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第一水下遺址博物館
日期:2016/12/14 11:50: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現在的白鶴梁沉於水下
北緯30°,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帶,世界四大河流都在這同一緯度線入海,它孕育了最燦爛的文明古國。
攤開地圖一看,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恆河與印度河文明、黃河文明。長江就橫貫在這條神秘的北緯30°上,它與黃河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歷史星空上中的明星。光明給人希望,長江文明的燭照,幫助生活在那裡的遠古人民走過了漫長的黑夜。
三峽地區文物種類眾多,既有深埋在地下1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又有聳立在高山上造型奇特的明清古建築。三峽大壩蓄水後,從地下到地面將會有大量文物受到影響,它們面臨著新的歷史挑戰。
2000年6月,三峽建委正式批准了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項目和保護方案。
據統計,在重慶庫區共有246處地面文物納入到保護規劃中來,針對不同的情況對文物分別采取搬遷保護、原地保護和留取資料的措施。其中,位於涪陵的白鶴梁題刻作為當時三峽地區唯一一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備受關注。白鶴梁不僅僅是三峽地區最古老的水文站,它還擁有全人類的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其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如今,白鶴梁題刻已經沉入水底,但是並沒有與世人永隔一江水,其原址之上建立起了一座水下博物館。白鶴梁題刻的保護,成為三峽地區地面文物保護的典范。
白鶴梁是長江之中的一道天然石梁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孟浩然在寫這首詩時正值天寒時節,遠在千裡的長江上游也進入了枯水期。原本難得一見的水下世界,在江水消落之後,變成了讓人憐愛的風景。數十年後,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水落後的白鶴梁上被刻上了第一尾石魚,爾後一千多年題刻不斷。
白鶴梁,是長江之中的一道天然石梁,與長江河道大致平行。石梁子睡臥江心,江水被分為兩道,水下暗流滾滾,下游300米則是龍王沱深潭。自白鶴梁溯流而上1000米,江面豁然開闊,烏江和長江在那裡交匯。在涪陵區博物館館長黃海看來,三峽文物是長江文明的產物,白鶴梁所在地區的地貌特征特別符合長江文明的特性。
黃海與三峽地區的文物打交道已經快30年了,趕在宣布三峽大壩上馬之前,他就開始了文物調查和保護工作。離開了大自然的庇護,古代人類很難生存,因而古人會選擇最適宜的環境繁衍生息。古人一般會選擇有山有水的環境生活,借助山水地勢,減小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防范野獸侵擾,又便於捕獵耕種。“一個地方的地形地貌是萬不可被忽視的,兩條河流的交匯的轉角處、平壩、江河洄水灣等,都是古人經常生活樂意棲居的地方。在三峽地區,這幾乎是一種必然選擇。”黃海說。“僅以對飲用水源的需求來看,三峽地區的降水有極強的季節性特征,難以維持長期的存儲,而要獲得地下水源則需要較高的鑽井技術。”
三峽以連綿的山地峽谷連接江漢平原與成都平原兩地,楚人和蜀人都曾有過高度的文明,而三峽地區在考古發現之前一直是塊模糊地帶。“我們在三峽大溪地區發現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大溪文化’發揮了橋梁作用,讓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在三峽兩頭自東而西傳播。”
白鶴梁是清代以後才有的名字,它在更早之前都被習慣地稱為巴子梁。當地傳說,一位修道之人在巴子梁上修煉,後乘白鶴飛升。4000多年前,巴人開始在三峽一帶活動,創造出了自己的文明。巴人後來還參加了武王伐纣的聯軍,他們頭戴面具,跳著“巴渝舞”殺敵,後受封為子國,《華陽國志》稱其為“巴子”。公元前316年,巴國被秦國所滅,涪陵地區是巴人首領活動的中心地帶。
白鶴梁題刻內容離不開石魚
長江上游是水文題刻最為密集的地區。生活在江河之上的人,必須要熟悉水性,掌握水文變化的規律,以期趨吉避凶。唐代設置“舟楫運漕”後,涪陵因漕運而昌盛起來,水上運輸地位很快提升,長江水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黃海說:“居住在枯水線與洪水線之間的居民,對水位特別敏感,上游的人往往會在江邊的巨石上刻線刻字,把水位的變化標記出來。”然而,有條件能集中連續記載水位變化的情況較少,記載枯水水位的則更少。“白鶴梁題刻以其獨創的石魚水標作為枯水位基准點的記錄方式,從唐代至今已有1200年,現有題刻179段,共計1.2萬余字,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跡。”
