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又一批亟待保護的傳統村落將納入國家保護層面了

又一批亟待保護的傳統村落將納入國家保護層面了

日期:2016/12/15 1:17: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數量創紀錄——88村入圍呈“井噴”之勢“千字村、單堠村、浮圖村……都入圍了!”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方網站對擬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名單公示完畢,我省88個古村落榜上有名,蔚縣成為我省此次入圍數量最多的縣,蔚縣博物館館長李新威興奮地說:“很欣慰,又一批亟待保護的傳統村落將納入國家保護層面了。”

2012年至今,住建部聯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七家單位,先後公布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共2555個,我省前三批共有57個村落入選,而此次一次性入選88個,數量上可謂“井噴”。“其實,相對於散落在我省各地數量巨大的傳統村落而言,這個數目也不算太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原副總規劃師、省城市規劃協會會長邢天河介紹,我省有些地方才剛剛開啟傳統村落的前期普查工作。

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一種榮譽,更意味著村落保護將在資金、規劃、設計等方面得到扶持和督導。記者了解到,最終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都會獲得中央財政3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這表明國家層面對傳統村落及傳統鄉土文化保護的高度重視。“入選國家級名錄會進一步喚醒社會各界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自覺性和榮譽感,但是我們的保護工作還有待提高,保護規劃要與時俱進,向更為科學合理邁進。”邢天河說。

價值不可替代——88村獨具特色、風采各異

“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有嚴格標准,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村落自然景觀較好,建築風貌基本完好,民俗民風傳承得好。我省此次入圍的這88個村,在建築和民俗領域獨具特色、風采各異,價值不可替代。”曾參與全省傳統村落普查的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鄭一民說。

井陉縣七獅村,始建於唐末宋初,背山面水,青山環抱;土窯民居,千佛古洞,可以說是佛教文化與鄉土文化的完美融合之地。該村現存明清時期土窯186孔,石劵窯80孔,石樓院18座,石頭四合院16處,許多院落土窯仍被村民們居住使用,至今保留古樸的生活方式。尤其村邊斷崖上的千佛古洞,始建於北齊時期。“千佛古洞可謂是人文與自然資源結合的典范,當地人在天然溶洞裡開鑿出大小佛像千余尊,堪稱雕刻藝術與佛教文化結合的實物標本。”井陉縣文廣新局副局長馬佶說。

民居建築不僅是解開傳統村落秘史的鑰匙,還寄托著一代代居民的鄉愁。88個村落的民居異彩紛呈,除了總體上保留著河北民居建築特色外,有的兼具晉風川韻,有的融合京津風采,但無不與太行山區的鄉土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你能想象我國明清時期西南地區建築風格的民居,竟會完好地保留在太行山中嗎?”鄭一民告訴記者,此次邢台沙河市11個村入圍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綠水池村不僅風光秀美,村中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且村中還保留有典型西南地區建築風格的古民居。據傳說,該村先祖是明代四川籍武官,因押解皇綱被劫,於是逃到此地定居。這些建築,正是其後人在河北落地生根,與當地逐漸融合的實物見證。

一家一崖、一戶一峰;碑文石刻、古寺古廟——對於涉縣大窪村來說,這些當然該引以為豪,但最令村民們熱情沸騰的則是流傳久遠的元宵社火。“元宵節,就是村民們的狂歡節。元宵節晚上,懸崖古堡內大紅燈籠高掛,舞龍高跷竹馬旱船等沿街表演,村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涉縣文廣新局黨組書記李淑英說,社火演出最吸引人的是“九曲黃河陣”,陣中豎上燈樁,頂端每戶放一燈盞,全村扶老攜幼,敲鑼打鼓,轉九曲來慶祝豐收、祈願來年更好。

設立保護區——傳統村落保護的河北新思維

“此次入圍的很多村,都曾‘養在深閨人未識’,正是得益於近年來的調查、宣傳、推廣和保護,才逐漸揭開塵封的面紗。”邢天河說,在參與第四批名錄申報的過程中,他深深體會到我省入圍數量能夠創紀錄,不僅有賴於政策措施的引導、普查摸底下功夫,還得益於努力探索推廣新的保護模式。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其中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規劃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政策引導有力度,全省層面調查立檔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自2014年9月開始,我省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年半的傳統村落專項普查工作,不僅對已列入前三批名錄的村落進行標准化調查,還按照名錄入選條件對新發現的160個傳統村落全部立檔。“基本摸清了我省傳統村落的家底,為申報國家級名錄和保護利用打下堅實基礎。比如井陉盧峪村、涉縣原曲村等,經過我們調查立檔和申報,此次都得以入圍。”鄭一民說。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骥才曾坦言,“名錄保護”只是傳統村落保護的一種模式,我們要不斷探索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新模式。

