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民國建築數量眾多 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保護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30: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包含5個大類、共計117處,其中古遺址14處、青磚古墓葬4處、古建築24處、石窟寺及石刻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4處。另有孔子問禮圖碑、浦口明城牆遺址和青島路33號民國建築等3處作為擴展項目補充入選。
六朝建康都城遺址、上坊東吳墓、民國碉堡群等117處古跡入選,另有3處擴展項目。入選項目中,民國建築數量最多,共有74處,占總數的63%。 清代以前(含清代)保存較為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反映南京城市歷史的民國建築,具有中國傳統和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築群和有代表性的近現代工業遺產、20世紀遺產等不可移動文物被作為重點關注對象。一是對遭破壞比較大的重點文物進行緊急重點保護;二是對一個古村落中有價值的部分進行局部保護;三是對整體結構完整的古村落進行全面保護;四是對可結合其他資源做文章的古村落要畫出一個較大的圈來,進行拓展性保護;
民國建築有74處之多,占總數的六成多。該負責人表示,南京的民國建築數量眾多,其中的“佼佼者”大都已被列入各級文保單位名單,但仍有大量優秀的民國建築因為榜上無名而未能得到有效保護。“三普”期間,文物部門對我市現存的民國建築進行了全面調查研究,梳理出一批反映南京城市歷史、近現代工業發展歷程、使館文化等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民國建築。讓我市的“民國建築保護群”有了大幅擴充,對於全市民國建築的整體保護意義重大。
除了古墓葬、青磚古民居、古遺址等“傳統項目”外,還冒出了一些“新面孔”。比如,在“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別中,記者意外發現了一個“民國碉堡群”。據了解,這是我市文物部門首次將碉堡類軍事設施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此外,賽虹橋等一批古橋也因為各自蘊含的歷史典故和建築價值成功上榜。 有一類建築群較為另類,它不是名人公館,也不是辦公舊址,而是用作軍事防御的碉堡。主要分布於紫金山、八字山、雨花台和江寧湯山四處。這些民國碉堡的外形大致分為兩類:一類頂部呈平面形;一類為球形連體,此類碉堡能經受炮火轟炸,具有避彈能力。碉堡的體積也有大有小,寬敞一點的可容納9至10人,小一點的只能裝下五六人。
結構最復雜的單體碉堡位於紫霞湖附近,靠近明孝陵入口的轉盤處。該碉堡入口全部用明城磚和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十分堅固,碉堡主體的內部空間很大,士兵可以在裡面生活。碉堡開有4個射擊孔,可以將轉盤周圍的道路完全封鎖。據史料記載,賽虹橋始建於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工部與應天府展開築城競賽。最後,應天府(傳說以沈萬三財力為主)提前竣工,並以余力建成此橋,最初名為“賽工橋”。後來因避諱改“工”為“虹”,取“長虹臥波之意”,“賽虹橋”的名字由此沿用至今。如今,賽虹橋幾經青磚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