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嵩山歷史建築群中的民國建築

嵩山歷史建築群中的民國建築

日期:2016/12/15 1:09: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嵩山歷史建築群歷經東漢、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至今,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種類最多、持續修建時間最長、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歷史建築群。其民國(19121949年)時期建築較好保留了民國時期的形貌,為人們考察、研究民國時期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標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民國建築主要集中在太室阙和中岳廟,分布在中岳廟中軸線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太室阙保護房、中華門、遙參亭、崇聖門、東朝亭、化三門、御書樓及其左右的東、西順山房,共9座。除中華門、化三門、御書樓左右的東西順山房已失歷史原貌外,其他5座民國時期建築保存完好。

  太室阙保護房: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岳風景區整建會為保護太室阙而修建。面闊五間,進深五檩四架椽,硬山式布瓦頂。四面牆體用青磚砌築而成,寬厚敦實,南北檐牆各起3券門洞,牆厚1.52;東西兩山牆各起1券門洞,牆厚1.08。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房頂坍塌。1953年冬,文物部門依照舊制維修復原。房內牆東西距阙身1.04,南北牆距阙身1.36。房屋雖小,但在預防太室阙遭受自然侵蝕(風吹、雨淋、日曬、雷擊等)和人為破壞(刻劃、搬遷移做他用、拓印等)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該保護房是民國期間全國修建的唯一一座文物保護設施。

  遙參亭:原為清式重檐四角亭,1942年改建為八角攢尖黃琉璃瓦覆頂重檐亭。前後兩面辟方門,供人南北穿往,其余六面下為坎牆,上為棂窗。亭檐下面的枋木和雀替上,雕有透花人物和戲曲故事多幅。形象優美,工藝精巧。

  崇聖門:原為過往門庭,形制和峻極門相似。1942年中岳風景區整建會改建為現制。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歇山式灰筒板瓦覆頂。門內分上下二層,上層南北兩面均辟為窗,增加采光效果。下層中心間前後置棂門,東西兩次、梢間前後置方形窗。此門具有明顯時代特征。

  東朝亭:原為東朝房,1942年改建為六角重檐攢尖灰筒瓦覆頂涼亭。

  御書樓:是儲存道教經典符��的地方,因清代皇帝祭祀中岳時,御祭文碑多在殿內書銘刻制,改名御書樓。民國八年至十五年(19191926年)重修時,刪改了原建築風格。現存建制為面闊11間,進深3間的歇山式黃琉璃瓦蓋頂的兩層樓房,與傳統建制式樣大相徑庭。

  上述民國建築的修建背景說來話長。1936年夏,學者董作賓、劉敦桢等人考察嵩山文物古跡,在太室阙西阙正面第四層上發現如是留言:“有1922年武進莊某因修《河南通志》調查金石至此,鏟除舊刻,題名其上,睹之令人發指。為保存古物計,希望當局應有罰一儆百的處置。”基於同感,董、劉等人書面建議南嵩山歷史建築群歷經東漢、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至今,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種類最多、持續修建時間最長、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歷史建築群。其民國(19121949年)時期建築較好保留了民國時期的形貌,為人們考察、研究民國時期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標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民國建築主要集中在太室阙和中岳廟,分布在中岳廟中軸線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太室阙保護房、中華門、遙參亭、崇聖門、東朝亭、化三門、御書樓及其左右的東、西順山房,共9座。除中華門、化三門、御書樓左右的東西順山房已失歷史原貌外,其他5座民國時期建築保存完好。

  太室阙保護房: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岳風景區整建會為保護太室阙而修建。面闊五間,進深五檩四架椽,硬山式布瓦頂。四面牆體用青磚砌築而成,寬厚敦實,南北檐牆各起3券門洞,牆厚1.52;東西兩山牆各起1券門洞,牆厚1.08。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房頂坍塌。1953年冬,文物部門依照舊制維修復原。房內牆東西距阙身1.04,南北牆距阙身1.36。房屋雖小,但在預防太室阙遭受自然侵蝕(風吹、雨淋、日曬、雷擊等)和人為破壞(刻劃、搬遷移做他用、拓印等)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該保護房是民國期間全國修建的唯一一座文物保護設施。

