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羅馬式建築風格與巴洛克建築風格

羅馬式建築風格與巴洛克建築風格

日期:2016/12/15 1:17: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采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於向聖像、聖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征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意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羅馬式建築的興起
  羅馬式建築興起於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是歐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羅馬式建築的特征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其中部分建築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
  當東羅馬帝國千年不絕之時,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本部卻一蹶不振,古羅馬的建築技巧和藝術也失傳了。公元9世紀左右,在經歷了300多年混戰後,西歐終於形成了法蘭西、意大利、德意志、英格蘭、西班牙等十幾個民族國家,在此基礎上,各民族的確文化藝術才逐漸發展起來。
  在教徒們看來,教堂是建立在現實世界之上的神聖空間,是神在人間的宅第,對於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國家來說,教堂無疑是一個時代最好的建築。
  公元11-12世紀,一些有關意向古羅馬風格靠攏的教堂建築在這些國家陸續出現了。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采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人們稱其為“羅馬式建築”,羅馬建築並不是古羅馬建築的完全再現,除去使用了許多來自古羅馬廢墟建築材料之外,它們只是廣泛采用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它一般是在門窗和拱廊上采用半圓形拱頂,並以一種拱狀穹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的支撐.而這些拱頂強有力的外延感往往又被厚實的窗間壁和牆所抑制,厚實的石牆是當時嚴重的封建割據和頻繁的內外戰爭的時代特點在建築上的反映。 
羅馬式建築的特點
  羅馬式半圓形的拱券結構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采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
  羅馬風建築還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拱頂的橫推力,羅馬風建築的另一個創新是鐘樓組合到教堂建築中。從這時起在西方無論是市鎮還是鄉村,鐘塔都是當地最顯著的建築。鐘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當悠悠的鐘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
  羅馬式建築的窗戶很小而且離地面較高,采光少,裡面光線昏暗,使其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門窗上方均為半圓形。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占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羅馬式建築盛期
  11世紀晚期,羅馬式建築在法國達到了盛期,出現了最具有地方特色和創新觀念的建築風格。法國南部圖盧茲的聖賽爾寧教堂(右圖)是一座朝聖路上給香客提供食宿的“朝聖教堂”,它建在通往西班牙聖地亞哥的路線上,規模稍小,保存完好,是“朝聖路”類型的羅馬式教堂的典范。聖賽爾寧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型,在十字型平面交叉點上,矗立一座五層樓高的塔樓,外觀上各種幾何形體有機地組合在連續的圓拱結構中,十分和諧壯觀。教堂內部牆體堅厚,高直的列柱把空間分隔成許多方形小單元。回廊和圓形小教堂成為朝聖教堂不可缺少的部分,回廊上有容納朝聖者的走道,回廊把聖壇與後殿末端的小禮拜堂分開,小教堂內用來存放“聖物”、“聖骸”,並允許朝聖者在此祈禱,瞻仰聖物。
  聖賽爾寧教堂只是羅馬式風格的開始,真正羅馬式風格的形成以英國杜勒姆教堂為標志。 
