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圓明園“大水法”等6大遺址區鋪設木棧道

圓明園“大水法”等6大遺址區鋪設木棧道

日期:2016/12/14 11:06: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記者5月10日獲悉,圓明園最著名的西洋樓遺址內棧道鋪設工程將於本月中旬全部完工,共涉及“大水法”“海晏堂”等六片遺址區域,使游客與文物保持“適當距離”,杜絕破壞行為。據悉,這也是圓明園對西洋樓遺址本體進行搶救性保護的試點工程。     透過棧道鋼網可觀遺址     每逢節假日,圓明園遺址公園標志性景觀“大水法”都會迎來大量游客,游客行走在遺跡中的土路上,腳下踩踏著散落的磚石。經年累月,遺址中的一些石塊已被磨得發亮,失去原有稜角。     記者10日在西洋樓遺址區看到,“大水法”“觀水法”周圍已經設置了防護欄;大部分區域架起了原木色的木棧道,高度距離原土路大概50厘米左右,防護欄和木棧道使游客和遺址保持“適當距離”。木棧道中間,還設置了一些镂空鋼網,游客透過鋼網可觀賞遺址磚石。     圓明園有關負責人介紹,修棧道是常見的文物保護措施之一。“以前游人直接踩在遺址的石構件上,不利於文物保護。”該負責人說,公園啟動了西洋樓片區游線調整工程,面積涉及5769.8平方米,覆蓋了6個遺址區,即諧奇趣遺址區、迷宮前遺址區、方外觀——五竹亭遺址區、海晏堂遺址區、大水法遺址區、線法山——方河遺址區。“通過隔離圍護設施、調整參觀游線、出入口管理等措施,一定程度隔離了文物本體與游客的距離,不僅避免游客踩踏遺跡,而且也可以合理控制景區游客量。”     據了解,這是圓明園遺址公園內第一次采取棧道保護性措施,預計五月中旬完工。     石構件編號留檔     不管是疊石或夯土,這些地上遺存都是圓明園的寶貝。對這些遺址文物采取的保護性措施非常嚴格、謹慎。     該負責人說,木棧道鋪設工程以保護遺址為第一原則。施工時嚴禁下挖遺址,為了防止支撐木棧道的立柱再次損壞石構件,施工時所用到的鋼構件立柱基礎下都墊了3厘米至6厘米厚的橡膠片。     施工人員在鋪設時,有時會遇到石構件與木棧道線路“相撞”的情況。此時,就需要先由公園工程科、文物科、考古科、監理以及施工單位現場辦公,共同討論制定方案,並統計石構件數量。然後把石構件編號、拍照留檔,將石構件數量、現有位置、擬定移動位置做好統計表,上報文物主管部門等待審批,待審批通過後再進行下一步工序。不僅如此,施工期間所有石構件上標記均使用滑石筆,嚴禁使用墨水筆,避免留下記號損壞石構件。     將摸清地下遺存“家底”     據介紹,除西洋樓遺址區的保護和展示項目,圓明園管理處還啟動了對地上可見遺存的普查整修工作,已對公園地上86處可見遺存完成了統計造冊,計劃通過綠化清理、搶險保護、立項修復等方式,讓沉睡了上百年的文物“醒過來”“亮出來”“站起來”。     圓明園還將摸清地下遺址“家底”。目前地下勘探已完成20%,未來將采取傳統考古工作方法及多種物理手段,對月地雲居、日天琳宇等98處遺址進行考古工作,厘清遺址規模布局和形制。     此外,圍繞每個景點的發展演變和重大歷史事件,圓明園還將推出一系列鮮活生動的故事簡介。     困惑與釋疑     游客困惑:遺址上的鋼網有空隙,是否會有垃圾進入,或者萬一游客的鑰匙、錢幣掉進,怎麼辦?     圓明園釋疑:萬一出現意外情況,工作人員可以將鋼網打開處理。但游客不能自行拆卸。     游客困惑:遺址鋪上木棧道和鋼網,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否會破壞整個景觀效果。國內外有一些景區采取的是鋪設鋼化玻璃,效果是否會更好?     圓明園釋疑:綜合考慮,木棧道應是最佳選擇。因為在北京的氣候條件下,風沙、雨雪積聚在玻璃上,容易打滑,對游客安全不利。
(來源:北京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