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牆生存環境堪憂市民:城牆利用應適度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30: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城牆是西安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南門、朱雀門、含光門、朝陽門……這些是生活在西安這座城市的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城門的名字,從古至今,西安城牆逐漸成為西安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輝煌的活史書、是西安的地理標志、是西安人銘記的鄉愁……“這是世界級的寶貝,要保護傳承好。”今年春節習近平總書記登上西安古城牆,留下了這句話。
西安古城牆,明代洪武年間在原隋唐長安城皇城牆的遺存上擴建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建築,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1984年西安古城牆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城牆承辦了無數次大型國際、國內文體游樂活動。與此同時,城牆上舉辦大型文體活動威脅城牆安全的話題,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如何平衡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這是一個艱難的問題。
現狀:各類大型活動豐富多彩
擔憂:城牆生存環境讓人焦慮
呼吁:此類活動應受限制
今年1—8月份,城牆景區接待227.14萬人次。在城牆上騎車觀賞古城美景,對許多游客來說是來西安不可錯過的一件事。城牆上有多個自行車租賃點,每個點有自行車100多輛,工作人員說,這些自行車平時大概能租出去一半,而節假日則全部租完。除了自行車,城牆上還有觀光電動車,據工作人員介紹,每個城門處可以買票乘坐,間隔時間十來分鐘一趟。除了游客的日常參觀,城牆也成了各種大型活動的舉辦地。每年春節期間的燈會逐漸成為傳統,長達數百米的大型花燈,用大型三腳架以及鐵質輔材固定在城牆上。而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賽、西安城牆大學生馬拉松賽、西安城牆千人馬拉松賽以及各個單位組織的城牆越野賽等,各種或大或小的賽事、商業性活動時不時在城牆上舉行。
不久之前也有媒體報道,位於朝陽門南側夯土內被掏出一個可以容納百余人同時辦公的四層空間;新修復的火車站段城牆從西墩台到尚勤路都是“中空”的,外面看上去是古城牆,但裡面設有網吧、商店、餐廳、賓館、廁所等,這不僅讓原本古色古香的城牆瞬間變得不倫不類,更讓人對這個國家級文保的生存環境產生深深的焦慮。
關心城牆保護的人士擔憂:在古城牆上舉辦大型文體游樂活動城牆能承載嗎?也有政協委員呼吁:此類活動應受限制。早在2005年的西安市“兩會”上,劉琦、賀軍朝兩位政協委員,就不約而同地提了一份有關《在城牆上禁止舉辦大型文體活動》的提案。他們認為,西安城牆首先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眾多大型文體和游樂活動對城牆的壓力和破壞毋庸置疑,將其作為文體活動和游樂活動的載體顯然不合適。建議有關部門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制定關於古城牆保護的規定和細則,禁止在古城牆上舉辦各類大型文體、游樂活動,嚴格限制其他商業性活動,以減少對古城牆的破壞。
專家:舉辦大型活動無大礙
市民:城牆利用應當適度
城牆管委會:保護與利用不矛盾
記者以要申辦城牆活動為由,電話聯系了西安城牆景區管委會,他們表示,在城牆上舉辦活動申請條件非常簡單,只需要持有單位介紹信就可以前去申請,參加人數達50人以上即可,參加人數超過500人,還可以享受門票優惠。而且近來在城牆上舉辦活動非常熱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預約的已經有30多場,11月、12月基本飽和。
是讓城牆安然沉睡,還是適度開發利用?什麼才是城牆真正的保護之道?就此問題,城牆管委會曾於2004年召開專題論證會。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根據城牆的構成質地、建築工藝和現代力學原理,城牆的受力強度大約為20——30噸/平方米。馬拉松比賽等活動因空間及運動原因,人群較分散,對城牆牆體的影響較小。為保證城牆安全萬無一失,專家建議,城牆上舉辦大型活動時,要嚴格控制參加人數,注意分散人群密度,減小內牆壓力。找好文物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城牆上舉辦大型活動無大礙。
記者采訪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李骊明,他表示,在城牆上舉辦馬拉松比賽等活動,對城牆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城牆自古就屬於城防工事,用途之一就是承載車馬,所以負重能力較強。此外,城牆的地基沉降等問題不可避免,歷朝歷代都一直在維修加固,但在城牆上活動對城牆的影響完全在承載范圍之內。
