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18:3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章 建築類型及結構
概述
中國古典園林被稱為中國文化“四絕”之一,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無論規模大小,它的營造都以建築、山石、水和植物為四大物質構成要素。分布眾多的蘇州宅園古民居是古典園林的雛形與基礎,是傳統社會生活的載體。宅是儒家禮儀的空間物化,園是道家哲學的具體而微。宅園結合即“天人合一”。人生活於宅,是家庭倫理的體現;人生活干園,是獨立精神的放縱。
蘇州宅園的單體建築類型眾多,諸如廳、堂、館、軒、樓、閣、亭、廊等,每種類型中又有多種結構、形式和造型。建築的形制不拘泥於法式而是根據環境、建築造型的需要,靈活處理,獨具匠心。建築色彩以大片白粉牆壁為基調,黑灰色的小青瓦屋頂與灰色水磨磚門框,栗色或純度低的復色梁柱,沉著穩定,顯得樸素淡雅。
第一節 單體建築類型及構架
一、廳、堂、軒、館
《園冶》中說“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說明了廳堂的重要性和布局的原則。
根據廳堂的位置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為門廳、轎廳、大廳、女廳、花廳、荷花廳等。按照梁架結構形式,又分為扁作廳、圓堂、鴛鴦廳、花籃廳、回頂及卷篷、滿軒、貢式等,也有少數廳堂具有兩種梁架結構形式的特點。
1.扁作廳與圓堂
扁作廳與圓堂的粱架形式構造大致相同,其進深分為三部,即軒、內四界、後雙步。廳在軒之前加廊軒的形式多為大型廳堂,常作為住宅的大廳,而圓堂在軒之前不加廊軒。
扁作大梁兩端有卷殺、拔亥的做法,梁端的下面有擱於柱上的梁墊,都兼有構造和裝飾的作用。山界梁的做法同大梁,但梁墊不作蜂頭。(圖:網師園萬卷堂立面圖,圖:網師園萬卷堂剖面圖)
2.回頂、卷篷
回頂又名船廳,即梁架中間無桁,而有前後兩根脊桁,中為彎椽,形如船篷,彎椽曲度是提高界深的十分之一。這種梁架形式顯得輕巧、柔和,中、小型建築采用得較多。大型廳堂的內四界也有采用回頂的形式。
南方卷篷又稱黃瓜環脊,其梁架結構和回頂相同,但用料必須是圓料,進深三界至七界。
卷篷適用於較小的建築。(圖:滄浪亭明道堂北立面、剖面圖)
3.貢式廳
這種廳形式的特點是梁架用扁方料,挖其底使曲成軟帶形,而仿照圓料的做法,顯得精巧秀麗,但進深不宜犬。(圖:貢式廳立面剖面圖)
4.鴛鴦廳
鴛鴦廳在園林中並不少見,廳內用屏門、罩、紗楠將廳分為平面、空間大小相同的前後兩部分,好像兩座廳合並而成。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廳前後兩部分的梁架一為扁作,雕飾精美,一為圓作,形式簡煉,由此形成對比,如同雌雄鴛鴦,故名鴛鴦廳。有的鴛鴦廳兩部分的窗格也一簡一繁,鋪地方磚一為呈正方形,一為呈45。形,更增添了情趣。廳的分隔,正間為屏門,門的前後面多為匾刻(掛)字畫。次間用罩或紗槁掛落分隔,隔而不段,前後兩部分有機的組成整體。(圖:留園林泉耆碩之館正立面圖,圖:留園林泉耆碩之館橫剖面圖)
5.花籃廳
這是一種梁架形式別致的廳堂,其特點是前步柱或前後步柱不落地,懸在上空,柱下端雕刻成花籃形,既擴大的室內空間,顯得高敞,又增添了裝飾性。花籃廳的結構主要是依靠兩端擱在兩側山牆上的通長枋子,枋須用堅實的硬木,枋與吊柱用鐵件聯系。由於受木材力學性能的限制,所以花籃廳的面闊一般較小,進深也受限制。(圖:獅子林燕譽堂正立面圖,圖:獅子林燕譽堂剖面圖)