“咱井陉這次24個古村落入圍,其中14個來自新設立的傳統村落保護區!”馬佶說,針對我省傳統村落分布集中、連片的特點,去年我省專家學者探索提出傳統村落保護區模式,希望借此把一些亟待保護的、仍未列入國家名錄的傳統村落先期保護起來。這一共識迅速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可,被業內人士稱為“傳統村落保護的河北新思維”。

今年6月,全國第一個傳統村落保護區正式落戶井陉。該保護區打破行政區劃,對集中連片古村落整體規劃和保護,范圍涵蓋天長鎮、於家鄉、南障城鎮、秀林鎮4個鄉鎮24個村莊,古村落面積達306.2公頃。馬佶說:“從這次入圍情況來看,保護區這種先期模式是可行的、值得推廣。”記者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獲悉,接下來我省還將對蔚縣、沙河、涉縣等地進一步調查,讓更多古村落群得到整體保護。


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名單(河北省):

石家莊

核桃園村

核桃園村古碑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有80多處。古驿道穿村而過,全用青石鋪砌,石塊光滑,轍痕深深,保存下來的青石驿道有30余米。坐落在關卡要隘之處的層霄閣,設計巧妙,高大宏偉,為古鎮一大景觀。村內還有古閣四座,廟宇十座,保存較好的古民居30多處,散布於大街小巷之中。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長生口村

長生口村有史記載唐代已有人在此居住,村內典型的建築主要為古車馬店、古店鋪、明清風格的民居和戲樓等。井陉自古稱天險,長生口地處井陉地區要塞,是東部平原過娘子關進入山西的必經之路。長生口繁盛時期村內行人絡繹不絕,商賈雲集。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吳家垴村

吳家垴村內住宅建築大多就地取材,以石頭為主,築為石窯,冬暖夏涼。村子以舊村古建築群為中心,房屋按年代的順序向四周擴展,順山勢錯落有致。村內古建築眾多。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明代

莊旺村

莊旺村古村落保存較為完整,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和二三進院落,主要為土窯洞、石窯洞和磚瓦房三種類型,是綿河流域最具明清時期代表性的古民居村落。古建築借山水靈氣,坐北朝南,高低錯落,軸線分明,門多院深。青磚砌牆,花格窗戶,精巧別致。

所在地:石家莊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板橋村

板橋村古民居涵蓋明清以來各時期建築,形制各異,各具特色。較為完整的古民居有30余處。除此之外,還有瓦房院、石砌院、靠崖窯、石券窯洞、灰渣脫殼窯洞、四合院等,這些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居住。板橋村古樸廟閣的建築風格、古老村落的民俗魅力、幽谷青山的“秦皇古道”、縱橫交錯的古老街巷、開門見山的梯田等,所有這一切構成一幅美麗的古村落畫卷。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石橋頭村

井陉古驿道由東至西穿石橋頭村而過,沿古驿路兩側,有30余戶土窯洞,梯次分布,都在百年以上。村中古民居建築多為清代和民國所建,戶型多為四合院。最具特色的建築屬井陉東岳廟,東岳廟往東,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通濟橋。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乏驢嶺

千年古村乏驢嶺。老村區建築在古驿道兩側,主房多以窯洞和瓦房為主,配房多以平房為主,為土木磚石結構。村落依山而建,前低後高,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村落形成時間在宋代以前,當地人文遺產較多,有貫穿於村落的古驿道,建於宋金時期的三座古山寨等。有108年歷史的正太鐵路大鐵橋等述說著乏驢嶺的古今滄桑。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北關村

北關村歷史悠久,距今有1200多年歷史,歷代傳承,延續至今。村內古建築眾多,有始建於秦代的秦皇古道遺址,始建於漢代的五道將軍廟,始建於隋代的顯聖寺,建於唐代的唐家垴古墓群、井陉古瓷窯遺址,以及建於明清的古民居等。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東關村

東關村在漢代已成村落。丘陵地勢,北高南低,村中間凸起周圍低,呈元寶形。村內古建築主要集中在東關大街、城壕街一帶,集中布局,多為明清建築,有75處之多,其中較為突出的為明清建築風格的許總兵府,二道門垂花木雕、歇山式瓦房等精美的建築構件體現了當時的高超的建築技藝。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天長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南橫口村