陝西社科院張燕也表示,在城牆上開展活動對城牆不會有太大影響。只要不破壞城牆主體,在開展活動時不要在城牆上打洞、釘釘子、掛蓋重物,在活動中適當控制人流量,對城牆都不會有太大傷害。她更贊成通過對城牆及周邊建築深入打造,形成品牌,從而更好地保護城牆。
針對專家給出的理由,記者采訪了不少市民,他們則認為,過於頻繁的活動不利於城牆保護,城牆在古時是防御工事,有一定的承受力,但是,經歷幾百年風雨滄桑,它的承受力還能與當時同日而語嗎?城牆合理利用是可以的,但應當適度,並要制定嚴格的限制措施。
城牆管委會認為,保護與整治、開發、利用好城牆並不矛盾。保護好城牆,是為了使城牆更好發揮它在西安城市歷史文明復興中的作用,在保護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推動文化消費,推動西安歷史文化的復興,而不是讓它安全沉睡在古城四周。因此在南門區域綜合改造工程中,以“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提升城市、惠及百姓”為原則,在具體的建設中用科技手段對護城河地下雨污水管道進行綜合改造,實現雨污水分流,修建大型暗涵,抬高護城河水位,建設水陸碼頭;開發地下空間建設大型立體交互式地下交通體系,實現對地鐵、人流、車流的有效聚集與疏散等,有效保護了城牆安全。
西安古城牆是彰顯古城魅力的核心資源,希望這一歷史文化遺產能永遠留存,希望城牆能在時代的前行中連接過去與現在,希望能夠在發展中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雙贏。(李向紅 曹瑞 實習生 李思雨)
鏈接:習仲勳三次保護西安古城牆的故事
這些年來許多人為保護城牆做出了努力,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習仲勳三次保護西安古城牆的故事。
1950年,西安在恢復城市建設時,為了加快工業建設,修理水路,就曾經提出拆除古城牆的計劃。當時,由於長期戰亂,西安古城牆遭到嚴重破壞,多處坍塌,城磚被人隨意搬走。4月7日,習仲勳主持西北軍政委員會第三次集體辦公會議,把拆除城牆問題列為議題。討論時,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後,他認為當時並沒有大的工業建設,僅僅為了修理水路,沒有必要拆除城牆,大家贊同他的意見,最後形成決定,不但不能拆除城牆,而且要予以保護。隨之,西北軍政委員會以彭德懷、習仲勳、張治中的名義發出了《禁止拆運城牆磚石的通令》。
1958年6月中旬,西安市人民委員會召集由市委文教部、市政協、文史館、參事室、文化局、公安局、教育局、房地局、歷史博物館、西北工業設計院等單位的負責人和相關專家學者參加的座談會,討論城牆拆除問題。在討論會上,拆除的意見占了多數。9月24日,西安市委向陝西省委報送了拆除西安城牆的請示報告。12月25日,西安市人委根據西安市建設局拆除城牆的計劃意見書,作出了拆除城牆的決定。之後,城牆垛口的磚幾乎被拆盡,南城牆西段外包磚全部被拆走。
拆除西安古城牆,引起了很多人特別是一些文物工作者和部分專家學者的關注。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吳伯綸先生,陝西省文物工作者王翰章、賀梓城、范紹武、王世昌等五人以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名義,直接發電報給國務院反映情況。1959年春夏之交,已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習仲勳看到來自西安的電報,認為這五位文物工作者的意見是正確的,保留保護西安古城牆意義重大,讓辦公室致電陝西省和西安市,要求立即停止拆除城牆。此舉對保留西安古城牆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之後,習仲勳又指示文化部研究保護西安古城牆的問題。1959年7月1日,文化部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建議保護西安城牆的建議》。1959年7月22日,國務院發出《關於保護西安城牆的通知》。1961年3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西安古城牆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習仲勳閱讀了反映西安古城牆遭受破壞情況的文章《我國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遇到嚴重破壞》,非常著急,立即讓秘書給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打電話,讓他們查證。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按照習仲勳的批示,於1981年12月31日形成了《請加強西安城牆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保護措施。1982年8月2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西安城牆的通告》。1983年2月,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成立,西安古城牆的保護工作從此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