
為溫哥華逸園主景假山“收頭”
上世紀80年代,蘇州第一座仿古庭院“明軒”漂洋過海,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落戶。至今,已有50余座蘇州園林及園林模型在海外落地生根。1985年4月,包括木工、瓦工、假山工、花卉園藝工等各個工種在內,一支由50多名蘇州工匠組成的施工隊,遠赴溫哥華建造一座蘇式園林——中山公園裡的逸園。袁榮富說,自己當時20歲出頭,是施工隊中的一員。
“這個項目當地只負責按技術要求澆築混凝土牆體等基礎,所有的建築構件,包括木料、磚瓦、鋪地以及假山等,都是從蘇州運過去的,一共裝了70多只集裝箱,其中太湖石有幾百噸重。”袁榮富告訴記者,逸園主景假山是自己的師傅負責堆的,可堆到百分之八九十,快“收頭”時,師傅卻不慎摔了一跤,一時間上不了工地,工期緊、時間急,怎麼辦呢?袁榮富說,假山規模的大小、山勢的高低,必須充分考慮與周邊的建築、水池、植被等的關系和比例,要因地制宜。所謂“胸有丘壑、意在筆先”,堆山前心裡要有全局的打算。他說,當時施工隊裡也有其他的堆山師傅,但每個師傅堆疊的手法和風格有差異,誰也不敢輕易接手這個僅剩不到20%工程量的項目。後來,經施工隊反復討論,決定就由徒弟試著接手,為師傅堆的主景假山“收頭”。
“聽到這個消息,我的神經一下子繃緊了,心裡既激動又緊張。”袁榮富說,假山“收頭”,講究的是“以石導勢”,要堆出山巒起伏的氣勢。峰巒的向背俯仰,必須相互照應,氣脈相通,層次之間必須彼此避讓,前不掩後,高不掩低。
袁榮富回憶,逸園主景假山南面有一處池塘,水從假山上流入池中,形成一個小的瀑布。水道收窄一點,水流就急,放寬一點,水流就緩,哪兒該急、哪兒該緩,哪兒該拐個彎,水流節奏的每一個細微變化,事先都必須仔細考慮……
“一個多月以後,逸園主景假山的‘頭’終於收好了,得到了施工隊師傅的一致肯定。”袁榮富感慨地說,“這是人生一個轉折點,這個工程讓自己增強了自信心。回蘇以後,自己大部分時間當師傅帶班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