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歷史建築成“城市名片” 彰顯老上海魅力

歷史建築成“城市名片” 彰顯老上海魅力

日期:2016/12/15 1:09: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上海許多建築專家和文物工作者,因受到川蜀歷史文化古跡在汶川大地震中遭遇重創的震動,向社會各界緊急呼吁:“申城歷史老建築應盡快加固。”得到市政府專業部門、社會各界人士、以及藝術家等的響應和重視。他們認為,申城眾多歷史老建築雖已經掛上了“保護”的牌子,但進一步實施有效舉措,真正保護這些歷史文化建築風貌,很有必要。


外灘建築

“黃浦江畔的建築,一邊摩登得讓我聯想到美國的紐約,一邊卻將我的思緒帶回舊上海灘如夢般的繁華過往。”在上海外灘觀賞夜景的美國人蓋伊對老上海的“萬國建築”能如此完美地嵌入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而驚歎不已。

  現在上海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已經高達44片,有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632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百年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並不是唯一體現上海“老建築”魅力的地方。從匯聚眾多歷史建築的南京西路到老弄堂花園洋房遍布的愚園路,從小吃荟萃的豫園到融老上海石庫門裡弄與現代休閒於一體的上海新天地,在上海這個高樓林立的國際大都市,不少外籍人士會吃驚地發現不少古香古色的老上海建築穿插其中。這些建築成為上海一張亮麗的“古老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目光。

  在上海新天地的一家酒吧前,來自德國的維納正獨自酌飲一杯啤酒,靜靜地欣賞這個將上海傳統的石庫門裡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築融為一體的時尚休閒步行街。在幾乎“清一色”的“金發碧眼”人群中,維納顯得十分惬意。而在上海愚園路,不少外籍人士更是不惜高價租下老房子,在弄堂中體驗濃濃的老上海風情。

  在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上海並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它在十九世紀中葉才開始現代城市化發展。但這個因重要的港口地位而逐漸“發跡”的城市十分愛惜它的“歷史羽毛”。早在1991年上海市政府就頒布了中國第一部有關近代建築保護的地方性政府法令――《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管理辦法》,2002年後上海又將保護建築的時間標准從原規定的1949年以前擴展至建成使用30年以上。

  這些老建築在上海迅速發展的洪流中並不安於被“高高供奉”。在外灘,當浦東的東方明珠、環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建築拔地而起之時,古老的萬國建築博覽群也在兢兢業業地堅守自己的“崗位”,匯集了中國工商銀行、和平飯店等“精英”,昔日的“東方華爾街”依舊煥發著奪目的光芒,以傲然的姿態俯瞰這個城市發展。

    而在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些歷史建築又將迎來一項新工作――向來自八方的游客展現上海的歷史風采。在世博園區五點二八平方公裡紅線規劃范圍內,近兩成的歷史建築將得到保留,屆時它們將與世界各個城市的展區一起給近七千萬游客帶來一場“城市盛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