南橫口村背山面水,東側的紅岸山“秀林春色”為井陉八景之一。井陉古驿道繁忙了幾千年,村裡尚存的河北四大名窯之一的井陉窯遺址群也點亮了上千年。匣缽的牆、卵石的院、磚雕的門、葳蕤的樹,隨處可讓人聯想當年人煙鼎盛的輝煌。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秀林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盧峪村

盧峪村依山而建,整個村莊坐東朝西,成扇形狀。依山而建的房屋院落,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村落建築大致可分為五層,層層通街,每層有路。盧峪村均為盧氏一族,從嘉慶年間到此建村,有完整的石頭四合院,高門樓、石門口很是別致。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小作鎮

始建年代:清代

沙窯村

沙窯村背靠風景秀麗的大台山、尖脖山,東依雄偉蜿蜒的鐵龍山。四面環山,地勢南北走向。村內現存明末清初土木石磚結構的四合院8處,石窯洞、平房、四合院10余處,三合院34處,石窯洞500多處。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小作鎮

始建年代:明代


七獅村

七獅村歷史悠久,村內有幸存至今的武仙古寨、葛欄古村落遺址,以及古宅、古井、石碾、石墨、古戲台等遺存。還有保存完好建造於北齊時期的“千佛崖石窟”,七獅村特色土窯冬暖夏涼,低碳環保,據考證,此類保存完整規模之大的土窯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都較為罕見。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南障城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楊莊村

楊莊村村貌呈“一邊三台七道巷”,村內現存的傳統建築群屬明清時期風格,分布連片集中,風貌協調統一,建築細部保存完好,部分古民居仍有原住居民生活實用。現存民居還有兩處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築。村內傳統建築群的造型、結構、裝飾等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區特色,多為土木磚石結構,風格古樸典雅自然。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蒼巖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汪裡村

汪裡村建築整體風貌以石頭青磚建築為主,穿插部分紅磚建築,古樸自然。村內傳統建築成組團式集中布置,建築年代多為明清時期。古民居都有大門、正房、配房組成的四合院格局,大門對面有影壁牆,廳前方正對“三疊水”照壁,下設方形青石缸和花合。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蒼巖山鎮

始建年代:明代

石門村

石門村村莊兩側山峰陡立,谷底溪水清碧,宛如世外桃源。石門村傳統民居別具一格,當地地貌屬於淺紅色石英砂巖地貌,建築就地選材,也有部分青磚建築。民居多為清朝建造,院落格局多為四合院布局。青瓦紅石基,木柱拱窗,石雕、木雕、彩畫散布其間,門楣形式多樣。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測魚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南張井村

南張井村傳統建築基本保持著明清時的布局和建築風格。村內的干礤石窯洞,向陽靠岸,冬暖夏涼;村北青龍山陽坡的明房暗洞亦是先人的容身之處,是特殊的建築風格。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於家鄉

始建年代:明代

張家村

張家村依山而建,南靠李密山,一垴兩肩,形同筆架,因李密曾在此屯兵而得名。村內傳統建築眾多,有建於明清時期的武校、廟宇、祠堂、民居等。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於家鄉

始建年代:明代


狼窩村

狼窩村歷史悠久,傳統建築群集中分布在村落中部,有明清古建築200余處。石橋、石磨、石頭民居都體現了北方民居的建築特點,還有古廟、古閣等,不僅歷史悠久,且極具當地特色。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於家鄉

始建年代:明代

小切村

小切村的傳統建築是石板房。小切村的古院落有近40余處,隨處可見古色古香,形式各異的特色古建築。古建築多為木石混合結構,村內的古院落,保存完好,老村民們多年來仍居於此,享受著古樸惬意的生活。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辛莊鄉

始建年代:明代

蘇家嘴村

蘇家嘴村地處深山,四面高山峻嶺,植被豐茂。群山鐘靈俊秀,村民勤勞淳樸。村內古建築眾多,有建於明代的普濟寺、普寧寺,有建於清代的大廟、老母廟,以及古民居多處。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辛莊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胡仁村

胡仁村三面峭壁陡立,九道山梁匯集於谷地中心城“三佛拱衛、九龍匯聚”之地。谷地林木茂密,泉水長流,幽靜秀雅,胡仁村為“非”字形,民居多為磚木結構的房屋,街道上全鋪有小石板,有專用排水道。全村古院落占一半以上。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辛莊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洪河槽村