到白鶴梁觀魚去,是涪陵男女老少都愛的事情。冬天,江水枯寂,四周山色也蕭條了下來。若是一場暴風雪過後,城內少有游玩處,而城外四塞正大雪封山,唯有江上開闊,水中魚躍歡騰。
石梁並不是時時都能看見,除了12月到第二年3月,露出水面外,其他時間都隱沒水中。如果運氣好,當水位極枯時,1600多米的白鶴梁都會現身,最寬闊處可達 30余米。石梁呈青紫色,巖層以15度傾角向北傾斜。石梁南側幾乎全是頁巖和泥巖,比較松軟,長期被沖刷成窪地。南邊水性緩,敞口而洄流,少有波紋,水平像鏡子,也被成為鑒湖。有回流靜水的長江河段是魚類洄游產卵聚集的地區。
白鶴梁上的題刻以石魚最獨特,除了書風各異、四處散落的文章游記外,石梁上多是魚形標識。“石魚出水兆豐年”,是當地流傳關於石魚的諺語。題刻內容也大多離不開石魚,有的記錄石魚出水的情況,表明水位與石魚的關系,還有的論述石魚出水與農業豐歉的關系。 “魚類多貼近岸邊的回流地帶。古人將他們的形象用雕刻固定在石頭上,以作為長江枯水水位記錄的永久性標識。”黃海說。
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
水下40米,無壓容器罩內24小時純淨水循環。
如今,要看白鶴梁的鯉魚,需要下到水底40米。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門庭廣大,外牆高聳,一面牆上皆是字大如斗的題刻。即便是坐落在濱江大道上,氣勢也一點也不輸給馬路對面的摩天大樓。
走到博物館大門口,記者停下腳步,舉目好好把這些題刻看看。若不是這1200年間,在江水漲落之時的一次次筆書斧鑿,白鶴梁也許會與江中其它亂石無異,永沉江底。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不同,安保做得十分細致,小到打火機也需要被仔細甄別拿出,對於安全他們小心又小心。大廳中央躺著一尾取自白鶴梁上的清代圓雕石魚,魚身碩大魚鰓緊閉,據說剛出水時的石魚會十分光滑,如今再也沒有出水時的“鮮活”景象了。
一回憶起白鶴梁保護方案的制定,主持過評審的王川平就說,“真是夠折騰人。”白鶴梁的保護方案用了9年多時間才完成,先後換了7次方案。“一直到第6個方案時還是不滿意,連評審專家最後都不干了,認為沒有體現這一代專家的水平和責任,但是時間不夠,只好把這個方案拴上尾巴再說。”王川平說服了評審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干脆自己創制出一個草稿方案來。”2002年1月,葛修潤提出了“無壓容器”方案。“當時他的保護思路一出來,我馬上就趕到了武漢,他就在長江的一艘游輪上把草圖畫了出來,這就是後來最終采用的方案。”王川平說。白鶴梁題刻被一個巨大的無壓容器罩住,容器內充滿被過濾後的清水,游客可以通過無壓容器上的窗口觀看白鶴梁。
走過大廳,跟隨一隊游客,我們站上了通往水底的自動扶梯。扶梯長147米,探頭往下看,幽暗泛著藍光,不時吹來絲絲涼風。扶梯兩側的投影儀向頭射出白鶴飛翔的光影,下行數分鐘後,白鶴光影圖案變成水底光影,如同穿過時光隧道。白鶴梁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館,從游客管理到文物維護都沒有先例可循,只有不斷探索。白鶴梁辦公室主任蔣銳介紹說:“綜合考慮多方面的要素,為了讓水底的空氣、濕度和觀賞空間保持最佳,每隔15分鐘才會對地面的游客放行一次,每次約45人。”
漫長的下行,即便是幾分鐘也讓人覺得夠長,終於走下扶梯踏上了水底的平地。地面映著一排發光的字,“穿越江底重回175”。水下參觀的廊道共有23個觀測窗口,白鶴梁安然地躺在窗外,窗外水體清透,偶有魚蝦扶壁游過。辨認白鶴梁上的題刻,是水底參觀必須的功課。為了方便在不同的窗口都能明確的辨認出不同年代的題刻,對應的牆壁上回投射出明晰的石刻內容。其中,“白鶴時鳴”線條清晰,在水底依然鮮活靈動;“中流砥柱”四字安穩沉郁,黃庭堅“元符庚辰,涪翁來”七字側險崎岖。“雙魚圖”最為特殊,歷代都有題記和雕刻,宋朝時把雙魚圖形容為,“七十二鱗波底镌,一銜蓂草一銜蓮”。到了清朝,涪陵的知州蕭星拱重新刻了一對石魚,他希望波底的石魚能傳為盛世,“不至淹沒無傳”。“無壓容器罩內的流水24小時循環,為了更好的保護白鶴梁題刻,水的純淨度高於飲用水,透光度非常高。”蔣銳說。
文物也有生命,它與周邊的一切構成了一種人文的生態,王川平在談到在白鶴梁文物保護的理念時說:“水下博物館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紀念碑,我們要以全人類的視野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延長白鶴梁的生命歷程,這是對我們祖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