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深入淺出的古建築保護之旅
日期:2016/12/14 9:52: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尚殘留著墨香的“中國古代建築裝飾五書”,完全可以用圖文並茂、設計考究、印刷質量上乘來形容,但在一口氣完成“五書”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老教授樓慶西先生的眼裡,還是有遺憾的,“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印刷的時候我沒有盯在機器旁邊,圖片稍微印深了一點。坐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裡的大方桌前,樓慶西先生用一種近乎“深情”的眼神專注地看著面前的這五本裝幀精美的“五書”,看似有點“矯情”的說出他的小 “不滿”。不過,對於習慣於用眼睛來判斷橫平豎直到一毫米不差這般地步的樓慶西先生來說,他的這點“矯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那一點點“不滿”很輕易地 就被談起“裝飾之道”時的古建青磚巨大興奮與喜悅所忽略,撫摸“五書”的時候,81歲的老人家甚至像個孩子似的喜形於色。獻給關注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人們。樓慶西 教授說:“我為什麼要寫‘裝飾五書’?”“我為什麼敢應承‘五書’的創作?”“我為什麼說雪花辦了件大好事?說起之所以對裝飾情有獨鐘,樓慶西先生坦言是 受梁思成先生夫人林徽因的影響。“剛從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被分配給梁思成先生當助手,幫他借借書,擔任一些畫圖照相的工作。由於剛開始沒多少機會畫建築, 就學著畫漆器,而林徽因先生是這方面的內行。雖然當時她生病需要臥床休息。所以,在日後的長期研究工作中,我一直對裝飾特別有興趣。也正是因為建築的造型 藝術特質,既不能像畫家那樣任意塗抹,也不能像雕塑家那樣隨意雕琢,當氣氛與感受不能滿足要求,特別是精神上的訴求時,就只能通過建築物上的裝飾來表達 了。“建築所表現的藝術只能是比較抽象的氣質、氛圍和感覺,比如這個建築是崇高的還是樸素的,是裝飾非常熱鬧的還是素淨的。像故宮從武門進去,經過太和 門,再到三大殿,很大的廣場,很高的台階,很大的建築規模,會給人一種威懾力。但是想再進一步表現帝王的思想,就得依靠裝飾了。
到了故宮可謂無處不見龍,因為龍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故宮的台階、柱子、彩畫、梁枋、藻井上,都有龍。有人曾統計過,說太和殿上上下下一共有12654條龍。這個數字可不可信呢?我曾經問過故宮的研究人員,對方就笑笑未予作答,因為這事兒誰也說不清。我曾經數過故宮的一個門扇,上面有四五十條龍。還有,用色彩也是一種裝飾,藍天下的黃色琉璃瓦,青綠的彩畫,紅色的門,紅色的牆,白色的台基,灰磚的地面,很容易形成強烈對比。所以說,裝飾是建築藝術表現的一種很重要的手段,也極大地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
“‘五書’分為‘千門之美’、‘戶牖之藝’、‘磚雕石刻’、‘雕梁畫棟’、‘裝飾之道’五本。為什麼這麼分?中國的古建築,從屋頂到梁架,從門窗到台基到牆體到地面,可以說無處不存在裝飾,這就涉及到裝飾的起因、手法,以及所涵蓋的人物內涵。為此,中國古建築的裝飾可以有多種分法,一是按裝飾所在的部位,另一種是按裝飾所用材料與技法區分。而這套‘五書’是綜合以上兩種方法將裝飾分為五大部分來說的。”說到這裡古建築材料,樓慶西先生坦言這套書並沒有包羅萬象,甚至不夠全面,“像彩畫就沒有寫,屋頂也只是在‘裝飾之道’裡提到了一些,這個是需要說明的。另外一點,我並沒有太過深入探討。裝飾作為建築上的一部分,歷來就有爭議。西方建築史由古希臘、古埃及開始,到文藝復興時期,再到哥特、巴羅特式建築,裝飾越來越繁復以致引起人們的反感,厭惡,甚至有人發出‘裝飾是罪過’的過激言論。所以,後來產生了新建築理念,干脆不要裝飾。再發展一段,又覺得不要也不行,建築太寡了不好看,就又恢復了,但這種裝飾和過去的過分裝飾又有了區別。那麼,中國古代裝飾在其發展過程中又有什麼規律可循,對我們又有怎樣的啟發,提高到美學上又有些什麼樣的中國特色,對這些,我就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不過,那次的“重走”也讓樓慶西先生生出不少遺憾,因為有些古建築被保護了起來,但也有不少被自然腐蝕得已經面目全非。“四川那邊石雀很多,但毀壞的不少。像有個地方建了公路,卻又不把石雀挪開,結果擱在公路中間,長年被汽車尾氣腐蝕,基本上風化了。”
