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據熱心市民紀先生爆料,在南京鼓樓區建寧路的一條馬路邊,意外發現一處用明城牆磚砌成的平房,東西長30米的平房,用明城牆磚量估計有上百塊。記者昨日下午根據紀先生的提示,沿著建寧路金川河的西岸一路向南,行至路盡頭,在樹木掩映間找到了這間不太起眼的小平房,並對這些名城牆磚的來歷進行了采訪。見習記者王夢然
現場
300平米民房是用明城牆磚建的
站在略高的台階處俯瞰,這處平房的面積約有300平方米。記者試圖從正門進入平房,卻發現已是鐵將軍把門,根本進不去。而這間平房正對著馬路的側面,已經被人破牆開門,刷著紅色油漆的鐵門上還貼著嶄新的“福”字和春聯。該處外牆壁也被刷上了一人多高的水泥,水泥牆面上赫然寫著“**家政部”,旁邊還塗寫上了聯系電話。
湊近細看牆壁,記者發現僅這一個側面就存在十幾塊銘文清晰的城牆磚。這些城牆磚長約40厘米,高約10厘米,大多數保存非常完好。但也有一部分城牆磚被水泥掩蓋,還沾染上了顏料,更有一些城牆磚被破牆而立的鐵門占據,遭到了破壞。
記者敲了敲這間側門,應聲的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女孩。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從外地來南京投奔親戚的,親戚以每月不到千元的價格租下了這間房。而說起房東,女孩的親戚劉小姐表示,她是從二房東處租來的房子,對於房主信息一概不知。
“這處平方有好幾間,我只租下了這一間,其余房間的結構我不知道。”劉小姐說,她在此住了幾個月,只知道這平房有些年代。但如果記者不問,她根本不會在意牆壁上的磚塊,也不會注意上面的銘文,更不知道這些是明城牆磚。
對於這間房的歸屬者,隔壁鄰居向記者透露,聽說這房子好像是市政所有,當時為方便改造金川河,平房裡曾居住了不少工人。
明城牆管理處稱類似建築物有幾十處
這處平房中帶有銘文的磚塊究竟是不是明城牆磚呢?南京市明城牆管理處處長曹方卿告訴記者,這間平房早已被列為“明城牆磚保護單位”,被明城牆管理處記錄在冊。
曹方卿介紹,這間平房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時使用了上百塊明城牆磚。而在南京,像這樣以明城牆磚砌成的建築物,還有幾十處。談起對於這些建築物的保護,曹方卿告訴江南時報記者,像這處平房所含明城牆磚比較少量的,都已交予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較常規的保護;對於所用明城牆磚量較大的建築物,明城牆管理處會定期進行走訪,而區級文保單位也會及時反饋這些建築物的現狀和情況。除此之外,曹方卿還提到,明城牆管理處已經和拆遷辦進行了聯網。一旦因為城市建設需要,要拆除、征收這些帶有明城牆磚的房屋時,明城牆管理處會及時對這些磚塊進行回收。而回收來的磚塊,將用於明城牆的維修和復建。
隨著時間的流逝,明城牆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自然風化,明城牆磚也就變得愈加珍貴。即便如此,曹方卿也表示,不會以回收明城牆磚為目的,野蠻征收相關房屋,只有在城建需要的情況下,才會積極對磚塊進行回收。
曹方卿還透露,對於這些遺落在民間的明城牆磚,管理處不希望公布帶有明城牆磚塊的建築物信息。原因在於,不僅政府在回收明城牆磚,一些文物愛好者、私人收藏家也在尋找、回收城磚,一旦他們知曉了相關建築物的信息,明城牆磚將會流入私囊,不利於明城牆的修復。
原因
歷史遺留導致明城牆磚散落民間
這間平常巷陌中的民房,為什麼能夠使用到“貴氣”的明城牆磚呢?明城牆上的磚塊,又為什麼紛紛遺落至民間各個角落呢?記者昨天帶著這些疑問,采訪了南京明城牆史專家楊國慶。
說起金川河沿岸的這處小平房,楊國慶了然於胸。他回憶道,1954年7月的一場大雨,導致南京部分明城牆倒塌,31名的死傷人數,讓這場坍塌成為一件重大事故。由於政府資金不夠,當時政府便組織了專家論證,制定了拆除部門明城牆的方案。方案中對特別危險的城牆段進行了局部拆除。1955年1月初,拆了2.4公裡城牆,這是第一次拆除。
1955年,解放初期的南京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然而同年的一場大雪,卻凍壞了市建設局訂購的一批用於民房改建的磚塊。為盡快填補磚塊的缺口,完成建設任務,有關部門就開始了第二次更大規模的“拆城牆”。楊國慶說,1956年的“拆城取磚”是在幾個地點同時進行的,但很快出現了擴大化,拆了當時不允許拆的地方,太平門、石頭城北側就是這樣被拆掉的。結果,共計9.1公裡的明城牆被拆除。
瘋狂的拆城牆,曾得到當時很多專家的鼓舞,而清醒認識到明城牆保護意義的人不多,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朱偰就是其中一個。痛心城牆被毀,朱偰在1956年發表文章,引起反響,拆城牆暫時停止了。然而1957年朱偰被打成右派,拆城牆又卷土重來,且更為瘋狂。
楊國慶告訴記者,在1957年,中央門一帶的城牆肆意被拆,許多城磚就堆積在工地上,無人看管,很多老百姓一車一車拖走城磚,用以自己砌房。所以才形成城磚散落民間的狀況。
專家
保護明城牆磚
意義非凡
滄海桑田,南京民間不少城磚砌成的建築物,都是幾易其主。如今的居住者大都不知道所住房屋建造的歷史,更不會在意其磚塊是城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許多房屋接連重建、改造,使得許多城磚被毀,這樣的狀況,楊國慶坦言很普遍,但難以解決。
“城磚於民間分布廣、且容易有死角,很難全面地保護。”說起城磚保護,楊國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府職能部門加強對相關建築物的監督、管理,加大力度對明城牆磚的保護與回收;其二,城磚不僅僅是某個部門、某個個人的,而是屬於所有南京市民的,所以市民必須提高意識,自覺保護歷史的禮物——明城牆磚。楊國慶尤其對明城牆管理處不公布帶有明城牆磚塊建築物信息的做法予以贊賞。“絕對不能給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針對目前許多南京市民並不能很好辨別明城牆磚,楊國慶向記者分享了經驗,由於明城牆磚年代已久,很多都已風化,所以上面的銘文很多並不十分清晰,市民可以從磚塊的規格上識別出城磚。
“城磚的基本尺寸是長40公分、寬20公分、厚10公分。”楊國慶表示,對於明城牆磚的保護意義非凡,它不僅僅是一段歷史的濃縮,也是修復明城牆、展現雄偉城牆的必需品,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