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千年風雨的杜甫草堂,從1月12日起,將再次進行10年一次的整體維護和更換茅草。記者昨日從杜甫草堂獲悉,維修工作目前已經完工,經過周禮春等六名古建築維修師傅半個多月的工作,杜甫茅屋又再次披上了“三重茅”。然而,周禮春師傅修建和維修茅屋的技藝後繼無人也引發了外界的擔憂:等這批師傅老去,今後誰來維修杜甫草堂呢?草堂修復技藝又能否納入“非遺”保護呢?
百年老手藝 如今難糊口
本次主持更換茅草工作的大師傅周禮春是位有名的古建築維修手藝人,他參加了草堂三次維修。“現在會蓋茅屋的師傅越來越少。以前草堂兩次維修,一共十多個人。我們這次一共就六個人,能夠上房搭茅草的加我就三個。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這門手藝。這門手藝學成要三年,以後還不見得有活路做,他靠啥子來吃飯嘛?”談話中,面對即將失傳的手藝,周禮春很無奈。
周禮春家住郫縣古城鎮中平村,祖傳三代都是蓋茅屋的手藝人。雖然以前的日子很辛苦,但上兩代人都還能夠憑著蓋茅屋的本事養家糊口。但到了周禮春這一輩,僅憑蓋茅屋的傳統手藝根本無法維持生活。“我平時主要是做古建築的新建和維修,在錦裡和洛帶古鎮都有我參與新建和維修的古建築。蓋茅屋這門手藝一年可能只用得到一次,想憑蓋茅屋維持生活很難。”
申請省級非遺 每年獲5000元扶持
隨著周師傅這批手藝人的老去,蓋茅屋這門手藝如果無法傳承,將來杜甫草堂的茅屋誰來維修?能不能通過列入非物質遺產目錄進行保護呢?記者就此采訪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關人士。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部主任彭雲思表示:“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明確規定,傳統技藝當然屬於非遺的范圍。像周師傅的這種蓋茅屋技藝傳承了三代以上,並有百年歷史,那是屬於非遺的。”彭雲思建議,周師傅可以先申報區(縣)級名錄,在相關規定確定其價值,看是否能進入成都市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後,再逐級申報。
對於非遺傳承人,國家每年也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傳統技藝的手藝人肯定不止一位,因此國家會評定出該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傳承人每年將會得到10000元的經費扶持,由中央財政支出;省級傳承人每年將得到5000元的經費扶持,由省財政支出。主要是用來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的。”彭雲思說。
周禮春在獲知維修草堂等古建築手藝可以申請非物質遺產後表示,感謝有關部門對此事的關注,他接下來將認真考慮“申遺”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