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巨大的散失城磚如今身在何處
日期:2016/12/15 1:21:2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郁郁蔥蔥的北極閣深處,矗立著一座西洋鄉村式三層建築,這就是1933年由建築大師楊廷寶設計建造的宋子文公館。很少有人注意到,公館外牆上那一圈古樸的青磚,其實用的是明城磚。而這些被用作外牆裝飾的城磚,只是百余年來明城牆散失城磚的冰山一角。
南京明城牆是目前世界上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城牆,然而,由於歷史上拆除城牆時的失控和無度,使得大量城磚散落於民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市文物部門大力回收城磚用以維修城牆。20年來,城牆管理部門共回收城磚達700萬塊,但卻不及城磚散失量的十分之一。隨著城牆修繕工程的用磚需求日益擴大,尋找失落城磚刻不容緩。
兩次拆城:散失城磚難以盡數
據明城垣史博物館專家楊國慶介紹,進入20世紀以來,南京明城牆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拆城牆。第一次是在20世紀初,由於清朝政府垮台,滿族八旗子弟失去了經濟來源,當地政府成立了“旗民生計所”,通過大拆城牆後變賣城磚的收入來補貼滿人的生活。當時市面上還出現了城磚商鋪,專門出售明城磚。
第二次大拆城牆始於上世紀5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拆城導致約1/3的城牆被拆除、近8000萬塊城磚散失。
“我上小學那會,勞動課上的‘作業’就是敲城磚。”談及半個世紀前的那次“拆城運動”,南京市作協副主席、文化學者薛冰仍然記憶猶新。1958年,10歲的他在南京讀小學,每逢勞動課,他和同學們就拿著小錘子,把從外邊運到學校的明城磚敲成一塊塊碎片。他們敲碎的城磚,後來被處理成粘合土,用於城市的道路建設。而更多的城磚,則被當作建築材料拉走,被砌入到一間間廠房、民宅中。
散落地點:主城區有5處“城磚聚點”
數量巨大的散失城磚如今身在何處?
“像宋公館所用的城磚,就是屬於第一次大拆城牆後散落城磚的回收再利用。”據楊國慶介紹,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官方下令嚴禁買賣明城磚,並將市面上的城磚全部沒收,一部分用於城牆維修,一部分用於修建其他建築。除了宋公館外,19世紀末加拿大傳教士創建的馬林醫院(即現在的鼓樓醫院)、位於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陵寢、“總統府”前的照壁(現已拆除)及西花園水池駁岸等許多建築,也都是用明城磚建造的。
相比之下,第二次大拆城牆散失的城磚不僅數量大而且分布廣,散失地點遍布南京全城,遠的已到了江寧區和溧水縣,甚至過江到了江浦縣城。明城牆管理處處長楊孝華告訴記者,根據多年來的調查走訪,目前已知的散落城磚(第二次大拆城牆)主要分布在主城區的5個區域:一是主城區東南部,如金城機械廠廠房、南京軍區大院圍牆等處;二是在中央門外,幾個工廠的廠房和圍牆上都有散落的城磚;三是孝陵衛附近,像南理工大學裡的居民樓就使用了明城磚作為建材;四是新模范馬路兩側的居民樓和工廠;五是漢中門附近,如南京醫科大學的老樓房。據初步估算,僅此5處的散落城磚數量,就有100萬塊左右。
回收機制:“監控網”緊盯用磚建築
近20年來,城牆管理處回收城磚的數量達700萬塊。然而,這個數字看似龐大,卻不足城磚流失量的十分之一,即便加上已知的幾處“城磚聚點”的儲磚量,也和散失城磚的總量相差甚遠。
“流失數量和回收數量之所以對不上,是因為很多城磚都在大拆城牆時損毀了,還有一部分則在新一輪拆建過程中被破壞或就地掩埋掉了。”薛冰還給記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故事”:一名工人每天下班後,都騎自行車到太平門附近帶兩塊城磚回家,3年之後,他靠著這些平日裡“攢”下的城磚,蓋起了一間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實施,城磚作為文物無償回收的工作全面啟動。城牆管理處還在上世紀90年代成立了專門的城磚回收隊,並根據對散落城磚的普查摸底,建立了散落城磚的監控體系。
“在主城區內,凡是經調查確認使用城磚的建築都已登記在冊,我們對這些城磚散落點進行全面監控。一旦有拆遷工程進行,城磚回收隊會第一時間前往現場展開回收工作。”楊孝華表示,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回收城磚監測機制已經日趨規范化,各區縣內只要有拆遷工程啟動,當地拆遷辦會第一時間和城牆管理處或所屬區縣的文化主管部門聯系,城磚回收隊也會立即趕往現場勘查。“這一機制,基本能保證主城區內90%的拆遷工程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廣大熱心市民提供的城磚線索,也為回收工作掃除了許多“盲點”。2008年,一名退休工人來到管理處提供“線索”:在改造中的燕子矶沿江大道附近,很多拆遷房屋中出現了明城磚。接到消息後,楊孝華隨即帶人到現場勘查,這一次回收城磚3000余塊。
加速回流:城磚回收標准“降低”
1997年,在四方村、建寧路等地回收城磚28.98萬塊,其中有13萬塊用於解放門、後標營段的城牆修繕……在城牆管理處提供的一份《城磚回收使用表》上,詳細記錄著1997年至今每年回收城磚的數量和用途。記者注意到,進入21世紀後,隨著城牆修繕力度的加大,用磚量也“水漲船高”,數據顯示,僅2001年—2004年的用磚量就達到220萬塊。如今,回收來的700萬塊城磚,已經有500多萬塊用於城牆修繕。
據楊孝華介紹,目前沒有大規模維修的城牆只剩下3段,分別是神策門—玄武門段、中山門—琵琶湖段以及黑龍江路北側一段1.7公裡長的包山牆。“隨著主城區內的城市建設趨緩,近年來的城磚回收量明顯減少,到目前為止,今年的城磚回收量只有3萬塊左右。以現在的庫存量看,等修完這三段城牆,庫存城磚也基本上要用光了。”
為了提高庫存量,明城牆管理處正在加大城磚搜尋力度。“多年以來,散失城磚的回收沒有制訂過嚴格的揀選標准。一個習慣性的做法是,只有長度達到整磚50%的磚體才予以回收,否則就是廢磚。”楊孝華表示,隨著散失城磚的逐漸減少,城磚回收已不再只是為了修復城牆,還要為城磚研究工作服務。“因此,我們對回收城磚的揀選標准也作了調整,一些質地特殊、銘文內容不同的散失城磚,即使再小也不能放過。”明城牆管理處也歡迎廣大市民提供線索,加速散失城磚的回流。
明城牆城磚:
一段歷史的記錄者
南京明城牆城磚,一般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由於城磚來自各地,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有粘土、沙土、高嶺土等等)。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余字(如下圖),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考證,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為確保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裡、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總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銘文,為後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南京城磚產地的分布;中國漢字在明初的簡化字與異體字;中國民間的書法、篆刻藝術;中國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變以及明初實行的責任制等,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