洪河槽村傳統建築主要為磚木結構,多石券窯和四合院。石券窯全部由當地石頭為建築材料,以拱券形式,有橫洞、豎洞,是當地獨特的建築風格。洪河槽村民間文化豐厚,傳統戲劇晉劇在當地流傳廣泛。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辛莊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河應村

河應村三面環山,全村四街、四垴、十巷子依山勢而建。古村內的街道全部用青石或卵石鋪就,街道高低錯落,縱橫交織,諸多支巷疏密有致地獄主巷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構成村落的主要格局。村內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古院落約40座。這些古建築有的粗犷奔放,一派農家淳樸風貌,有的精雕細刻、雕梁畫棟,於淳樸中顯富貴之氣。

所在地:石家莊市井陉縣南王莊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黃安村

黃安村整體風貌保存較為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點,村內建築沿主要生活街道分布,為該村主要傳統空間。村內傳統建築正房均坐南朝北,主要為木構架青瓦坡屋頂,瓦當吻獸保存完整。青磚青石砌牆,以四合院為主。除此之外,該村仍有40余座窯洞。

所在地:石家莊市平山縣北冶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九裡鋪村

九裡鋪村沿山勢地形建造房屋,村落舊屋保存完整,風貌統一。村莊整體西高東低,有東街巷、西街巷、戲樓巷。傳統建築以瓦房為主,牆體為青磚砌柱,屋頂為木架青瓦屋頂,門窗有花稜隔扇,有木雕花樽、櫥,具有當地民俗的傳統建築內涵。

所在地:石家莊市平山縣楊家橋鄉

始建年代:明代

封莊村

封莊村是一個被群山環抱,自然風景秀美的小山村,村東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廟——玉皇頂,是北方道教文化活動場地之一。玉皇頂還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十余塊古碑。

所在地:石家莊市鹿泉區石井鄉

始建年代:明代

唐山

西劉各莊村

自古以來,村民所居房屋最早以草房為主。後又逐漸以平房瓦房而居,由於村子靠山,於是便用石料代替土坯砌牆。房子多為木質結構,房頂上鋪蘆葦,上用灰土覆蓋,再用白灰磨。房頂呈拱形以便於流雨水。圍牆用石頭砌成,院門建門樓,富裕人家建有大門二門。

所在地:唐山市灤縣泡石澱鄉

始建年代:明代

邯鄲

李崗西村

李崗西村房屋錯落有致,古宅、古廟、祠堂連成一片。據統計,全村共有古宅民居窯洞二百余戶,大小廟宇七處,祠堂兩處。“四合院”是村內建築群中的淨化,農家風味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村內街巷到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石頭物件,奇石、雅石、石道、石牆、石橋、石碑等200余處。

所在地: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

始建年代:明代


老鴉峪村

村內閒置的院落和村民家中民俗文物存量豐富。農耕文化遺產保存完整。民居建築資源則有“十鄉換”、八角樓、大券門、元寶洞(金庫)、九間樓,以及四方炮樓等等。王氏莊園的附屬院落牲口圈、碾棚、羊圈、長工住房、草棚、閒雜倉庫等基本保存完整。村中還保存有道光年間建成的老君廟、古戲樓等。

所在地:邯鄲市峰峰礦區界城鎮

始建年代:明代

大窪村

大窪村依山傍水,依山就勢,坐落在凹字形的山谷中,古稱“鳳凰窩”。大窪村是用石頭在懸崖峭壁上建造的村落,一家一崖,一戶一峰。村內有太行梯田200多畝,還有古橋、古井、古寺、古碑石刻多處。村內傳統文化賽戲有“戲劇活化石”之稱。

所在地:邯鄲市涉縣更樂鎮

始建年代:明代

原曲村

原曲村是涉縣具有文字可考的最古老村莊之一。北齊立國時就有此村。原曲村古代建築頗多,五道券猶如5座城門,將原曲村圍得像“鐵桶”,皆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村裡寺廟較多,最為珍貴的是龍王廟中的無梁殿。

所在地:邯鄲市涉縣固新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巖上村

巖上村院落或靠山體而建,多以品字形院落結構為主。北方為主房,搭配東西廂房。主房為兩層建築居多,主配錯落有致。以大型石板為基礎,以土坯石塊為牆體。以灰瓦蓋頂,門窗、房屋轉角多為磚砌,細節裝飾主要集中在牆體。

所在地:邯鄲市涉縣遼城鄉

始建年代:清代

東鹿頭村

村內許多古建築保存較為晚裝,石頭院落依坡就勢,參差錯落,古色古香,構建了古村的基礎風貌。村內院落有四合院和三門三進兩種格局,是典型的晉東南民居院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細部裝飾大都集中在大門門樓、牆頂、檐口及門窗上,花樣繁多,無不賞心悅目。

