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石城和文明化進程——中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2016/12/14 11:05: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早期石城和文明化進程——中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於8月16日至18日在陝西神木縣召開,會議由陝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縣人民政府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承辦。本次會議共有138位中外學者參加,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台灣“中研院史語所”,以及來自湖北、浙江、安徽、內蒙、河南、山西、山東、陝西等省(自治區)共33個科研院所;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等15所國內高校;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俄勒姆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印第安納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日本九州大學等10所國外高校。
學術討論概述
本次會議分為兩個討論組,分別在六個大的主題框架下展開討論:石城與社會、文化與交流、玉器研究、環境與生業、科技探索及文明探源。
石城與社會:
圍繞城址與古代社會的演進展開,共有8項發言,其中5項為考古新發現的介紹,3項為相關研究。其中孫周勇總結介紹了石峁遺址近年的考古發現,邵晶討論石峁城址的年代與分期,王曉毅和張光輝介紹了山西興縣碧村的區域考古調查與發掘收獲,郭小寧介紹了石峁聚落群中的兩個遺址木柱柱梁和神圪塔梁的考古發現,方輝綜合討論了石峁遺址所見築城儀式,王永波介紹了山東壽光邊線王城的考古發現,王芬介紹了大汶口文化聚落焦家遺址2016年的考古收獲,戴向明則從聚落的角度宏觀的討論了北方地區社會的復雜化進程。
文化與交流:
圍繞考古學文化與區域文化交流展開,共有11項發言。其中羅森將石峁放在半月形文化帶和歐亞草原中觀察文化與人群的交流與互動,李旻認為石峁處於東亞、北亞、中亞三個文化互動圈的交匯處,宮本一夫認為石峁的銅器可能是與賽馬-圖爾賓諾文化交流的產物,高江濤系統的比較了陶寺與石峁的關系,久保田慎二從陶器的角度將石峁、新華等遺址與陶寺進行了比較,齊籐希勾勒了從新石器至西周時期晉陝高原陶鬲的譜系,馬賽討論了龍山晚期至商代陶器與銅器所見的三角刻畫紋,王炜林和馬明志討論了龍山至商代河套地區陶鬲的譜系與石城聚落的興衰,魏興濤分析豫西晉西南地區龍山時代遺存後認為不存在三裡橋類型,常懷穎提出商、周的車馬埋葬存在10大差別,張鵬程梳理了黃土高原從斝到鬲的演變過程。
玉器研究:
共有9項發言,集中討論了玉器的相關問題。鄧聰梳理了出土與傳世的牙璋後認為牙璋是東亞國家政治制度的一種物質標志,燕生東比較了石峁與海岱系玉器的異同與關系,劉雲輝認為石峁遺址大量出土的玉器是是方國強盛繁榮的證據,鄧淑蘋認為石峁先民創制的墨玉牙璋和有領璧的傳播需要結合文化背景來研究,方向明認為觀念的流動貫穿了玉器文化的三個階段(良渚-大汶口、龍山、二裡頭),秦小麗試圖通過玉器的交流網來觀察中國南北兩大文化圈的聯系與交流,何驽認為石峁集團中玉器具有貨幣功能,栾豐實認為石峁玉器的源頭在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中,顧萬發認為牙璋的造型源於大氣光象。
環境與生業:
共有12項發言,討論了經濟形態、人骨、動物骨、植物、澱粉粒、環境等問題。張弛討論了龍山-二裡頭文化時期牛、羊、小麥等在當時生業體系中的作用,崔建新用石峁附近采集的一個全新世剖面討論了遺址周邊的氣候變遷,陳靓分析了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的頭骨,胡松梅和楊苗苗通過分析石峁遺址2012-2013年度出土的動物遺存討論了環境與經濟形態,趙志軍和高升根據石峁遺址的植物浮選結果認為石峁先民以農耕為主兼營家畜飼養,陳相龍從CN同位素的角度認為石峁先民兼營粟作農業、草原畜牧和狩獵采集,羅運兵認為石峁所出鳄魚骨可能與鼍鼓傳播、鳄魚豢養有關,劉莉和趙昊通過澱粉類分析認為石峁先民的生計形態為農牧兼營,張居中討論了淮河上中游地區史前稻旱混作農業的問題,劉歆益討論了新舊石器之交農業與定居的關系問題,Martin Jones討論了史前食物全球化傳播中的人類行為和環境適應問題,Tricia E. Owlett討論了石峁聚落群在動物的放牧、生產、管理、分配和動物資源的消費模式方面的異同。