6.滿軒
廳的梁架采用三軒或四軒相連而成稱滿軒,軒之間用柱相隔,軒梁可等高或等低相連。軒的形式大多采用船篷、鶴胫等形式。由於采用軒,其上的草架空間較大,對廳內隔熱防寒有較好的作用,梁架的裝飾性也較強。(圖:拙政園卅六鴛鴦館)
第一章 建築類型及結構
二、樓、閣
蘇州園林中的樓、閣以其高聳的形式成為園林輪廓線的突出部分,引人注目。
樓的平面面寬一般都為三問或五間,但造型有多種形式:
樓的底層和上層平面大小相同的較多,顯得平穩。樓的位置如果前後空間開敞,底層前後外檐都為長窗,上層也有作長窗,內為欄桿,但多為半牆半窗。如樓後庭院較小,則後檐為半牆半窗,或為粉牆為主,牆上辟磚框景窗。樓兩側為山牆,多也辟磚框景窗。有的樓上層稍收進,上下層之間以通過水平磚制掛落板裝飾。有的樓上層以白粉牆為主,或兩端為白粉牆,使外觀顯得輕快活潑,形式多變。
樓的梁架形式大致和平房相同,因樓的進深大多數較廳堂小,所以梁架作草架的較少。由於蘇州建築大多不作吊頂,室內空間顯得高敞,所以樓上層的層高較低。一般不超過3米。(圖:網師園撷秀樓立面圖)
三、榭、舫
蘇州園林中的榭根據不同的環境,布置在相宜之處,形式靈活多變。榭和舫大多是臨水建築,既有休息、游賞的功能,更起著觀景和點綴風景的作用。(圖:拙政園芙蓉榭)
四、亭
((園冶》中說:“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那自然是休憩的地方。園林的亭有半亭和獨立亭之分,半亭常和走廊連接。依牆而建,有的為門洞所在。亭的平面有多種形式,除常見的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還有圓形、扇形、海棠、圭形等。屋頂以單檐居多,重檐的較少。亭頂式樣多采用歇山式或攢尖頂式。
半園半亭位於東部牆角,前有小水池,原由小院圍隔。亭形體較大,平面為利用牆角形成五角形,最寬處為3.30米,深2.75米,檐高2.54米,攢尖頂,嫩戗發戗,坡度較陡,因此其後牆也升高成屏風牆形式。(圖:半園半亭立面圖)
五、廊
((園冶》中說:“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長則勝……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蜿蜒無盡,……”這段話非常地說明了廊在園林中的作用。廊在園林中是連接建築物的脈絡,也常是風景的導游線。而且可以起著劃分空間、增加景深的作用。
按照廊建造的位置有沿牆走廊、空廊、回廊、樓廊、爬山廊、水廊、復廊等。
沿牆走廊和空廊在園林中較多見,廊常自然曲折,與牆之間的空間形成小院,院內點綴石峰花木,人在行走中可見一幅幅畫面,形成對景。如:留園五峰仙館北游廊,拙政園柳陰路曲空廊,網師園月到風來亭游廊,怡園拜石軒西復廊。
走廊還可以打破圍牆或院牆的單調封閉狀態增加景深,留園中北部走廊、獅子林南走廊都是處理成功的例子。
樓廊又稱邊廊,有上下兩層走廊,多與樓相連,也有從假山通過邊樓與樓相連接的形式,如拙政園見山樓西側樓廊、耦園西花園藏書樓東部邊樓、環秀山莊邊樓。(圖:環秀山莊樓廊)
二、梁類構件的名稱和形式
在古建築木結構中,凡水平狀安置,背面設置童柱的受彎構件的木結構稱作梁類結構。通常情況,梁類構件兩端都與柱類構件以榫卯形式結合,背部以受集中荷載為主。(圖:扁作回頂梁架正貼)
1.大梁
大梁亦稱柁梁,是指其長度載四界深或四界以上的梁。當大梁長度為四界深時,梁的背上設置兩只童柱,童柱的位置在步柱中線向內一界深位置。圓堂做法的大梁兩端以箍棒榫與前後兩步柱端連接,以支承山界梁及內四界的屋面荷載。
2.山界梁
