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傳承古城歷史文脈 朔州復建堪稱典范
日期:2016/12/14 11:49: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朔州老城是山西省現存比較早、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城之一,秦漢時已建成,北齊年間進行了擴建,元末明初又進行了重新修建。城牆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1050米,是我省現存較早的古城牆。朔州老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與壯美的河山交相輝映,風景名勝荟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
朔城區委、區政府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高要求,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該區本著傳承歷史文脈、保護老城肌理、打造塞北旅游勝地的理念,聯合朔州中煤華昱地產,以朔州老城為核心,以崇福寺、文廟、文昌閣、南城門、馬邑博物館、尉遲敬德廟為節點,對其進行保護性修建。
據1999年出版的《朔縣志》記載:文昌閣在城內今東,西,南,北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歷十三年在原鼓樓台基上改建文昌閣,高百尺,重檐飛角,供文昌帝君,中供魁星神,東額“朝陽”,南額“迎熏”,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周二十余步為四門通衙,清順治十二年重建。
為更好地打造朔州老城文昌閣這張耀眼的名片,經過近2年的規劃、論證,文昌閣復建工程於2012年5月奠基動工,經過一年半時間的精雕細琢,文昌閣土建及彩畫、亮化工程已全部完工,塑像及背景、屏風也已安裝完畢。特別是亮化工程,采用了較為先進的LED燈飾技術,與建築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現今,文昌閣穩穩地坐落在老城中心,如東方維納斯般端莊典雅,微風拂過,千余風鈴清脆悅耳;入夜華燈初上,整座閣樓在LED的映射下熠熠生輝,往來行人無不啧啧稱奇,紛紛在閣樓下合影留念。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主建築有棂星門、戟門、泮池、杏壇、鄉賢祠、大成殿、東西庑,中軸布局左右對稱。文廟是九州文化遺產之重要組成,堪稱中華民族文化之象徽。我國現有文廟五百零九所,保存大成殿的僅二百余座,朔州文廟即其中之一。朔州文廟始建於明洪武十年,正統、成化、嘉靖、萬歷年續建,清順治十五年重修。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改建為塞北烈士紀念祠,原文廟建築僅存大成殿、狀元橋、泮池。保護性修復文廟是老城區改造重點工程之一,是推進人文素質升級的標志性文化建設項目,它與崇福寺、敬德廟、大戲台、馬邑博物館、文昌閣珠聯璧合,共同構成弘揚傳統文化、綿延古城文脈、傳承國學精粹的經典園地。朔州文廟修復以來,作為朔州市國學會作為國學傳播地點,用以舉辦祭孔和其它國學活動。
朔州中煤華昱地產對老城內一系列產品開發有極其重要的貢獻,很好地體現了企業轉型、實現了“身體力行”搶救古城工作,推進古城這一千年古城合理適度利用。它將歷史的積澱、文化的浸潤、精神的凝聚融會貫通、血脈相融,不僅保留了歷史的滄桑感,而且突出了人文傳承承、生態和諧、開放發展的特色。朔州老城修復改造後,集生機、活力、靈氣、繁榮為一體,這座傳承千年文脈、再現古城風貌、融合現代元素的生活之城、動力之城、魅力之城已具規模,美輪美奂地呈現在塞北大地上。(中國文物網駐朔州工作站)
(來源:中國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