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建築發燒友呼吁拯救衰落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18: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關於我 我是唐大華,山東德州人,一個古建發燒友。從高中的時候我開始對古建築著迷,通過羅哲文先生的《中國古塔》走進了古建築的世界。2006年我開始用業余時間探訪古跡,歷經300多個地方的2000多座古塔和100多座早期木結構,行程數萬公裡。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對古建築有著這般的執著和熱愛,其實最初我只是想見識一下古建築的魅力,感受不一樣的文化積澱,後來卻發現這些瑰寶的現狀極不樂觀,在走訪了很多散落在民間村落的古建築後,深深地被它們震撼,我覺得我該做點什麼。
古建築有著它獨特的文化,它們是歷史生命的建築,它們的身上記錄的是每個時代的故事。建築和衣服一樣,是人體遮蔽的延伸,是技術、藝術、人生的集合,是古典文明體系興盛衰落的過程記錄。
我的呼吁和行走只是個人微小的力量,無法保住這些珍貴的建築,只有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在新浪微薄和博客裡取名愛塔傳奇,不遺余力地呼喊,希望能挽救這些老房子,為子孫後代留下文明的根脈。
文脈之路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公布的結果,從“二普”到“三普”的22年間有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了,數目之巨令人咋舌。很多文物沒有留下任何資料就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的視線。
我五訪山西,它是國內現存古建築最多的省份,還有很多沒有得到保護,晉東南地區更為密集,也是目前失修最嚴重的地方。這些古建築大多藏在深山,難為世人知曉,不少珍貴的宋金元現在仍然屋頂坍塌,梁架淋雨,很多古建築已經瀕臨倒塌,那淋雨腐朽的失修的木結構古建築,深深地刺痛了我。開始的幾年我主要在尋訪古塔,目前是古塔和木結構古建築並進,通過不斷的接觸,了解它們的價值。
文脈進程
06年:河北四座古塔探訪,穿行山東十六縣尋訪十七座古塔;
07-08年:秋季再尋河北四座古塔,趙縣、元氏尋古塔;
09-10年:春季魯東尋古塔,肥城探尋古塔,探訪高唐大覺寺捨利塔遺跡,探訪章丘和尚塔,夏季獨行河南尋古塔,秋季山西訪古塔,泰安、萊蕪訪古塔,冬季魯中尋古塔;
11-至今:泰安普照寺、五賢祠、三陽觀、馮玉祥墓,探訪景縣“三國寶”,春季冀豫訪古塔,冀晉豫訪古塔,津遼冀訪古塔,濟南探訪古塔,秋季晉東南訪古塔;
在進程中我總結了大木殇系列的內容,這些大木精品,經歷過幾百上千年,躲過戰火,躲過災害,毀於當代實在不該。拯救靠大家,我相信民間的力量一定可以挽救。
《大木殇》系列——急需維修的木結構古建築:
系列一(圖片如下):
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珍貴的唐代建築,國之重寶。現在屋頂大面積塌落。
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後殿,金代建築,破損情況甚於前殿。
山西襄垣南牙村周成王廟正殿,元代,大面積坍塌多年。
山西武鄉村會同廣福院前殿,金代,屋頂完全坍塌。
山西武鄉村會同廣福院後殿,明代風格,屋頂大面坍塌。
大木殇的系列我已經整理出來現有十三個,鑒於篇幅有限,這裡先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個,之後我會不斷的更新並且繼續整理更多,現在已經整理好的十三個系列中大部分都是露天淋雨多年的古木建築,即使現在修上了壽命也肯定縮短,本來這是不應該發生的,如果出現滲水就及時修補,花不了多少錢,還能保持建築完整,現在已是亡羊補牢。小修不及時,導致破損越來越大,需要的維修經費越來越多,積累到現在,動辄幾百萬,又拿不出來了,如果再不行動,困局會越來越深。
系列中的一些古木建築已經得到了市保,縣保的重視和保護,但是還有很多古建築被遺落,在風雨中被腐蝕,請大家一起保護這文明的余脈,歡迎更多的朋友跟我交流和分享。