所在地:邯鄲市涉縣鹿頭鄉

始建年代:清代

吳家河村

村內古街道為東西走向的秀才街,街道兩側是保存完整,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沿街分布秀才門、千年古槐樹、石碾、土窯洞和東西寨樓。傳統民居以二層石砌為主,以孟氏秀才大院和孟家大院最為典型。當地民居極富山區特色,山間還流傳著老皇巖、劉秀巖的傳說。

所在地:邯鄲市磁縣白土鎮

始建年代:明代


五合村

五合村四面環山,西北崇山峻嶺,東南漳水濤濤。傳統民居以石砌平房為主,村民就地取材,有青石雕刻的門窗拱圈、門墩等。傳統民居保存基本完整,古色古香,建築材料就地取材,為石灰質青石壘砌,雕刻精美絕倫。村內古樹參天,建造於上世紀50年代的躍峰渠為人類工程的奇跡。

所在地:邯鄲市磁縣白土鎮

始建年代:明代

同義村

同義村西北是千年古河道,東南是漳河。村莊依山島而建,民居大都以石砌的石洞為主,古窗、古拱門、古門墩、古石雕等多種多樣。村內古戲樓為實木結構,青瓦蓋頂,正前方石柱挺立,雕刻精細。村東南鳳凰山腳下,有始建於明朝時期的鳳凰寺,是古老建築和現代建築合為一體的寺廟群。

所在地:邯鄲市磁縣都黨鄉

始建年代:明代

崗西村

崗西村依山而建,傳統民居建於明清、民國時期,主要以石為基、磚為體、木質屋頂結構,街道均為青石鋪設。傳統民居院落排列講究,相對封閉,每個院落的中軸線明確,主房相對高大,大院有多層重院相連。其中次要院落的平屋頂上還增建明樓,謂之“繡樓”。每個大院都有精美的細部裝飾。

所在地:邯鄲市磁縣北賈璧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後臨河村

村內民房錯落有致,舊宅院仍保留著明、清時代的建築格局。村中栓馬窯、上馬石、石橋、石閣、古戲樓、龍神殿、天地壇、關公廟、馬王廟等古建築古樸典雅。村西南的惠果寺歷史悠久,建築規模宏大,村內還有千年古楓樹、千年古石花樹等。

所在地:邯鄲市武安市賀進鎮

始建年代:明代

萬谷城村

萬谷城村落地形特殊,村落北高南低,民宅隨山就勢,依山而建。村落居住集中,錯落有致。傳統民居建於明清民國時期,建築主體是土、木、石結構,砌牆大多以石料為主。每個院落中軸線明顯,北屋高寬多是樓房,東西南屋低窄多是瓦房平房,屬於北方四合院格局。

所在地:邯鄲市武安市管陶鄉

始建年代:明代

沒口峪村

沒口峪村傳統民房建於明清民國時期,建築主體是土木石結構,砌牆大多以石料為主,每個院落中軸線明顯,北面多是樓房,東西多是平房。傳統建築中,核心建築是四合院。村東的杜家大院,前後有兩個大門,為防止響馬盜賊,樓上有槍眼。村落建築各異,有雕刻精細的天地廟,有磚雕精致的影壁畫,有各種各樣的門樓等。

所在地:邯鄲市武安市馬家莊鄉

始建年代:明代


邢台

城灣村

相傳,城灣村始建於明初,村址四周環山,地勢高低錯落,起伏連綿,有溝谷穿村蜿蜒經過,形似秤鉤。居民住宅緊傍溝岸,依村中溝谷走向築建,為此村莊落成。村內有始建於唐代的謊神巖神廟,有始建於清代的古民居、石拱橋、八仙廟、土地廟、黑龍廟、龍王廟、楊仙廟等古建築。

所在地:邢台市沙河市綦村鎮

始建年代:明代

冊井村

冊井村是沙河市最大的自然村鎮,南靠鳳凰山宛如鳳凰展翅,小清河從身邊輕輕流過;北與十裡長嶺隔河相望,狀似游龍,馬會河從山中蜿蜒而出,曲折東流。由於地形四高中低,形成十幾平方公裡的小盆地。冊井就安坐在盆地中央的小高地中,是聚寶盆中的明珠。