這樣的遺憾還有很多,所以,樓慶西先生坦言,“雖然我研究的並不深入,但要問我為什麼敢出書,我就是想把我知道的和盤托出。這不是謙虛的話,把已有的資料整理出來展示給大家,才能讓大家知道,中國還有那麼多的寶貝啊!其實,去年出的‘民居五書’也不全。全國有55萬個村子,我們也就調查了100多個,區域不全,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沒去,但我們為什麼要整理出版,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古建築,然後去保護它們。”“我為什麼說雪花辦了件大好事?”“中國古建築講究跟自然環境的和諧,尊重自然、不破壞自然,這是我們需要繼承的,但建造木結構房需要大量的木頭,而大量伐木又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另外由於土地有限,建築物只能往高了蓋,這就決定了古代的有些傳統就快要斷層了。像北京鼓樓的菊兒胡同,四合院的環境很好,保護得也不錯。但旁邊蓋起了三層樓,結果我住三層樓,你住四合院的一層樓,我能非常清楚地看到你家裡的活動情況,於是你就必須天天拉著窗簾。另外,現代人也沒有多少機會到院裡聊天散步,像我現在住的小區裡就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在溜達了。生活方式變了,生活節奏變了,四合院不具備這個功能了,再加上占地,自然會引發跟現實生活的矛盾。
作為搞了一輩子古建築研究的學者,樓慶西先生直言不諱地說出了自己以前的羨慕,“搞古建築研究太窮了,這項研究沒有錢賺,去調查研究所需費用都要自掏腰包。以前搞調查都是住在老鄉家裡,記得去浙江諸葛村時,我們一天的伙食費是五塊七,七角是主食,一斤米的價錢,五塊是副食,那時就已經覺得很好了。所以,後來在電視裡看到運動員身上衣服印著贊助商的名字,我就非常羨慕,我就想如果哪家企業肯贊助中國古建築研究,哪怕讓我天天穿著印著企業名字的衣服我也願意。”
“後來呢,雪花來了,而且什麼都不要求,就是讓我們寫書,寫普及的書,寫大眾看得懂的書。這次在清華出版社出版這套‘五書’時,上面那行‘獻給關注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人們”給印小了,我當時就說,必須得恢復,因為這正是雪花作為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感的企業,贊助出版這套叢書的宗旨。”同樣,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古村落的規劃保護上。古村落不像故宮,後者被定格在1924年溥儀被趕出去後就不再發展了,後人只是把它保護起來。但農村不一樣,過去、現在、將來都有人住在這裡。古建彩繪譬如現在的績溪人,住進古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花窗戶拿掉,因為花窗戶雖然漂亮,但既不通風也不采光,所以,干脆拆下來存放在閣樓上。而且耕地是有限的,有的地方可以給塊新地,讓古屋裡的人搬出去,但有些地方卻只能在舊的宅基地上重新整修房屋。所以說,只能選擇一部分有價值的且目前保存比較好的保護起來,多數的古建築只能任其被‘發展’掉了。”樓慶西先生說。
正因為中國古建築保護已到了極為迫切的搶救性階段,樓慶西先生直言,雪花公司辦了件大好事。“去年出版‘民居五書’後,雪花還就此舉辦了一個‘民居攝影大賽’,參賽作品有6萬多件,《大眾攝影》雜志社社長就跟我說,這是非常少有的參賽人數如此之眾的攝影比賽。想想看,6萬多人下鄉去尋找古民居,然後去拍去選去構圖,去發現他們的價值,再在網上一傳播,會有更多的人知道,這難道不是件大好事嗎?!”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