科技探索:
圍繞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展開,共有12項發言。吳小紅介紹了石峁遺址的測年結果,梅建軍和陳坤龍介紹了石峁遺址出土銅器和鑄銅遺物科學分析結果,付巧妹通過DNA分析討論冰河時期的歐亞人群的連續性和人群重組問題,范安川介紹了石峁和寨峁梁遺址的釋光測年結果,趙春燕通過锶同位素分析認為石峁遺址的動物基本為本地飼養,蔡大偉介紹了石峁遺址出土黃牛的DNA分析結果,Corinne C. Deibel介紹了便攜光譜儀對神木石峁、新華玉器的分析結果,邵安定介紹了石峁遺址出土壁畫的材料及工藝,王小娟討論了陶寺遺址制陶原料的分析結果,呂宇斐介紹了石峁古城外城東門的天文考古學觀測結果,李玉虎介紹了石峁遺址穩牆體、防坍塌、防鹽害的技術手段,周萍介紹了石峁遺址保護規劃工作的進展情況。
文明探源:
共有3項發言。裴安平反思了文明起源的理論依據和研究范式,方勤認為史前各文化的文化傳統匯聚成信仰、禮制和王權為核心的夏商周時期的國家文明,易華認為石峁可能是夏的第一個都城。
發言摘錄
孫周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系統介紹了2011-2016年石峁遺址區域系統考古調查成果、外城東城門址及後陽灣、韓家圪旦及樊家莊子等發掘情況,測年、古植物、動物、體質人類學研究成果等多學科研究的成果以及文物本體保護、保護規劃及展示利用工作進展,並著重介紹了正在發掘的連接“皇城台”、內城東門和外城東門的道路。
吳小紅(北京大學)介紹了石峁遺址中人頭坑的人頭骨樣品76個,居址的動物骨和植物樣品54個,共計130個樣品測量得到的碳十四年代數據200多個。這些樣品的的年代大多落在2200~1780BC之間。
羅森(英國牛津大學)比較了石峁、牛河梁、夏家店下層的石構建築以及歐亞草原的阿凡那切沃文化的庫爾干、明努辛斯克盆地的奧庫涅夫文化墓地,而後討論了石峁遺址出土玉器與周邊區域的關系。進而提出石構建築、金屬器、玉器、陶器的交流系統問題。
方輝(山東大學)認為石峁集中埋置的人頭骨、牆體中出土玉器和石雕人頭像,是與石峁遺址築城儀式相關的遺跡。龍山時代在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城址中都發現了奠基類遺存,且逐漸使用動物和人作為犧牲。但石峁遺址所使用的犧牲之重要、數量之眾多,遠遠勝於龍山時代的其它城址。
戴向明(中國國家博物館)發表了題為《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與社會》的演講,提出近年晉陝高原的黃河兩岸一系列驚人的考古發現促使重新審視北方文化區史前末期社會的演變情況。仰韶時期聚落間和聚落內沒有出現等級差異。從廟底溝二期到龍山前期,不同社會群體間競爭和沖突的加劇。龍山後期以石峁遺址為代表在晉陝高原的黃河兩岸形成了規模級差明顯的聚落群。石峁與陶寺類似,是緊接陶寺之後在北方地區出現的最早的國家政體。
宮本一夫(日本九州大學)指出,中原青銅器的起源要追溯到陶寺遺址出土的紅銅鈴、砷青銅齒輪形器和砷青銅容器口沿殘片,這些銅器很可能來自賽馬-圖爾賓諾文化。賽馬-圖爾賓諾文化也可能通過蒙古草原亞腰形墓葬的人群傳播到石峁。石峁和陶寺青銅齒輪形器、銅鈴和青銅容器是在當地開發出的青銅器。
鄧聰(香港中文大學)談到石峁城址發掘出土的兩件龍山晚期玉牙璋。石峁牙璋風格與二裡頭文化牙璋顯示有一定直接的關系。部分石峁牙璋被形容具有水牛角的扉牙,和二裡頭VM3:4的牙璋有一定的相似性。從扉牙特征考慮,石峁這種被稱業字形鉏牙,肯定是二裡頭VM3:4牙璋扉牙的前身。
鄧淑蘋(台北故宮博物院)認為龍山時期晉陝先民對東、西二區玉文化進行了模仿,將齊家文化風格素璧改制成牙璧,將齊家風格玉璧制作為“聯璧”。牙璋和有領璧可能是龍山時期石峁先民的創制。掌握墨玉的石峁先民,大量制作、使用牙璋,更將牙璋發展成禮器,發展了扉牙以及“石峁式斜格紋”。
