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有機建築風格與拜占庭建築風格

有機建築風格與拜占庭建築風格

日期:2016/12/15 1:17: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是現代建築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是美國建築師F•L•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築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賴特十分欣賞中國的老子哲學),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的意義
  有機建築是一種崇尚自然並且賦予生命的,自然是有機建築基本和設計的靈感之源。任何活著的有機體,它們的外在型式與內在形式結構都為設計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壞的思想啟迪,有機建築與造型理論由“自內設計”理念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每一次設計都始於一種理論、一種概念,由此向外發展,在變化中獲得形式,不僅如此,建築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人類也是屬於大自然生態的一部份,也不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在對自然生態的關系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生態環境發展對未來的啟示相當重要。 
  有機建築起源 
  有機建築是一種活著的傳統,它正向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方向發展,它並非一種統一的運動,而是具有多元、反常、矛盾和善變的特征。有機建築總是容易引起爭議又難以描述,或是加以定義,所以領略觀感知一座有機建築的最佳方法就是全面地進行實地考察。 
  有機建築有時也被稱為“另類傳統”,其歷史長久而名聲威嚇,從古希臘一直延伸到新藝術運動時期。有機建築根植於對生活、自然和自然型態的情感中,從自然世界及其多種生物多樣性形式與過程的生命力中攝取營養。有機建築中自由流暢的曲線造型和富有表現力的形式強調美與合諧,與人的身體、心靈和精神融為一體。在一個設計良好的“有機“建築中,我們真正可以獲得心曠神怡的感受。 
  直線與直角構圖的建築模式之所以在 20 世紀占據了傳統的地位,是由於大工業時代的維物主義價值觀作用的結果。後工業帶正在催生出一個新的世界,同時也是一種更為古老智慧的重現。有機設計觀念的再生為思像帶來了新的自由,也同時為未來帶來了希望。有機設計將影向到設計行業的大多數領域,從工業產品到家具設計、照明與紡織品設計到建築、景觀和室內設計。當這種情況發爭的時候,有機設計就不再會是一種邊緣性的設計風格。而是整體設計潮流的主流。 
  有機建築不是一種懷舊的風格,而是一種極度迷人和富有靈感的,並將以一場新的國際運動形式再生,這場運動把尊重自然和對自然形式、潮流和體系的美好和諧的贊美結合起來。在新千年裡,一個更為整體有機的世界形象正在形成,它需要一系列新的形式來表達自然本身的多樣性和創造性。這種新的且令人興奮的變革,就像一場沖擊波正在席卷全世界,並且漸漸在改變未來世紀的建築與設計。 
  有機建築根源與觀念 
  鄉土建築似乎生來就是有機的,它們挪用自然的形式與結構,簡單開采用當地材料,更進一步,鄉土建築是人的生存、繁育以及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部份,它與土地和人類精神緊密相關。古埃及和希臘文明研究自然型態與人體,並將它們抽象為幾何學。他們從圓、橢圓、三角形和矩形中得到和諧的比例已建造神和宇宙,並在他們自己及其自然、地球何宇宙之發展這種和諧關系,它們的主要成果包括發現各重幾何型態、如黃金分割、對數螺旋形以及生命循環的基本曲線。 
  美國的有機建築 
  然而,到了美國,有機建築才開始走向成熟。總歸來說,外在表現傳達內在的意圖,事劉易斯?沙利文對他著名的格言,形式追隨功能的一種描述,這也是有機建築設計的一個基本理念。受到芝加哥 H.H 理察森的馬歇爾抵押公司宏偉的羅馬風格的影響,它發展出在芝加哥禮堂中首次使用的巨大圓拱體系,以及獨特的羽毛狀和植物紋樣的新藝術裝飾風格,起初,它在一棟功能單一的鋼結構辦公樓的細部裝飾上十分保守,後來他的作品逐漸成熟,繼而能夠將功能與裝飾有機融為一體。 
  有機建築的遺產,對許多人來說, 弗蘭克•勞埃德•萊特是有機建築之父。他不僅是一謂罕見的天才建築師,而且也是一位魅力超凡的演說家、作家、教育家,並且鼓舞並帶動許多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同位設計理念加以創新。這種具有未來傾向的有機建築將大量復染的元素融為一體。例如:俄克拉馬荷州的巴維格住宅是一組連續的對數螺旋形開放空間平台,平台已索懸與中心立柱相聯系。這些空間看起來像要公然反抗地心引力,彼此迭合,漂浮在室內水池上方,然而它們通過巨大的巖石砌體根植於大地上。 