  遙參亭:原為清式重檐四角亭,1942年改建為八角攢尖黃琉璃瓦覆頂重檐亭。前後兩面辟方門,供人南北穿往,其余六面下為坎牆,上為棂窗。亭檐下面的枋木和雀替上,雕有透花人物和戲曲故事多幅。形象優美,工藝精巧。

  崇聖門:原為過往門庭,形制和峻極門相似。1942年中岳風景區整建會改建為現制。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歇山式灰筒板瓦覆頂。門內分上下二層,上層南北兩面均辟為窗,增加采光效果。下層中心間前後置棂門,東西兩次、梢間前後置方形窗。此門具有明顯時代特征。

  東朝亭:原為東朝房,1942年改建為六角重檐攢尖灰筒瓦覆頂涼亭。

  御書樓:是儲存道教經典符��的地方,因清代皇帝祭祀中岳時,御祭文碑多在殿內書銘刻制,改名御書樓。民國八年至十五年(19191926年)重修時,刪改了原建築風格。現存建制為面闊11間,進深3間的歇山式黃琉璃瓦蓋頂的兩層樓房,與傳統建制式樣大相徑庭。

  上述民國建築的修建背景說來話長。1936年夏,學者董作賓、劉敦桢等人考察嵩山文物古跡,在太室阙西阙正面第四層上發現如是留言:“有1922年武進莊某因修《河南通志》調查金石至此,鏟除舊刻,題名其上,睹之令人發指。為保存古物計,希望當局應有罰一儆百的處置。”基於同感,董、劉等人書面建議南京國民政府,要求成立“登封縣嵩山古物保管委員會”。1942年,成立“中岳風景區整建會”,會長是國民黨十三軍第八師副師長李全,駐防在登封縣中岳廟內。中岳風景區整建會為太室阙修建了保護房,還在房內南牆嵌有刻石一方,上題“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題字。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中岳風景區整建會白。”中岳風景區整建會對中岳廟中華門、遙參亭、崇聖門、東西朝房、化三門、太尉宮等建築大肆進行拆刪改建,把一座座標准的清代官式建築修建成具有濃郁色彩的民國時期建築。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民國建築學術價值獨特。民國時期,特別是八年(1937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人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建築活動基本停滯,處於蕭條時期,發展緩慢。涉及文物保護工程,則更少。應該說,中岳風景區整建會是民國期間,國民政府最早成立的縣級歷史建築整修機構,其負責的中岳廟整修工程也是民國期間進行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歷史建築整修工程。就這次整修工程,推進了嵩山歷史建築群的發展,在古今建築技術傳承和銜接方面,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嵩山歷史建築群中的民國建築式樣,比較繁多,像遙參亭、東朝亭等建築類型完全是襲古手法,沒有因新文化的影響而變更建築外形。崇聖門、化三門、御書樓、中華門等建築,除受外來建築的影響,局部采用了一些新的處理方法,使用了一些新型建築材料外,也主要沿用傳統建築形式和做法。御書樓對外來文化感受較快,中西雜糅風格較早出現,此樓中三間三個券門上部和四根門柱均用磚雕成西方教堂外部裝飾紋樣。崇聖門為磚木結構,使用了玻璃窗等建築材料。在文物保護設施方面,像太室阙保護房就充分考慮到文物本體的特點、作用和文化內涵。太室阙是中岳廟象征大門,真正的中岳廟大門是天中閣,所以當時在修建太室阙保護房時,其高度和體量均沒有超出中華門。阙房四周的8個磚券門洞,在理論上保持了阙與廟的通透關系;在視覺方面,阙房與廟院和嵩山的關系仍然和諧,沒有出現主次失調的搭配。

  盡管嵩山歷史建築群中的民國建築技術沒有清代及其以前工藝精湛,但它是受當時社會背景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而促成的,有其自身的建築文化特點,我們應該保護其固有的歷史文化信息符號,不應該隨意改變其原有的特征和風貌,否則,那是對民國時期建築的最大破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