所在地:邢台市沙河市冊井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北盆水村

北盆水村周崇山疊嶂,溝谷縱橫,植被繁茂。村前建有小型水庫。全域占地土地面積20平方公裡,居民250余戶,1000余口人。姓氏有王、蔺、任、張、康、賈,其中王姓為大戶。均為漢族。

所在地:邢台市沙河市冊井鄉

始建年代:明代

安河村

安河村盛產石料、石子和石灰;村內古民居保存完整,有始建於清代的古民居,始建於明清時期的古石橋,始建於清代的龍王廟和始建於清代的陳家祠堂等古建築。

所在地:邢台市沙河市柴關鄉

始建年代:明代

綠水池村

綠水池村地處太行山區,南、西、北三面環山,東面傍河。村周遍植紅葉、松、柏,村內栽有古槐等樹。村內古建築較多。有始建於清代的古民居,始建於明代的古閣樓,始建於清代的戲樓、廟宇、祠堂以及建於民國的古石橋等。

所在地:邢台市沙河市柴關鄉

始建年代:明代

彭硇村

村址建在高山半坡上。四周高山連綿,溝谷縱橫。整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村內有始建於元代的九龍廟溝,有明代翻修的桃花庵,有始建於清代的九龍廟石牌坊和古民居等。村北還有大寨山古堡,以及始建於唐代的土地廟等古建築。

所在地:邢台市沙河市柴關鄉

始建年代:明代


石門溝村

石門溝村東南與南面沙河市王硇村和北盆水村隔山相望,西與柴關鄉綠水池村地土相連,北與柴關鄉陰河溝村山水相依。村內有始建於明代的佛祖洞,始建於清代的古民居、奶奶廟、仙家廟、古地道等古建築。

所在地:邢台市沙河市柴關鄉

始建年代:明代

西溝村

西溝村因坐於高聳入雲的鳳凰嶺西側而稱之為西溝。村內始建於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眾多,除此之外,還有始建於明代的石拱橋、關帝廟、土地廟、三霄廟和祠堂等,有始建於清代的村民議事房、龍王廟等古建築。

所在地:沙河市柴關鄉

始建年代:明代

後漸寺村

後漸寺村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與前漸寺村毗鄰。村周圍山勢高峻,群峰聳立,深峽大谷,層巒疊嶂,是座典型的太行山區農村。村內有始建於元代的五指靈山廟,有始建於清代的石板房民居、龍王廟、佛爺廟等古建築。

所在地:沙河市蟬房鄉

始建年代:明代

口上村

村裡的石板房依山而建,整個古村落高低不同,錯落有致,一條條幽靜的石板胡同在交錯中相互穿插相互貫通,大街小巷和院落中生長著不同的樹木與石板房相互映襯,整個村落在古樸與參差中相映生輝。

所在地:沙河市蟬房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王茜村

王茜村坐北朝南,呈古代文官帶翅的帽子形,一條小河繞村緩緩流過。村南高山聳峙,險峻峥嵘。山溝山坡樹木成林。村內古建築眾多,有始建於明代的石板房民居、龍王廟、三官廟、祠堂等。

所在地:沙河市蟬房鄉

始建年代:明代

保定

嶺南台村

嶺南台村四面環山,山上有廣闊無垠的原始次生林,嶺南台村一條主街由東向西根據地形走勢,曲曲折折將村一分為二,兼顧兩邊胡同和民宅的排水,諸多條胡同疏密有致的與主街有機的聯系在一起,構成村莊的主要格局,所有胡同都遵循房屋的布局相依托,長短寬窄,各有不同,主街和胡同的鋪裝自然純樸,多采用本地的花崗石鋪砌而成,既古樸又典雅。

所在地:保定市涞水縣九龍鎮

建年代:元代以前


圈頭村

圈頭村地處白洋澱澱區內部,屬於純水區村。村內建築多為水鄉特色的傳統磚木結構,傳統建築以青磚牆面為主。村內道路狹窄,是典型的水區村,只能供步行通過,少數街巷能夠滿足小型車輛通行。

所在地:保定市安新縣圈頭鄉

始建年代:明代

劉家莊村

劉家莊村位於順平縣西北部,大悲鄉域東北部,在鄉政府駐地北 6 公裡處,距離順平縣城近29公裡。村莊西南部與王家莊村相鄰,北部與隘門口村相鄰,東部是大悲鄉界。

所在地:保定市順平大悲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張家口

張中堡

古堡始建於明嘉靖九年,由張姓武舉建堡,取名張家莊堡,後又發展為南、北、中三堡。張中堡為獨門堡,村內有建於明代的西堡門和真武廟,還有建於清代的關帝廟、五道廟和古戲樓等古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代王城鎮

