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石屋石階依山建 古樸村落似畫中(河洛古建)
日期:2016/12/14 11:05: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夏日的一天午後,我們一行四人從新安縣石井鎮鎮政府往西南方向出發,驅車盤繞山路,穿梭於幽靜的鄉間小路,陽光下,路兩旁行道樹高大茂盛,與遠處的青山相映成趣……沉浸在這美景中,不知不覺就到了王家大院——一個如鉛筆畫般美麗的豫西民居建築群。這裡隨處可見石頭房子、石碾、石磨、石桌、石凳,仿佛讓您走進了一座時光凝固了的石頭城堡。
王家大院建築群像一座石頭城堡
王家大院建築群是石井鎮寺坡山村三個以姓氏命名的建築群之一。步行進入大院,目之所及,一大片錯落有致的石牆青瓦映入眼簾,院落依山勢而建,原始古樸。石板鋪的路,石頭架的橋,石頭壘的房子、院牆,甚至連磨房、豬圈、廁所都是石砌的。整個大院就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茂林古樹中,渾然天成。
該村黨支部書記、62歲的王宏文家就在該村的村口。他說,寺坡山村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傳統村落,分別住著王、馬、張三姓人家,這三姓人家以姓氏分別群居,也自然形成三處民居群。
“我們王家先祖於明末清初時期,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到此地,他們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石頭房屋,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從最初的幾人到最多時有一二百人。”王宏文說,幾百年來,王家人根據當地的地貌特點,利用山區豐富的石材資源,造梯田、修路、築房、制作生活用具。
在王宏文的帶領下,我們順著院落的青石小路徜徉於村中,除了用石頭砌成的典型豫西民居房屋,隨處還可見石碾、石磨、石槽、石磙、石桌、石凳,整個院落成了石頭的世界。
豫西民居青石砌,如鉛筆畫般恬靜
我們在王家大院建築群看到,這些石頭砌的房子,坐北朝南,由上房和左右廂房構成,大部分為石瓦結構,青石砌牆,紅土泥填縫。其中最大的一家,有三間上房,東西廂房各三間,像其他豫西民居一樣,上房和廂房都帶儲藏糧食的閣樓。仔細觀察,這處民居雖然幾經翻蓋和整修,但仍可見上房的大梁是有年頭的整根圓木。
在王家大院建築群裡,還有一個不同於其他房子的“二層樓房”。這處民居因地制宜,建於坡地,設計成坡上坡下的二層樓,它的奇特之處在於一樓十分隱蔽:走在村內小路上經過該房子時,人們看到的是正常的一層帶閣樓的房子,只有繞到房後,沿青石台階而下,才能看到這個房子下面還有一層,這是牛羊住的牲畜圈。因這處民居前後均為村中過道,所以只有上房,沒有廂房。
“從砌牆石頭的規整程度可以看出這些房屋建造年代的不同。”王宏文指著一座用料規整的青石房屋說,這個房子顯然建的比較晚,砌牆的青石已經被打磨處理,房屋結構也更加合理。
這日陽光明媚,我們就這樣在王家大院裡邊看邊走,滿目都是青灰色的房子,某一瞬間讓人感覺就像走進了一幅恬靜的鉛筆畫中……
三院相連馬家院,僕人也有“保姆房”
走出王家大院建築群,在鄉間小道上步行三五分鐘便來到了該村另外的馬、張兩姓家族大院。
寺坡山村的張姓人家,在民國版《新安縣志》中有明確記載:“回龍山(俗名寺坡山)張:系唐相九齡弟九皋後……六世孫琮,於明永樂初隨文恕遷洛陽瀍河裡,清初張步贏者始遷於新安。”張家大院也同王家大院一樣,為石頭建造,布局、結構也同王家大院相仿。
“這裡的石頭民居大多都有數百年歷史,現存最古老、最氣派的當數馬家大院。”王宏文說。
在馬家十五世後人、70歲的馬保國帶領下,我們進入馬家大院。這處宅院大門套著小門,小門外有耳房和高高的台階,這些都顯示出馬家曾經的富貴。馬保國介紹,馬家大院有上房九間,東西廂房、耳房數間,門外還有僕人住的“保姆房”。
臨走時,從大門外窺視這老舊的馬家大院,上房門前有一株避邪的“鬼見愁”仍然傲嬌地伸展著翠綠鮮活的枝條,依稀可見當年這處豪宅主人的風采。而在馬家大院外,還有兩棵數百年樹齡的古槐守護著它……來源: 洛陽網—洛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