栾豐實(山東大學)發表了題為《石峁玉器刍議》的演講。石峁遺址發現的玉器中,以牙璋、钺、刀、圭和各種璧等五類玉器占據絕大多數,其構成了石峁玉器的主體,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從陝、晉、內蒙三省區交界區域的史前文化看,石峁玉器在當地找不到明確的來源,而與晉南臨汾一帶的史前玉器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晉南史前玉器又與黃淮下游的海岱地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趙志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表了題為《陝北神木石峁遺址植物遺存研究》的演講。石峁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炭化植物遺存,其中包括粟和黍兩種谷物遺存,以及冷蒿、草木樨、胡枝子等可用作牧草的植物遺存。石峁文化的生業特點在整體上應該是以農耕生產為主,兼營家畜飼養業。但從龍山時代晚期向夏時代的轉變過程中,家畜飼養業的比重逐漸增加。
陳靓(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發表了題為《陝西神木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頭骨研究》的演講。研究發現,祭祀坑女性明顯多於男性,且不見未成年個體。從種系特征看,祭祀坑頭骨與內蒙古長城沿線一帶先秦時期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祭祀坑頭骨上留有明顯的火燒痕跡,可能與祭祀的儀式或者卸取頭骨有關,頭骨上的創傷表明龍山晚期陝北地區人群戰爭頻繁發生。
胡松梅和楊苗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表了題為《陝北神木石峁遺址2012-2013年度出土動物遺存研究》的演講。系統分類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綱7目10科15個屬種的145個個體,包括揚子鳄、環頸雉、草兔、狗、馬、家豬、野豬、狍、梅花鹿、山羊亞科、山羊、綿羊、黃牛等。家養動物豬、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食用動物群的95.67%,表明石峁人除了飼養家畜外,捕獵野生動物也是當時人們的肉食來源之一。
張弛(北京大學)搜集舊大陸西部早期傳入中國的作物及家畜資料,嘗試辨析這些因素在進入中國的初期,也就是龍山-二裡頭文化時期在當時生業體系的作用。小麥對燕遼地區、北方地區和甘青地區則完全沒有作用,但綿羊等家畜則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結構十分重要。河西走廊和新疆綠洲型農業應當是早期西來的中亞農業經濟。
Corinne C. Deibel(美國俄勒姆大學)分析了石峁和新華遺址出土的50件龍山晚期玉器的材質。分為軟玉、蛇紋石、方解石3大類礦石。石峁玉器中88%為軟玉、2件為方解石、1件為葉蛇紋石。新華玉器中,36%為軟玉(均為透閃石)、14件為蛇紋石、1件為方解石、1件為綠泥石。所有石峁樣品及新華(除一例外)樣品,均源於白雲石礦源,可能為同一產地。
梅建軍和陳坤龍(劍橋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介紹了石峁遺址新近發掘出土的1件銅刀、1件銅镞和3件鑄銅的殘石范。其中2件石范所鑄的器物可能為環首銅刀、銅刀和有銎銅斧。無損檢測分析表明:銅刀材質為銅錫砷合金(Cu-Sn-As),並含有少量的鉛(Pb)和鐵(Fe),而銅镞為銅砷合金。同時分析了11件據稱出自石峁遺址的小銅環或環狀裝飾物,其材質主要是砷銅,也有含砷或不含砷的紅銅和錫青銅。由此看來,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器可能以砷銅使用為顯著特征。
石峁遺址的考古成果已然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認識,極大豐富了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細節。本次以“早期石城和文明化進程”為主題的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對2011年以來石峁遺址考古發掘的全面總結與學術研討,也是石峁遺址研究與保護中的一個裡程碑。不同領域的學者們從五湖四海來到這裡創造新的闡釋、傳播新的知識。我們相信,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將為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與展示提供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