始建年代:明代

千字村

千字村是暖泉鎮唯一的古“村”堡,村內大部分傳統建築歷經修繕保存較為完好。全村三面溝澗,堡牆由黃土夯成,四面環繞。千字村歷史悠久,廟宇頗多,古院落別具特色。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中小堡村

中小堡村是暖泉鎮吉祥三堡中建築年代最早的一個古堡,堡內傳統建築集中分布,大部分保存較為完好。該堡始建於明代,是為了駐軍屯兵而建,堡牆黃土夯築,環繞四周,堡內處處可見當時遺留的民居和街道。堡內遺存的獨一無二的民間社火活動“打樹花”更為天下一絕。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

始建年代:明代

史家堡村

史家堡村始建於明代,村內有建於明代的觀音殿、奶奶廟、馬王廟以及史富民居和郭振吉民居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單堠村

單堠村始建於明代,至今村內保留著明代時建造的關帝廟、石旗桿、古戲樓、真武廟以及王春德古民居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杜楊莊村

杜楊莊村始建於明代,至今村內仍保留著明代時建造的真武廟、劉家戶、觀音殿、地藏寺以及劉廣居民房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大飲馬泉村

大飲馬泉村始建於明代,至今村內仍保留著明代時建造的真武廟、龍王廟、玉皇廟、三官廟和閻王殿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小飲馬泉村

小飲馬泉村始建於明代,村內有建於明嘉靖五年的古村堡,建於明代的冀英文古民居、古井、碾坊,以及建於清代的古戲樓、關帝廟、馬神廟、觀音殿和太公廟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劉莊村

始建年代:明代

白河東村

白河東村東臨京津,西倚山西大同,南接保定,北連塞外,縣道孟涞線從古堡前東西穿過。當地傳統建築多為明代遺存,有奶奶廟、王家祠堂、真武廟、古戲樓和古民居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白南堡村

白南堡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堡內傳統建築眾多,有建於明代的堡門樓、古戲樓、關帝廟、魁星樓和紫童廟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白寧堡村

白寧堡村地處驿道要沖,交通便利。得力於經濟的發展,在明清時期建築了一批非常講究的民居、廟宇。白寧堡村傳統建築風格極具代表性。古堡內為東西走向,西頭觀音廟和東堡門樓及古堡外古戲樓遙相對應,東南角堡牆墩台上建有魁星樓與紫童廟,高約數丈。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埚串堡村

埚串堡村始建於明代,村內至今保留著明代時建造的真武廟、龍王廟、堡門樓、古戲樓和關帝廟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白中堡

白中堡夯土堡牆,石砌磚壘城堡南門。現在堡牆斷續留存,堡門留存。門匾兩側磚雕”四靈”動物之一的梅花鹿祈福裝飾。堡內有建於明代的燈影台、碾道、真武廟、觀音殿、關帝廟、池沿寺等古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南堡村

南堡村屬於陽眷四堡之一,據傳,明初建村,因地勢高,且向陽,故取名陽眷。村內有建於明代的堡門樓、古戲樓、關帝廟、魁星樓和紫童廟等傳統建築,還生產蔚縣特色的青砂器。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陽眷鎮

始建年代:明代

宋家莊

宋家莊是蔚縣境內八百莊堡中最具古文化色彩的典型村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被譽為“紫荊關外第一莊”。宋家莊堡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四牆高圍一門獨出,街道和古民居群呈現“主人”字型布局,是村莊建築中的奇觀。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邢家莊村

邢家莊村是蔚縣歷史上八百莊堡中農耕歷史較長,成村建堡較早的一個古村堡。村內保存著元代的古井,建於明代的奶奶廟、馬家院、孟家院以及清代的古戲樓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鄭家莊

鄭家莊古堡,最初名為“正家莊”,取意於村民“正直、正派、正義”之風范。堡內有建於明代之前的山寺,有明代建造的古民居和關帝廟,還有清代建造的古堡門樓和古戲台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王良莊村

王良莊村布局為南北大街、東西大街,民居分為四塊,四周堡牆環繞,南有戲樓,北有廟宇,形成“龜”型村落,堡牆四周有河道護村。村內有建於明末的玄帝宮、古戲樓,有建於清代的民居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大固城村

明成化年間,人們在遼代的故城遺址上建造了現在的大固城堡,取名“故城永安堡”。大固城村傳統建築遺存豐富,有建於元代的東大寺、老爺廟、東堡門樓和西堡門樓以及古戲台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呂家莊