接下來我要做的
我計劃先做實地調查,掌握事實才有發言權,我去過的只是山西古建的一角,沒去過的還有很多,希望通過不斷的調查把這些失修的珍品發掘出來,公之於眾,引起更多人的關心重視,有了您的支持,我能走的更遠。
我計劃對山西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做個詳細調查,把山西的古建築的現狀能夠有一個系統的摸底跟了解,用照片記錄其現狀。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古建築的存在,喚起大眾的保護意識,不要讓這些珍貴的建築毀於當代。
我計劃有很多的朋友想要跟深入的了解古木建築,我會將探訪之路一直進行,將我的調查不斷的更新提交,追蹤和監督,畢竟古木建築的現狀是很小眾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合適的時候會設置古木建築的論壇或者工作室,會去到需要的地方進行講座,讓大家更了解。
籌款的用途&目的
我自駕出行,單人單車,有八年駕齡,五次單人單車出行經歷,去過五次山西,熟悉山區路況。這些古建築大多地處偏僻,無公共交通,當地租車費用很高。幾年來的走訪花費了我不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所以此次在追夢網上發起項目也是想尋求大家的支持,募集的資金主要是訪古的差旅費用調查經費等等。由於路上的不確定因素有很多,所以無法提出一個明確的財務預算。但我承諾募集來的費用都會用作走訪途中的基本花銷,整個行程我也會通過微博直播。也會在追夢網上不定期更新。有大家的支持會讓我走的更遠,了解更多,呼吁更多的人來關注和保護大木作。
古建築不僅僅是熱愛更是使命!
著名的建築學家曾說:“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的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中國建築學的開山鼻祖,中國遺產保護的象征,我並不是要做現在的梁思成,要傳播的是這樣的精神。
最近有些朋友與我討論修還是不修的問題,讓我有些意外。可能有些朋友對木結構建築的特性還不夠了解,我發布的都是木結構古建築,以梁柱承擔屋頂重量,木結構怕水,一旦屋頂漏雨大梁就會受到腐蝕,而且屋內不見陽光,腐蝕久了就會斷掉,後果就是整個坍塌,等到坍塌了也就很難再修復了。
我想不用多說什麼保護這些早期木結構的意義,他們不是博物館那些瓶瓶罐罐可比的。中國大木作建築世界獨有,不可再生,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保護好,文保部門更要負起這個責任!山西以外的同學可以使勁翻一翻周圍,看還能找出多少元以前的老房子?大多數省份是個位數,還有不少省是0,老祖宗過去不是睡在馬路上,都是有房子的,只能沒能保留下來。山西這些早期木結構再不引起重視,用不了幾十年也會變得和我們一樣蒼白。
所以我在呼吁搶救這些垂危木結構的同時,也呼吁加強現在尚好的那些古建築的日常養護,不要積攢問題,防止修上這批又倒了那批。荒廢上10年,再修上百萬;好好養護上10年,可能花不了幾萬塊,我想這個賬大家都明白。
現在有些園林景觀修建的木結構花廊等也是露天淋雨,卻經年不腐,但這和木結構古建築情況是不同的,現在修建的這些花廊一是木材經過了防腐處理,二是它暴露在陽光下,環境並不潮濕,古建築就不行了,屋頂開天窗多在後檐,大梁淋雨的部位在屋內,常年見不到陽光,腐蝕速度會更快。
《文保法》說的很清楚,列級保護的建築要做到“四有”: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機構或專人負責管理。民間應是監督,督促。如無資金,應協助管理部分向上級爭取,或直接向國家文物局反映。等古建築都化為淨土的時候還有什麼文化可傳承呢?
我們有多少的家底可以去敗?雖然老祖宗早不住在山洞了,早期木結構保存下來的甚少,五千年的文明史,960萬平方公裡,13億人口,這點家當,還不值得珍惜嗎?
在長治縣西八法雲院,86歲的徐大爺手繪了一張法雲院原貌圖,徐大爺小時候就在法雲院裡念書,對古廟很懷念。法雲院的前殿大爺也記不清毀於何時了,中殿八十年代拆除蓋了教室,現在僅存元代後殿。他的身上有的是古建築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