山界梁也稱三界梁,因其位於山脊部位,亦因載該梁上擱置著三根桁條而得名。建築為圓堂做法時,山界梁得前後兩端與矮柱箍頭榫相連接,屋頂及屋脊荷載由此傳遞至大梁。在山界梁得背面設“脊童”,以擱置脊桁;當建築為大式做法時,山界梁得兩端擱置在大梁背所設的坐斗斗口內。山界梁的梁背也應設坐斗、蒲鞋頭,以支承脊桁。
3.雙步梁
雙步梁又簡稱“雙步”,因其梁從下一界到上一界連跨“二步”而得其名。雙步梁常用於邊貼屋架、正貼屋架得前後廊界部位。雙步梁的朝建築中心一端以“大進小出”榫卯與步柱連接,另一端則以箍頭榫與廊柱榫頭連接。在雙步梁的中間部位設童柱,以支承桁條,連接穿梁。 ’
4.穿梁
穿梁是梁類構件中最短的一種。穿梁也可簡稱為“穿”或“川”。穿梁在木構件體系中僅起著某一局部構件的連接、穩定、拉牢的作用,使構件完整統一。穿梁長度為一界深。穿梁的一端與柱類構件以“大進小出”榫卯連接,另一端則常與廊柱或廊雙童柱頂端箍頭連接。
5.搭角梁
搭角梁又稱抹角梁、扒梁,常用於建築的轉角處,上置梁架形成歇山式屋頂。方形亭也用搭角梁,中為燈心木,構成攢尖頂。
三、枋類結構
進深或開間方向設置的斷面呈矩形的且不直接承受荷載的屋架木構件稱作“枋”,也稱為枋子。枋子的使用部位常在梁類構件及桁類構件的底部,並與梁類構件底面相距十余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
四、軒
古建築有典雅的外形、優美的構架,但有時為了使建築內部更華麗,就在梁架以下部分或全部做一與構架融為一體的分隔層,以遮擋人的視線,避免直接看到建築原構架。因其形式似古代戰車的頂而起名為“軒”。
軒有多種形式,可根據建築的內在尺度及造型的需要來選用。最簡單的軒稱作茶壺檔軒,因椽子的形狀似壺把而得其名。茶壺檔軒常用於界深較小得走廊或廳堂的廊界。
船篷軒是適用於建築規模較大的廳堂類建築的廊界,也適用於較寬的主要走廊,以及小型建築的梁架、回頂三界和回頂五界,因其制作方便、造型大方、感覺寬敞且氣派,而運用廣泛。(圖:《營造法原》各種軒法00l,002,003,004)
鶴胫軒及菱角軒則是在扁作船篷軒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
弓形軒和茶壺檔軒因適用跨度小,在跨度中不能設軒桁;而船篷軒跨度大,在跨中需設置兩根軒桁。
一枝香軒是介於以上二類軒法之間的軒,因其是在跨中設置一根軒桁的軒法,而得“一枝香”之名。是較為廣泛使用的一種軒法。常用於大廳、堂類建築,以及進深不大的廊界,很少用於走廊等小型建築。(圖:《蘇州古民居》一枝香軒)
八、屋面木基層
1.椽子
椽子是固定在桁條面、支承望磚等瓦作構件的木構件。
2.戗角
歇山、大合捨(庑殿式)屋頂時,建築的轉角處設一斜角梁稱作老戗,老戗底面擱置在進深、開間兩桁條的十字交叉的部位,並以鐵件連接桁條。戗角的做法可分為三種:(1)老戗發戗。(2)發大戗。(3)煙筒頭戗在老戗懸挑部位安一弧形構件代替嫩戗。
3.眠檐、勒望
眠檐是指出檐部位,固定在出檐椽頭或飛椽椽頭的木條。
勒望是指位於桁條背中線位置,阻擋望磚下滑動的木條,其厚度略厚於望磚。
第二節 屋頂瓦作
大屋頂,勻和的曲線,飛檐戗角,各種形式的屋脊、戗脊、堆塑等以及明顯區別於牆面的色澤,使得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風格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古建築的屋頂與木結構、裝修等共同組成了建築從內到外的完美的造型。由於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我國地幅遼闊、氣候的差異性等原因,為古建築的屋面形式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
