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九月中旬的時候,本著隨意逛逛的原則,和776一起再次往懷化方向而去.目的地在家也想過,想仔細的再看看洪江古商城.開發鳳凰的著名商人葉文智據說又開發洪江古商城去了,他揚言要幾年之內把那裡打造成天下第一古商城.我於是很好奇,想去看看沒被打造前這古商城的模樣,我害怕若真有那一天,洪江古商城成了天下第一,就會象今天的鳳凰古城一樣,滿大街的喧囂與浮躁,世俗得令曾經N多年前到過的人只能一聲歎息.
到了懷化汽車站,看到很多去黔城的車,我知道去洪江古商城是要經過黔城的,心裡一動,臨時決定先到黔城住一晚.黔城也是古城,全名黔陽古城.有人告訴我說叫黔城鎮.大中午到的,打個車從黔城汽車站到古城有段距離,一路上新樓鱗次栉比,開發得如火如荼。我不斷感慨這鎮真是大啊,有鳳凰縣城三個那麼大還不只呢.
進了古城,開始找住的,那天太陽很大,曬得要命,一條街一條街的疾走,兩個多小時下來,硬是沒找著.好不容易看到舊牆上寫著住宿字樣的,奔進去問,人家說,這是以前開過旅店,現在搬到河對岸去了,就古城飯店。心裡想飯店不會就只管吃飯吧?還是存著僥幸心理徒步過完大橋到了河對岸的古城飯店,一問,真就只有吃飯的沒有住宿的,心裡那個郁悶啊。也餓了,看到樣品菜板栗燒野山藥,色香味俱全的樣子,我放下包跟776說,吃了再返回去找住的好了.她表示同意。我們要求看菜譜,回答說沒有,看菜點菜.進了廚房,我首先問我看中的那道菜,說五十八一份,心裡猛的沉了一下想:靠,宰誰呢,一素菜有那麼貴得離譜的嗎?再問當地著名芷江鴨,說九十八一份.我們二話不說,背了包就要出門去,後來有人喊,可以便宜點,七十八的.七十八也不吃了,餓著又返回了黔城市區。這次,不費勁的就在新城區找到了賓館。住下問店家:為什麼你們這鎮那麼大?人家說這裡是洪江市的市政府所在地,也就是說,人家不是一個鎮,是縣級市。我又問,那洪江古商城不是洪江市嗎?答曰:那是洪江區,不屬於洪江市管,各管各,不相干.這才奇怪了,洪江古商城和洪江市,竟然沒有關系.神奇呢.這其中恩怨,我是回來後查資料才查到的,以後再說.先說黔城.
洪江市黔城,是湖南省第四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湖南省西南雪峰山麓、沅水中游,自古即為歷代郡、州、縣治所在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南楚邊城”、“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比雲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本省鳳凰古城早900年。城內現在仍較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城鎮格局、傳統街區和歷史風貌,是國內少有的整體風貌保存完整的古城。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據說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就是在黔城的芙蓉樓送的好友辛漸,黔城也一直是這麼宣傳的.就在我正要相信老王確實是在黔城寫的這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詩時,我又看到很多地方的資料說那芙蓉樓是在江蘇的鎮江。我想了一下,覺得王昌齡在鎮江的芙蓉樓送,邏輯上是靠譜一些,寒雨連江夜入吳,這個吳,總歸是江蘇一帶的可能性大得多。沅水入吳,難解釋得通啊。
不管怎麼說,王昌齡在黔城呆過是一定的。王昌齡,字少伯,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698),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詞科。開元二十七年(739),獲罪貶嶺南:二十八年(740)遇赦北上,任江寧(今南京市)丞。天寶七年(747),詩人又因“不護細行,謗議沸騰”而貶為龍標(今洪江市黔城)尉。王昌齡在龍標為官期間,為政以寬,政善民安,深為龍標百姓所稱頌。看來他是一路被貶的到了黔城的。
安頓下來,第一時間就去著名的芙蓉樓,趕緊趕緩的到了那裡時,正好下午五點半,我為什麼記得那麼清楚,就是五點半呢,因為正在我們糾結於那六十五塊一張的門票要不要進去時,門口的這位迎賓小姐很不客氣的朝我們說:要看明天再來,今天我們要下班了,五點半.
芙蓉樓,座落在沅、舞水匯流之處的黔城鎮,即現洪江市治黔城,為古典園林建築,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臨江,依林踞阜。築疊巧思、錯落有致,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也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宴賓送客之地。
歷代文人在那裡吟詩,多半是不用象我們今天一樣想看都要買票才進得去的.反正我們也寫不了詩,也無人可以送別,就在門口算是到此一游,還省了那幾十塊錢.
如今的芙蓉樓,毫無疑問是歷朝歷代不斷翻修過來的,也許都不是王昌齡那時候的那個樣子了,誰知道呢.
