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打開古城牆與現代文明對話窗口

打開古城牆與現代文明對話窗口

日期:2016/12/15 1:18: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明清城牆“申遺”文本正做最後修改,擬於3月底前提交國家文物局。 相關負責人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3月9日電 (記者 朱曉穎)9日,中新網記者從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部門獲准獨家采訪並獲知,中國明清城牆“申遺”文本正做最後修改,擬於3月底前提交國家文物局。“申遺”文本將細說中國明清城牆根源,折射古代國家建制,體現南北特色。


  中國明清城牆“申遺”文本調研、形成耗時多年,共五六十萬字。

  “城牆序列”透露尊卑建制

  目前申報“隊伍”含中國6省8城,“城牆序列”包括都城(江蘇南京城牆),府城(陝西西安城牆、浙江臨海台州府城牆、湖北荊州城牆、湖北襄陽城牆),州城(安徽壽縣城牆),衛城(遼寧興城城牆)以及皇城(安徽鳳陽明中都皇城城牆)。

  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都城到衛城的“城牆脈絡”,代表中國明清時期國都、地方州府的城牆尊卑有序,不越建制雷池。

  城牆規模、費料用材都能體現國家權力構架。如,明朝國都南京修建明城牆,在世界規模最為宏偉,京城城牆(不含外郭)長近36公裡;責任追溯機制最嚴厲,城磚上刻有地源、匠人名字,責任“包干”到人。

  “南北形態”折射文化各異

  中國8座申報城市古城牆,具有濃厚南北地域色彩,體現人文差異。

  “申遺”文本起草人、主持者,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告訴記者,北方是儒家文化誕生地,講求周禮,又地處平原,因此,北方城牆形態四方規整,中軸對稱。而南方流行道學思想,講求天人合一、順勢而為,同時地處丘陵、河谷,所以南方城牆依山傍水,順應自然。

  南北城牆取材也是因地制宜。古代曾出現夯土牆、泥巴牆,至明清,城牆“升級”為堅固防御工事。如南方愛用高嶺土制磚、以條石做地基,浙江臨海城牆甚至還具備抗洪能力。

  “軟件硬件”講述城牆內涵

  “申遺”,非如想象中單單申報城牆“物質”本體,其建造工藝、審美藝術、交通設計等“非物質”內涵,都在申報之列,體量浩大。

  賀雲翱介紹說,明清城牆巍然聳立數百年不坍塌,牆體不開裂,磚塊粘合劑強度甚至比現代水泥還牢固,這是先民的獨特工藝。古代城牆通過城門溝通城內、鄉下格局,關聯設計也是城牆要素之一。“城牆上有美”,城樓、角樓、牌匾等設計,體現古人在城牆建造中獨特審美理念。

  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甚至連城磚上刻名、質量追溯責任制,都成為申報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今對話”汲取國際經驗

  數百歲“高齡”的明清城牆,不是玻璃櫃中冷冰冰的展示品,它是現代生活中活生生的、可觸摸的“對話體”。

  “別孤立城牆,關注城與池、城與環境的關系,打開古城牆與現代文明對話窗口。”一位以色列專家的建議被吸納,在“申遺”文本得到重點體現。

  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明清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已整整十年,期間,研究者奔赴歐洲、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實地考察,與國際軍堡委員會已申報成功的著名古堡進行比對,不斷提高中國城牆的“國際”身段。

  為“申遺”奔波十年,賀雲翱感慨萬千。他說,中國歷史上,至少曾有6000多個城市建有城牆;如今,現代都市主城區仍保留城牆的城市不到20個,保存完整的不到10個,鳳毛麟角,極其珍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一次契機,讓中國古老城牆重現歷史尊嚴和經典,向全世界民眾展現中華先民獨特創造和榮光。(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