一、屋頂的建制
古建築的屋頂,從大處分類,可分為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兩類。通常大式做法是指以半圓形狀的筒瓦或琉璃瓦作蓋瓦的屋頂。
小式做法的屋頂則是以板瓦(或稱小青瓦、蝴蝶瓦)鋪設屋面的統稱。小式做法的屋頂常用於民居、地方性建築群、大型建築群中的次要建築。小式做法屋頂的特征是其形式更貼近自然,樸實無華,很容易被融合於秀麗的自然環境中,這是地方做法中屋頂在造園中的一大優點。各類瓦件見圖(圖:瓦樣詳圖)。
二、常見的屋頂形式
歇山屋頂是大、中、小型古建築廣泛運用的建築屋頂形式,而蘇式歇山除大殿類建築外,都以牆體形式收尾,蘇式歇山顯得更為輕盈。梁架擱在柱上,荷載承受合理。
硬山屋頂是一種最普通,最常見的屋頂形式。硬山屋頂適用於建築群中的次要建築、小型建築、居住性建築等。所謂硬山是指牆從地基開始直接砌至屋頂底,側立面看建築頂部為山狀,這就是山牆或硬山名稱的由來。
攢尖屋頂在蘇南地區,是適用於小型建築的屋頂,廣泛應用於亭類建築。攢尖頂的基本形式是在屋頂平面的陽角轉角處砌築戗脊,數條戗脊在屋頂中心相交,在相交處設置一柱狀脊,以作為對戗脊的結束點。
三、脊
1.龍門脊
龍門脊是殿庭類等主建築中最高級形式的屋脊。
2.垂脊
也稱垂帶、豎帶,顧名思義,垂脊就是垂直於屋脊的脊。垂脊上端與屋脊相聯,下端在落翼與前、後面相交部位收頭,且以建築的性質確定垂帶脊端部飾物,一般情況以神像、吉祥物堆塑為主。
3.戗脊
戗脊又稱水戗,戗脊是對著建築轉角45。斜設的脊。
4.趕宕脊
趕宕脊是適用於歇山屋頂殿庭類建築的落翼部位,是落翼部位屋頂的結尾。
5.黃瓜環脊
對於小型建築、臨水建築,為使建築輕巧自然,在屋脊的正脊部位以帶弧度的特殊脊瓦做成的屋脊。
6.哺雞脊、紋頭脊、雌毛脊
哺雞脊、紋頭脊是常用於廳、堂之類建築的正脊,兩者做法基本相同,其區別僅在屋脊兩端飾物形態的不同;哺雞脊兩端飾物為雞狀物,並有開口哺雞與閉口哺雞之別。形象古樸、
抽象,嫩瓦頭、雞嘴、威三者在同一垂直線上。紋頭脊是以回紋、亂紋為圖案的屋脊飾物。
雌毛脊是一種兩端帶圓弧的向上翹起的屋脊,由於其造型特殊,且缺少穩定感,很少在園林建築群中使用,常用於民居。除此以外,尚有甘蔗脊等,適用於圍牆脊或次要建築。
為使建築適應私家園林的貼近自然的特征,蘇州園林建築的屋面大都采用勒青灰、黏土板瓦為主的小式做法,大式做法的屋面在蘇州園林中實屬偶然。(圖:((營造法原》各式屋脊,圖:《營造法原》殿庭屋面構造)
第四節 台基
蘇州匠師稱台基為“台明”、“露台”,是指建築室內地坪(即相對標准高±0.000)以下的那部分磚、石結構。台明又稱台基、露台,顧名思義,是安置建築磚、木結構的“台”,也就是古建築的基礎。(圖:《營造法原》階台柱磉夯石基礎)
第二節 內檐裝修
內檐裝修在建築物內部有著分隔、裝飾作用。如屏門、紗桶、博古架、飛罩、落地罩等。輕便靈活,體現建築藝術的精美典雅和豐富深厚的文化蘊涵。內檐裝修用材高檔,常用銀杏木甚至紅木,制作上精雕細刻,因此內檐裝修是可以近看、細看的室內裝飾木構件。
一、紗禍
紗楠又稱紗窗,形似長窗,是分隔小型建築內部空間的裝修構件。紗槁既可以用作進深方向的分隔,又能作開間方向的分隔,能按建築使用功能要求靈活運用。
紗槁的外形與長窗相似,但不做芯子,而用高檔木材做成棚子,棚子雕刻花紋。在兩棚子之間滿填木板或配雙層玻璃,配以淺浮雕圖案或書畫以增室內文化藝術氣息。
二、屏門
屏門是用於分隔廳堂的門類構件,屏門以六扇為一宕,使用部位在梁架後步柱中線位置上。由於屏門在建築中的使用,使廳堂內部顯得比原來更高敞、氣派。(圖:屏門)