呂家莊是蔚縣八百莊堡中成村建堡較早的一個古村堡,村內有建於清代的龍王廟等,還有具有當地特色的呂家莊皮影戲。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邀渠村

邀渠村堡分為南北二堡,北堡規模較小,兩堡內各有南北向主街一條,北堡有三官廟一座,南堡有古戲樓一座,兩堡中間有古井一口。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明代


大探口

大探口堡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該堡地處大南山紅崖峪口,當時為中原通往大漠的交通要塞,常有兵家到此打探消息,故建堡時取名“打探口”。但在堡內一流的原堡門青石匾上,又刻有“永鎮平安,大炭口堡”等字樣。堡內有建於元代的石佛寺、古戲樓、真武廟和東西影壁等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北口村

北口,古稱飛狐口,南連飛狐峪,北接蔚蘿川,是歷史上華北平原通往山西高原、內蒙古大草原之要塞。村內有建於元代以前的城隍廟,有建於明代的東佛寺、三官廟、老爺廟、財神廟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浮圖村

浮圖村位於玉泉山腳下,村內有建於元代的玉泉寺,有明代建造的文昌閣、花場、南堡古戲樓和清代建造的雙鐘寺、缸房大院以及古民居等。除此之外,還有察南師范辦公舊址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下宮村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卜北堡村

卜北堡村始建於西漢末年,明後期建堡,原名為趙家寨。堡內有建於明代的古戲樓、堡門、龍王廟、王振故居和玉泉寺等傳統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任家澗村

任家澗村四周溝澗環繞,村落居高而建,古時以“任”姓居多,故名任家澗存。村內有建於明代的古戲樓、真武廟和清代建造的古堡門樓等建築。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

始建年代:明代

辛莊村

辛莊村始建於明隆慶年間,原名為新莊。該村是具有代表性傳統建築的錯落,東西南為T字形,西頭財神廟、關帝廟坐正,堡門樓外是觀音廟,龍王廟在村正街東北處,堡門樓外西南還有一棵古柳。村內廟宇和民居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具有北方古建築風格,是明清村落的典范。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

始建年代:明代


鐘樓村

鐘樓村總體布局典雅古樸,村內有多處明清建築風格的古城堡、古廟宇、古戲樓、古民居等。明清建築風格突出的磚雕、木雕精美絕倫,極具文化內涵。

所在地:張家口市蔚縣白草村鄉

始建年代:明代

北莊堡村

整個村落以土碹窯建築為主,土碹窯是當地特色的建築形式,人們就地取材,將黃土混合白灰夯實做牆,牆體堅固且保暖性良好,篩選黃土,制成镢楔狀土坯用以壘砌窯頂,外牆用混合麥秸稈的黃泥塗抹,防止風化且耐雨水沖刷。村中保留有較完好的明代夯土城牆。

所在地:張家口市懷安縣西沙城鄉

始建年代:明代

水閘屯村

明朝因孫姓遷居此地而建村,整個村莊以房屋為主,也有部分土窯建築。村中有建於明代的城牆與烽火台,還有建於近代的土窯洞、炮樓和橋梁等。抗戰時期保留下來的碉堡,保存十分完整,見證了全民抗日的歷史。

所在地:張家口市懷安縣西沙城鄉

始建年代:明代

西沙城村

整個村莊以土窯建築為主,人們就地取材,將黃土做牆,牆體堅固保暖性良好,村內有建於明代的城牆,以及清代的土窯、戲台、廟宇等。

所在地:張家口市懷安縣西沙城鄉

始建年代:明代

承德

石橋村

村莊名稱由漢代石拱橋命名,自然造就石橋獨特的地理特征。石橋村有大量傳統建築、民居連片分布。其中現完整遺存的有康熙18年(1679年)始建的清真寺,有雍正元年(1723年)敕建的鳳山戲樓,有光緒31年(1905年)比利時人建的天主教堂,還有石橋東古樸典雅的現代著名詩人郭小川的故居。清代風格的老街,曲折幽深的互通,青磚藍瓦的古建民居讓人流連忘返。

所在地: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

始建年代:清代

衡水

堤北橋村

堤北橋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古村,也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明清時代曾有:一村十進士,十戶一舉人,五戶一秀才,戶戶有處士的說法。村子裡至今保留有以程家大院為代表的較完整的古建築群落,傳統建築輪廓依稀可見。現大部分宅院還保存著老宅的布局,另傳說中的魚形街布局原貌部分保留。

所在地:衡水市冀州區門家莊鄉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