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後吳村一些祠堂、古建築損壞嚴重有的已倒塌無法修葺

後吳村一些祠堂、古建築損壞嚴重有的已倒塌無法修葺

日期:2016/12/15 1:18: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 只剩下最後800多米的大街沒鋪了。”昨天,永康市前倉鎮後吳村村主任吳雄偉拿著一把掃帚,一邊清掃鋪滿鵝卵石的小巷,一邊向記者講述著後吳村文化環境整治工程。


  以明清古建築聞名的後吳村,自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建村以來,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全村至今保留著永康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共有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祠堂、古建築80多處。2007年,後吳村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村目前居住著900多戶、3100余人,有“永康第一村”的美譽。


  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後吳村的經濟發展卻明顯落後於周邊村。吳雄偉介紹,由於後吳村集體經濟薄弱,近幾年來,一直沒有資金對古建築群進行修繕,導致一些祠堂、古建築損壞嚴重,有的已倒塌無法修葺。


  看著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日漸沒落,後吳村人的心裡急了。“決不能讓這些文化遺產在我們手上毀了。”為了保護這一歷史文化古建築群,後吳村兩委在永康市和前倉鎮的支持下,從2000年開始,先後舉辦了11屆後吳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節,廣大村民保護、傳承、弘揚古建築文化的意識越來越濃厚。


  今年,後吳村村兩委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啟動了明清古建築風情修繕六大工程,總投資預計超過1000萬元。這六大工程包括明清古建築群核心區總長3.8公裡的古巷路面修復、“三線落地”、四大塘水庫擴建、23口水塘清淤砌坎、吳氏宗祠牌坊和後吳小學擴建。


  “這條路修得好呀。”今年63歲的後吳村村民吳貴田說,現在走在這條由青石板、鵝卵石和黃土鋪成的小巷裡,仿佛又回到了兒時。


  “修復主要是保護好古物和傳統文化。”後吳村退休教師吳崇富一直十分關注村裡古物的保護工作,看到一條條小巷、一口口古井、一幢幢老房得到修復,感到由衷的欣慰。


  “後吳村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雜志社主編金磊在考察後吳村時感慨地說,後吳村的開發要加強宣傳,著重開展“民居建築”主題游,讓旅游者能在後吳系統地感受明清江南建築的文化,更好地促進後吳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吳雄偉介紹,目前,後吳村的六大工程已完成了總量的80%以上。下一步,將根據永康市制訂的開發旅游規劃,重點發展後吳村的文化旅游項目。


  “後吳村的發展理念很好,既能保留住古民居的原汁原味的風格,又體現了原生態的傳統文化。”前不久,省人大立法調研組在後吳村調研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時,對該村的整治理念給予了積極評價。調研組認為後吳村在古村落傳承與開發、建設“兩富”新農村、促進文化與經濟共同發展等方面,已探索出了成功經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