三、博古架
博古架是擺放器皿、花瓶之類古玩的支架,是一漏空的由幾何圖案組成的木格。博古架常置於大片牆面之旁,以改變牆面的單調形象;博古架又可以安置在建築須要分隔的部位。以達到似隔非隔的效果。使建築能保持原有大空間,又區分了使用功能,增強了藝術性,不失為一舉多得的分隔形式。
四、罩
罩是用於分隔的裝飾構件,並起著門洞的作用。從罩的外形可分為地罩和飛罩兩類,所謂地罩是指從地坪起的罩其寬度達兩抱柱之邊,其高度自地坪至上檻或枋子底。飛罩的外形尺寸比地罩小,與地罩對比最顯著的特征是兩端不落地而“飛”在空中。
第三章 建築小品
第一節 門洞 窗洞 牆
門洞是指設置在建築或構築牆體上的,供人進出的洞口。門洞可分不裝門扇的門洞和裝門扇的門洞。一般情況而論,不裝門扇的洞口常布置於亭榭等建築的牆上,或走廊通道必經之處,也有相當數量的門洞布置在院牆上,既滿足景觀需要,又供人們的進出,門洞的形狀也根據人流量及場合而定。例如蟹眼天井的入口,常以秋葉等形狀,占用牆面小,強調觀贊陛。而人流量大的門洞常以地圓等形式,既有觀賞J陛,又滿足人流量的需要。
窗洞的位置和門洞的位置大致相同,除滿足采光通風外,門洞和窗洞在園林藝術上又稱作為取景的畫框,門洞和窗洞還能使空間互相穿插滲透,達到增加風景深度和擴大空間的效果。
漏窗:漏窗俗稱花牆頭、花牆洞、花窗,其作用是改善大塊牆面的呆板、單調,使之透風。常用漏窗形式或“對景”,使園內景色多變。漏窗大部分設置在園林內部的分隔牆面上,較少使用在外圍牆上,以避免洩景。如果為增強外圍牆的內部觀賞功能,則常在圍牆內側作漏窗處理,外部仍為普通牆面。蘇州園林的漏窗圖案以變化多端著稱,在同一園林中,不論其數量多少,不得有雷同的漏窗在本園中出現。
一、門洞的形式
1.貢式門洞,俗稱貢式樘子。這類門洞形狀為長方形,兩側壁垂直於地面,頂部稱作頂板,頂板可以做成直線形,稱作硬景;為使門洞藝術性更強,頂板可以做成彎曲狀,稱作軟景。
2.多角形門洞,常用的多角形門洞為八角形居多,通常多角形門洞宜用於雖然人流量不太大,但景觀地位較高的地方。與貢式門洞相比較,多角形顯得靈活,但缺少貢式門洞的莊重感,根據多角形門洞的這些特征,適用於建築體量不大的出人口或建築類牆體的通道口。
3.圓形門洞,圓形門洞大致可分成地圓、海棠、橢圓形三種形式。其中的地圓兩種做法:一種為圓形,整個門洞是一個完整的圓形;另一種做法為地穴,地穴是在正圓形門洞的底部設一水平的缺口,使人進出方便。海棠形門洞因其形似海棠花而得名。海棠門洞有四個圓心點,使之形成四片花瓣狀。橢圓形門洞是在圓形門洞的寬度上作了收縮。總之圓形門洞的形式雖有變化,但起源都是“圓”,且都是適用於園林內部隔牆,其中的地圓和海棠形式的門洞適宜於大牆面,廣為使用;而橢圓形門洞偶在面積不大的次要部位運用。
4.多曲線門洞:多曲線門洞是指秋葉狀、漢瓶狀、葫蘆狀以及根據設計、施工人員按造園現狀而設定的各式形狀的門洞的統稱。多曲線門洞廣泛使用在牆面積小,人員出入流量小,或是園林管理需要而設置的門洞,其藝術功能與實用功能兩者合一。
二、漏窗的圖案形式
漏窗通過窗芯的彎曲變化,形成了不同的圖案,從大處區分。可將圖案分成硬景和軟景兩類。所謂硬景是指其窗芯線條都為直線,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干塊有角的幾何形圖形;而軟景是指窗芯呈彎曲狀,由此組成的圖形無明顯的轉角。兩者相比較,前者線條稜角分明,順直挺拔;後者線條曲折迂回,體現了兩種觀賞風格。堆塑漏窗的圖案一般以吉祥為主題。磚細漏窗有以直線條形成的,也有以大塊磚細件雕刻而成的。(圖:《蘇州古典園林》各式漏窗1,各式漏窗2)
三、牆的形式和構造