  日耳曼的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傳統的另一獨立永絡在日耳曼文化傳統中奠定了根基。其中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日耳曼來自雨果•哈林。盡管他設計過一些重要的建築,如 1924 年建在呂貝克 (Lubeck) 附近的迦高 (Garkau) 農場規劃 , 發現一些類似的表現性做法 : 斜屋頂造型與巨大的構成元素和磨圓的角落成對比。幾年前韓林已在柏林跟比他年輕四歲的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 共同執業,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他們參加1921年著名的斐特烈街 (Friedrichstrasse) 辦公大樓競圖作品, 他們將類似有機手法用在造型創作。他表達一種信念,即每一個場所,每一項任務都暗示了一種型態,他認為功能來自自然與生活而表達方式則來自人類的才智,同樣功能的形式貫穿於整個世界和歷史過程。 
  德國的有機建築 
  在德國的有機建築最主要的代表之為漢斯•夏隆 (Hans Scharoun) 一生設計過大量作品,包括為私人住宅、公寓大樓、學校到戰後柏林及其它城市的大規模重建項目。他不僅成功的诠釋了哈林的有機功能主義觀念 (Orgnic Functionalism) ,還將其應用於實踐。進一步的通過對用地、功能需求以及更深遠的社會意義所做的細致研究,他展出全新的空間體驗與形式。在他最著名的柏林音樂廳中,全新的舞台設計將表演者置於大廳中心,四周是自由伸展的不對稱的觀眾席,夏隆對於戰後德國有相當大的影響,並且它的精神持續不斷的延伸到世界各地。 
  有機建築與設計宣言 
  • 應當從自然得到靈感,它可持續、健康、環保和具有多樣性。 
  • 像有機體那樣,從種子內部發育直到開花結果。 
  • 存在於現實連續和不斷創新之中。 
  • 跟隨各種自然的力量並且附有靈活性和適應性。 
  • 滿足社會、身體和精神上的需要。 
  • 強調此時此地和獨一無二。 
  • 要像年輕人那樣有朝氣、歡樂和驚喜。 
  • 要表達音樂的韻律和舞蹈的力量。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用各色雲石、玻璃、彩色面磚進行裝飾,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
        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
        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一座典型且成熟的拜占庭巨型建築為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築。從結構來看,它有既復雜,又條理分明的結構受力系統。從內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於大圓穹頂下部的一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借助建築的色彩語言,進一步地構造藝術氛圍。大廳的門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內牆面用白、綠、黑、紅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綠色,柱頭用白色,某些地方鑲金,圓穹頂內都貼著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玻璃馬賽克。這些缤紛的色彩交相輝映,既豐富多彩,富於變化,又和諧相處,統一於一個總體的意境:神聖、高貴、富有。從而,有力地顯示了拜占庭建築充分利用建築的色彩語言構造藝術意境的魅力。這座建築也就當然地成為了中世紀,乃至人類建築史上璀璨奪目,光耀千秋的傑作。後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及拜占庭帝國的沒落,該教堂被改為清真寺。故其對伊斯蘭寺廟的定型,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拜占庭建築及室內裝飾,最初也是沿襲羅馬巴西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紀時,他們創立了一種新的建築形制,即集中式形制。這種形制的特點是把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形式,並以帆拱作為中介連接。同時可以使成組的圓頂集合在一起,形成廣闊而有變化的新型空間形象。與古羅馬的拱頂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現在俄羅斯紅場上的華西裡•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其特點是中央一個大墩,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該建築是世界宗教建築中的珍品。
        聖馬可大教堂也是拜占庭風格的精品,其始建於公元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教堂建築循拜占庭風格,呈希臘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圓頂。教堂正面長51.8米,有5座稜拱型羅馬式大門。頂部有東方式與哥特式尖塔及各種大理石塑像、浮雕與花形圖案。藏品中的金色銅馬身體與真馬同大,神形畢具,惟妙惟肖。教堂又被稱之為“金色大教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