中正門,又稱西門.其城門及門樓保存完好,門上“中正門”三字系民國時期戴笠所書.
中正門廣場邊的牆上,有幅"黔陽古城圖".
古鎮黔城,老街縱橫.古建築中流淌著悠長的古韻。青石板鋪就街面,街道窄而狹長,古民居排列密集,過街拱門層疊,窨子屋幽深曲遠。
南正街為明清時沅州府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雖然歷經時間的磨損,但青石板、窨子屋、卷棚、馬頭牆、銅錢漏、祠堂、舊八字衙門門樓等古建築至今仍然遺存南正街,見證著古鎮的滄桑輪回。
這種卷棚的檐口,線條優美。二樓有飾檐伸出。普遍為萬字格窗,開窗時需用支撐物,室內的大小柱頭上有古色古香的雕琢圖案。
因王昌齡而聞名又因水路的失落而沒落的黔城,沒有失去尊貴的氣韻,依然寧靜而干淨,不嘈雜,不媚俗,保持沒落貴族的那份難得的架勢。
文廟裡荒草從生,正在復修中.看來是修得斷斷續續,才讓雜草長得那麼茂盛。
民國二十七年(1938)3月,戴笠在湖南臨澧縣的一個舊中學校址籌建的臨澧訓練班。是年冬季的最後一個月,戴笠匆匆從長沙趕往臨澧訓練營地做最後一次視察。參加畢業典禮後,就把訓練班遷到湖南西邊的黔陽。駐扎在文廟附近的節孝祠後。戴笠任黔陽特訓班主任。民國二十八年(1939)初冬,戴笠將“中央警官學校特種警察人員訓練班”從湖南黔陽遷往貴州息烽。
之後重慶最有聲望的中央培訓機關從臨澧、黔陽、息烽、蘭州和東南訓練班裡挑出了250個最優秀的畢業生,加上軍統區和站的頭目,對他們再進行一次為期六個月的嚴格的高級情報技術訓練。在“中美合作所”成立以前,訓練機關的核心仍是培訓“骨干”的臨澧—黔陽—息烽—蘭州—東南系統。這些訓練點就是戴笠“王國”的核心,而戴笠把它們視為自己的班子,把自己當做主任,而把每個班的領導當做“副主任”。
戴笠的房間。房間裡還擺設著那樣的繡花鞋,憑空增添了恐怖氣氛
走出古城,將暮未暮,落日的余輝劃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淡淡的訴說著這個古城兩千年的滄桑。
門枋上題寫的“梅蘆”、“銅葉第”等字還清晰可見。老街人時時不忘耕讀傳家,他們對文化的追索成為這裡特殊的符號,雖久彌香。
牆上的壁畫.八仙過海和西游記.
文化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一代代傳承.
已經修復和正在修復的廟宇.
赤峰塔和黔城沅江大橋.
赤峰塔,座落在黔城赤寶山上.傳說是為了鎮住在沅水河興風作浪的青魚精所修建的,寶塔因此曾一度作為“鎮河之寶”而被人們頂禮膜拜。直至今天,寶塔對面的“虎山”、身後的“睡獅巖”仍然靜靜地守候著古塔。
赤峰塔下的枝柳線黔城沅江大橋,為公鐵兩用大橋,共計11個墩台,大橋全長571米。1970年12月開始修建,於1975年12月建成。
釣魚的還不少啊.釣桿排著隊的在那,也不見有誰過去提一下.
我們應該是沒有逛完黔城的,只住一晚就匆匆走了.回來後朋友說,要不,你找個時間,我們約幾個人一起再去住上幾天?我半天沒吭聲.不是時間的問題,我什麼都沒有,就是有大把的時間.都不用找.是我自己想不想那麼快又去的問題.
發展和保留總是矛盾的,發展中,很多東西無法保留,包括舊房子,也包括人的做事方式.做為游客,心態也是矛盾的,想看沒有商業化的地方,想人家當地人淳樸得夜不閉戶,又想在那裡住得舒服.玩得盡興,凡事都難兩全,怎麼可能?當我在那裡找了兩個多小時硬是沒找著住的地方時,我咬牙切齒的想,發展才是硬道理.
去,終究還是會再去.很多我都還沒看到呢,比如黔城春秋戰國古墓群、西漢古墓群.還有那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北頁、陳梅仙等歷代碑刻.
與他們爭執了許多年的如今不屬於洪江市管的洪江古商城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著,黔城人民看著,其實也是心緒復雜的,失落,憤怒,不甘,五味雜陳,什麼都有.在哪裡看到過一個貼,黔城人在憤怒的吶喊: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洪江市?看到自己的沉寂,說不急是假的.
不過,怕日後黔陽古城回過神後飛速發展的話,現在去門庭冷落的黔城鎮游玩是不錯的選擇,在那裡,你能看到更接近原貌的老街、富商大宅、廟宇殿堂,年代久遠的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富有地方特色的窨子屋、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