牆因其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各有其名。位於住宅大門前的叫屏牆。位於建築正後立面的牆稱之包檐牆,正立面為前包檐牆,後立面稱之為後包檐牆。在建築左右兩側外牆稱之為山牆。在建築群中某一建築前面形成一個矩形院落。其前、左、右三面牆體稱為塞口牆。當建築規模較大。為預防失火後互相影響,一些大體量建築的山牆砌高,稱之為封火山牆、五峰山牆、觀音兜之類均屬封火牆之列。園林與外界分隔的牆稱之為圍牆,當圍牆砌成高低起伏狀稱之為雲牆,也稱龍拱牆。還有梯級形牆、漏明牆、平牆等不同名稱。(圖:各式牆垣1,各式牆垣2)
第二節 鋪地材料和做法
鋪地指建築室內鋪地和庭院路徑鋪地,鋪地也是造園藝術的一種。在鋪地的選材和色澤上,既能體現自然節的特點,又不失人工加工的藝術創造力。優美的鋪地不但顯示各式圖案,還與周圍的景物相一致,“點”出環境的主題。
鋪地材料有石、磚、青瓦、石板、卵石、磚瓦碎片等,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做法。
一、石材鋪地
石地坪:石地坪是規格一致的石板面,適用於主建築路面。主入口處等部位,以示莊重。
虎皮石鋪地:虎皮石鋪地適用於面積不大的平台或不規則的路面、曲徑面層,鋪設方法以硬基礎底,以水泥砂漿填充,穩定石塊。虎皮石鋪地的藝術效果是自然樸實。(圖:虎皮石鋪地)
彈街石鋪地:以花崗石碎塊或青石碎塊鋪設,因其來源有限,常少量鋪設路面或搭配卵石鋪設花街,或與亂青磚搭配鋪設路面,鋪設方法同前。(圖:彈街石鋪地)
二、磚材鋪地
1.亂磚街
以破損青磚為主題,側鋪。屬廢物利用,且比較自然。不適用於陰暗、潮濕地使用。(圖:亂磚街鋪地)
2.皇道磚鋪地
常用於走廊。側鋪,其厚度與長度之比為整倍數,可鋪成席紋、回紋、人字、斗字、間方等形式。皇道磚因用於鋪設御道得名而延用至今。
3.方磚鋪地
常用於室內鋪設,鋪設方法在硬基礎面上鋪30~50毫米厚砂,砂上鋪方磚。磚之間縫隙傳統做法以油灰粘結。
三、磚瓦石混合鋪地
使用兩種以上顏色的卵石並鋪以青石碎塊、黃石碎塊、缸片等材料組合成各種圖案,俗稱花街鋪地,這是蘇式造園中運用最廣泛的路面鋪設方法。
第四章 疊山置石概述
疊山置石是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要素之一。
明代造園理論家計成在《園冶》中說:“有真為假,做假成真。”意思是說,有了真山的意境來堆假山,堆的假山就極像真山。
蘇州疊山名家輩出,假山成功之作比比皆是,使蘇州的疊山藝術和技術,歷經一千多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它與蘇州文人輩出、工匠技藝超群、疊山材料豐富、造園興盛等分不開,特別是蘇州和太湖流域地區盛產太湖石,為疊山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用山石堆疊駁岸、石矶、水口或護坡,自然延伸至水中,使水池產生深遠意境,石秀、水曲、景幽構成蘇州古典園林的鮮明特色。
蘇州古典園林善於利用疊石掇山自然靈活的特點,分割和組織空間,通過障景、對景、框景,與水體結合迂回曲進等多種手法,使空間更富有變化和情趣,適用不同景物、景觀構成在空間大小、開合、高低、明暗等方面的配景要求,調整人們的視覺和尺度感,使園景能達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在有限的空間內豐富的景色,體現無限的創意。