  在意大利羅馬式建築的傑出代表是托斯坎納的比薩教堂建築群(左圖 )。它建於1063~1174年,包括大教堂、洗禮堂、鐘塔和公墓四個部分,是歐洲中世紀最著名的建築群之一。中世紀的意大利人習慣將教堂、洗禮堂、鐘塔建成獨立的建築物。主教堂建於1063年,它是平面呈“巴西裡卡式”長方形會堂,全長95米,縱向有四排柱子,正立面高約32米,有四層連列券柱廊作裝飾。在十字交叉點上有一圓蓋加頂,整個教堂規模宏大,比例勻稱,結構緊湊合理。教堂正面分為五層,上面四層重疊,結構清晰,每一層立面上裝飾有纖細清秀的連券柱,給人一種輕松明快的節奏感。教堂的內部裝飾也十分考究,牆面用紅、白兩色的大理石嵌板裝飾,色調明快華麗。洗禮堂位於教堂前面,其正門與教堂正門相對。平面呈圓形,直徑35.4米,總高54米,立面分為三層,上兩層為連列券柱廊,圓頂上矗立著施洗禮者聖約翰銅像。鐘塔即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外觀呈圓形,直徑16米,高55米,分為8層。中間6層圍以連列券柱廊,底層在牆上作連續的券拱,最頂上一層是鐘樓。由於地基原因,鐘塔斜得很厲害,故有“斜塔”之稱。這三座建築的形體各異,形成鮮明的對比和豐富的變化,但它們的構圖手法十分統一,因為都應用了連列券柱廊作裝飾且色彩統一。券柱廊造成的強烈的光影和虛實對比,使建築群顯得端莊、和諧、寧靜。
  意大利中世紀文化遺產。意大利中部比薩城內一組古建築群的組成部分,比薩大教堂的一座鐘樓。因地基沉陷而偏離垂直中心線4.5 米 ,長時期斜而不傾,被認為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和不朽之作。塔由白色大理石築成,1174年開始興建,1350年完工,為8層圓柱形建築,高 54.5米,塔身牆壁底部厚約4米 ,頂部厚2米多。從下而上,外圍 8重拱形券門,由底15根圓柱,中間6層各31根圓柱 ,頂層12根圓柱 ,建成213個拱形券門而成。 總重達1.42萬噸。造型秀巧而又古拙,為羅馬式建築的范本。頂層為鐘樓,塔內有螺旋狀樓梯294 級,盤旋而上塔頂,可眺望比薩城全景。塔因造基不慎,興建至第三層時發現基礎沉陷不均勻,從而產生傾斜現象。責任工程師B.皮薩諾想在繼續建造時,將下陷一邊的層高加大以資補救,但結果沉陷更甚。在尋求解決辦法過程中,工程曾數次停頓,時間達一個世紀之久,但最後還是繼續施工,並於14世紀落成。初期,塔頂中心點偏離垂直中心線2.1米 。 600 多年內塔身仍繼續而緩慢地向外傾斜,故名斜塔。1918 年以來經測量發現每年平均向南傾斜約1毫米,今塔向南的傾斜度達 5.3度。由於其傾斜度有增無減,從外表看來,已岌岌可危。1972年10月的一次地震,更是對這座古塔的一次沖擊,幸仍巍然屹立,這種斜而不坍狀態,使比薩斜塔更加出名。比薩斜塔對科學實驗曾作出過一次貢獻。據傳1590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希臘學者亞裡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體,落地的速度不同的理論。但許多學者對這一傳說不予置信,而比薩斜塔卻因此更加揚名,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爭相一睹斜塔風采。 
  由於1988年意境內的一個鐘樓的坍塌造成人員死亡,意政府為了確保游人的安全,並保護這一罕見的古跡,避免其因過度傾斜而倒塌,1988年馬上取消了比薩斜塔的對外開放,1990年全面封閉,加固和糾偏工程正此開始。2000年2月對斜塔北側進行開始抽土,目前塔頂中心點偏離垂直中心線的距離比拯救前減少43.8厘米,當時比薩斜塔的塔心已經偏離垂直線超過4.5米,現已基本恢復到18世紀末的水平,足以確保它在300年內不會發生倒塌的危險。 
  經過11年的整修後,斜塔已於2001年重新對外開放。目前參觀游客一次只能以30人為一批,由2位導游領隊,最多只停留40分鐘。 
  杜勒姆教堂始建於1093年,到1130年才完成,它是英國第一座完全用石頭蓋頂的教堂。雖然它的設計較為簡樸,但中堂體量卻是聖賽爾寧教堂的三倍。中堂頂部每一開間運用了兩個交叉肋拱,分割開間的是橫向的尖拱。肋拱是穩定穹頂的骨架,肋拱間的天花板非常薄,減少了拱頂重量,同時,肋拱還可加強堅固性,這種肋拱的出現以杜勒姆教堂最早。交叉肋拱與尖拱的結合運用已經預示著新的哥特式風格的特點。另外,杜勒姆教堂中殿巨大的圓筒形窗間壁的裝飾很有特色,與歐洲大陸的羅馬式建築顯著不同。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稣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稣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龛,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干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干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後,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平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龛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致,尤其是聖龛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龛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龛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