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人民日報:歷史文化街區的門檻與底線

人民日報:歷史文化街區的門檻與底線

日期:2016/12/14 11:52: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趁著暑假,來自江西的小張到北京旅游,想親自體驗一下“老北京”文化。在當地向導的推薦下,小張去了前門大柵欄和南鑼鼓巷。“大柵欄有許多北京老字號店鋪,無論是店鋪外觀還是內設,都挺有特色的。不過,南鑼鼓巷和我的想象差距太大,雖然很多店鋪掛著‘老北京’的招牌,卻與別處旅游景點的店沒區別。”

  小張不知道的是,在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今年4月共同公布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大柵欄榜上有名,南鑼鼓巷落選。和同樣未入榜單的什剎海相似,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胡同裡坐落著許多歷史名人的府邸。坐人力三輪車游覽什剎海至南鑼鼓巷如今是許多外地游客的選擇。據統計,今年端午小長假期間,南鑼鼓巷日均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超高的人氣讓其幾乎成了游客心目中北京游的“聖地”。看來,有歷史、有名氣、有人氣還遠遠不夠,還得越過“歷史文化”這個門檻。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門檻到底有多高?不能突破的底線又在哪兒?

  文化味兒不可少

  既然是國家歷史文化街區,自然要突出歷史文化。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南鑼鼓巷、什剎海等的落選,正是因為沒有做到這一點。歷史上北京城舊城區分不同區域,有居住區、有商業區,這兩個地方本是居住區,如今卻徹底變成了商業區,原有的特色難覓蹤跡。

  沿南鑼鼓巷行走,兩旁的店鋪許多懸掛著“老北京”的招牌,店鋪的經營內容卻與老北京的歷史、文化沒有關系,有些甚至是西餐店、咖啡店、酒吧。“目前南鑼鼓巷及周邊地區的發展,雖然迎合了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口味,但也因此帶來了過濃的商業味,很多酒吧、咖啡廳或新出現的創意產業,與古街的風貌不相符。”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說。相反,南鑼鼓巷本身極有特色的東西卻被忽視,例如胡同裡有年頭的院落、庭院門口的石門墩、測量北京地區海拔高度的水准點石碑等。

  反觀入選的30個街區,都能夠有效地展現其承載的歷史信息,體現其歷史文化價值。以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其現存的整體布局已歷經千年,卻仍然與宋代《平江圖》基本一致,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水城風貌,做到了原汁原味地保護。在客商入駐方面,平江路也有嚴格的標准,主要是文化休閒業態,打造“蘇州傳統慢生活”、“江南傳統城市建築博物館”、“蘇州古城的記憶”等品牌。在游客心目中,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就是蘇州古城的縮影。

  表達方式應恰當

  店鋪林立的大柵欄能夠入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原因在於,從明清時期開始,這裡就是北京的商業中心,許多北京老字號均創立於此。此外,這裡也有許多文化創新產業聚集。可見,商業化並不是制約能否入選榜單的因素,完全拒絕商業化也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在保護文化基因與商業開發中尋找平衡點。

  “如果南鑼鼓巷要向國家歷史文化街區發展,對今後進入該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應形成有效准入機制。”魏鵬舉建議,對於與北京歷史文化關聯不大的產業應進行控制,對於過於吵鬧、經營模式與古街風貌不相符的,應進行管理。“傳統街道景觀+現代商業產品”的簡單拼湊,已難以滿足大眾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期望。此次入選的30個街區都更加注重歷史文化與大眾消費之間的關系,以人性化、親民性的文化表達方式將自身內涵傳遞給消費者,更加注重消費者在街區的體驗。

  此外,不與周邊環境相割裂也是這30個街區的共同特點,它們都從所在區域整體出發,基於自身歷史文化,結合周邊的文化商業元素,形成特色化的歷史文化旅游產業鏈,打造獨特文化品牌。大柵欄的商業文化、平江路的古城文化、上海外灘的建築文化、吉林省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歷史文化街區的汽車文化等都是如此。

  活化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骥才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活化。作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的核心內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自然也當如此。

  所謂活化,就是為歷史建築尋得新生命,做一個新用途,讓公眾得以走進並欣賞這個歷史建築。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都應是鮮活有生命的,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延續當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主要途徑。大柵欄原本就是北京人購物的中心、廣東中山孫文西孕育了嶺南商業文化、平江路有著最蘇州的生活節奏。畢竟,人們選擇走進一個歷史文化街區,不僅希望看到靜態的建築,更希望看到流動的歷史,感受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活的要素共同構成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得以綿延的源泉。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