蘇州古典宅園中,山石小品點綴與建築、植物、水系相結合,以石造景,以石配景,成為豐富園路兩側、走廊前行方向、建築物迂回轉折空間變換處景致、完美園景的一種主要方法,使游人得到移步換景的藝術享受。園林中的特置石峰、花台布置、廳堂踏步、亭樓石級、山石幾案以及嵌壁疊石等是常用的表現形式,山石點綴與植綠陪襯結合是蘇州古典園林中空間景觀處理的經典做法。
蘇州園林中的假山,在疊山的造型藝術和技術運用上主要分為湖石和黃石兩大類,各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分別依據造景的環境加以選擇,一處石景,兩種不同材料和疊山手法不能混用。
石山中用黃石疊砌的假山稱黃石假山。這類假山顯得稜角、層次分明,紋理古拙、剛勁有力,顯得自然質感。造型藝術特征:疊石橫平豎直、層次交叉引退、山形起伏自然、紋理古拙、造型渾厚凝重,橫疊有平(置石平整、平面結頂、組石
拼成平面體)、整(疊放形整、拼接合密完整)、角(稜角和層
次分明、輪廓清晰)的特點。
湖石假山造型藝術特征:因石導勢。組合造型,與主題和環境融合,山體外觀輪廓線清晰流暢,紋理通順,石色統一。鑲石勾縫細膩,凹凸懸突質感明顯,層次富於變化,空透和立體留白恰到好處,結頂完整,造型自然,整體感官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模仿真山堆疊湖石假山以造型貼近自然,輪廓柔和,主次、層次分明、石色、紋理統一。結構完整,整體協調為主,特置石和小品則講究選石配景與布石位置,組合上以輕巧、空透、自然、細膩見長,與蘇州古典園林的山水園風格與小中見大的特征相吻合。蘇州園林中湖石假山、置石小品擇園可指,拙政園、留園、藝圃、網師園、環秀山莊等處都園藏成功之作。
而蘇州古民居宅院中多見獨塊或數塊湖石疊砌成周邊無依傍的獨立峰或拼峰。它們與庭院內的樹植、莳栽匹配,獨具意境。(圖:山石結體基本形式)
第五章 理水概述
蘇州園林地處水鄉澤國,水資源特別豐富,幾乎是無園不水。無水不園。數千年的造園實踐,歷代造園藝術家和匠師們積累了豐富的理水經驗,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理水手法和藝術原則。孔子曾說:“仁者靜。”重視仁義與道德的中國文化傳統,使中國人喜歡靜觀或觀靜,所謂“萬物靜觀皆有得”、“寧靜以致遠”、“水令人遠”,因此也極大地影響了蘇州古典園林中的理水手法,即水面均以靜賞為主,即使是溪流也處理得悠然蜿蜒,清漪微連,與西方園林中水景以動態為主恰成鮮明對比。
蘇州園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於自然的湖、池、潭、灣、瀑、溪、渠、澗等,但絕對不是自然水體進行生硬模仿或簡單濃縮,而是對自然水體作抒情寫意的再創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聯想。體現“一勺則江湖萬裡”的“寫意”創作原則。
“大分小聚”,這是理水的基本原則。
疊山與理水結合是蘇州園林景觀的主要表現形式。“山脈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達理其山形”,說的就是山與水結合的關系,山水的結合,就是仁智的結合,動靜的結合,所謂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隨地做地平。
人們常用“石因水而活,水因石而成趣”來形象地比喻山和水結合產生的藝術效果。蘇州的惠蔭園的山水假山,是山水結合的佳作。蘇州環秀山莊“一線天”一景,是以相對夾峙的陡峭山崖與天的分割襯映而形成的景觀,給人以一種“天人相與”的崇高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