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秦俑九大謎團新解:誰是秦俑設計者

秦俑九大謎團新解:誰是秦俑設計者

日期:2016/12/14 21:43: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BS&`ZL0M1t(t0  文趙爭耀 攝阮班慧99古建網1O/Cn Qo j-KR dbH JR

g5U:V"A!edi0  ■ 新聞緣起99古建網Uh0U/e"\X,q

z TE grDN|/Y-k UD z0  秦始皇兵馬俑發現35周年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30周年紀念大會10月10日在西安舉行,博物館在回顧以往工作的同時,秦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秦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領隊曹玮透露:“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近4個月來,已經發現兵馬俑70余件,基本都是身著铠甲的武士俑。對於大家關心的彩繪俑,目前仍屬於局部彩繪,正在對其進行有效保護。”99古建網3g6tx5W8m p

99古建網.}qBo\9u|v

  今年6月13日,秦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正式考古發掘,引起了海內外廣泛關注。除70余件兵馬俑外,目前考古已經清理出戰車遺跡2乘、戰馬8匹、青銅镞等兵器和大量的車部件等。目前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

$fD9[xc~ [ x`^u;L0 99古建網L4g\)}u`d#Yt

  (據新華網)99古建網"T)p}*IxQ

99古建網+l:D3yS.E{ S

  ■ 將新聞進行到底

t:cHC.r [email protected]

NW0Stk!h8I {3o0  兵馬俑的主人到底是誰?它的設計者又是誰?俑坑什麼時候開始修建?

(_T[)w3Z:v#ed+Z0

x,u3D:v%|dy$v:I0  在秦兵馬俑發掘35周年和秦兵馬俑博物館開館30周年之際,國內外100余位專家學者10月10日雲集西安,召開秦俑學第七屆學術研討會,對秦俑進行再次審讀和研究,並提出一些新的觀點。99古建網%Dol8L!Vy

99古建網M5]4^9Ip

  誰是秦俑的主人?

f;C z {x:B0

F7nT1A.XK"q0  “秦俑坑是誰的陪葬坑?這是秦俑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一個重大學術問題。”被譽為“秦兵馬俑之父”的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著名考古專家袁仲一告訴記者,有人認為兵馬俑坑是宣太後墓的陪葬坑。宣太後葬芷陽(今臨潼區韓峪鄉),墓不在俑坑附近,此說不正確。秦俑考古隊於1975年在《第一號兵馬俑坑試掘簡報》中明確提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事實證明這一指認是正確的。

yT\8J(oJ8ONq0

~] H,cJN0  兵馬俑發掘35年來,俑坑內已出土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呂不韋戈6件,始皇十年寺工戈1件,始皇十五年至十九年寺工铍16件,合計共有帶有始皇紀年的銘文23件。另外,還有寺工矛5件、寺工錞10余件,馬絡頭的革帶上有朱書“寺工”二字。“寺工”始見於始皇二年,是秦始皇時代主造兵器和車馬器的中央官署機構。一號俑坑出土的鋪地磚上已發現陶文70余件,均屬於始皇時代。

EZvci VG0

0@*wJ+H(U$P@j9xJ0  地下軍陣應是宿衛軍?99古建網.M/_B/rt\

99古建網q@I;_#F"^b K2gQ

  關於秦俑坑的性質問題,學術界的意見不一,概括起來有:送葬的俑群說;紀念戰功的“封”說;三種衛軍說(一號坑為守衛宮城的衛士,二號坑為京師屯衛兵,三號坑為郎衛);守衛京城的宿衛軍說等。99古建網&LmZ,V ?/m U

+Q'N(y0W"F0[;})S+_c0  袁仲一研究認為,俑的出現是用來陪葬,不是用來“送葬”。送葬是活人的事,如霍去病死,漢武帝“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漢書霍去病傳》)。關於紀念軍功的“封”說,俑的發現和發展都與從葬制度相關,中國沒有用俑作為紀念戰功“封”的先例。關於三種衛軍說,一、二、三號坑是一組陪葬坑,不應分割為三種不同的衛隊;再者,郎衛及守衛宮殿區的衛隊應在陵園內(即城內),不應在陵園外城的東側,此說難成定論。

0c^-v)Z/t3B,\`0

4qb*^@ [/l-A4^G0  秦中央軍有三種:一是郎衛,由郎中令統領,擔任殿內警衛,出充車騎扈從;二是守衛宮殿門的衛隊,由衛尉統領;三是守衛京城的部隊,由中尉統領。3個兵馬俑坑均位於始皇陵園外城垣的東側,應是上述三種中央軍的第三種,即守衛京城的衛隊,名曰宿衛軍。平時守衛京師,戰時可征調出征。

#qGBct1Fq|^7{0

QwoXe9F @0  秦俑坑何時開始修建?

;Ws.c._l#D*wT0

'yq6|4i3r5UL |0  兵馬俑坑什麼時候開始修建,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俑坑內出土的銅兵器銘文中時代最晚者為5件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寺工铍。此距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後進行大規模地修建陵園的工程僅差七年。由此推測,秦俑坑的修建當是在統一全國後進行的。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死葬於骊山;次年農民大起義,修陵的人員被征調去與農民起義軍作戰。因此俑坑修建的時間下限應是在公元前209年,俑坑修建大約用十年左右的時間。

cyEj"WT0

P.ofw6R!?&X6I5\0  誰是秦俑的設計制作者?

)Yu5yR\O4n^-R1]#o0

4~_%e/J:s \:@&C0  8000件兵馬俑一列列、一行行地排列有序,千人千面,數千件武士俑的形象、神情各不相同,中國人所有的面型在秦俑中都有反映。這精美絕倫的秦俑群雕的設計者和制作者會是誰?99古建網4LE0^_S|ZV/\ e

0lH}w;RWC)A Ig0  在發掘和修復陶俑的過程中發現在陶俑、陶馬身上有刻畫或戳印的陶工名。現已發現87個不同的人名,這些人有一部分來源於中央官府制陶作坊,另一部分來源於地方民間或市府的制陶作坊。袁仲一說,能夠留下名字的是技藝高的工師,他們每人下面還有一批助手,估計數百人或近千人參加了兵馬俑的制作。集合如此多的人從事一項藝術的創作,在古今中外雕塑藝術史上都是無與倫比的。99古建網W}0@"k%aC

mc4z C+dy!\ \0  兵馬俑的設計者是誰,文獻沒有記載。古代帝王陵園的規劃藍圖是由相邦受王命主持設計的。兵馬俑就是在公元前221—前210年修建的。在此期間的丞相有隗狀、王绾、馮去疾、李斯等人。這幾個人誰是主持設計兵馬俑者很難斷定,只能籠統地說是右丞相主持設計的。

0aG*Y k*B0 99古建網)?Jj)\'jO u$z*a c

  秦軍中如何區別地位高低?99古建網)fQUD7? H#vB3Gx

!?ng+G!YQ0  秦軍陣中區別地位高低的標志不是服裝的顏色,而是铠甲與冠形制的不同。高級軍吏俑身穿彩色魚鱗甲,頭戴鹖冠。中級軍吏俑身穿帶彩色花邊的前胸甲或帶彩色的齊邊筒子甲,頭戴雙板長冠。下級軍吏俑身穿不帶彩色花紋的黑色甲,頭戴單板長冠。一般士兵俑身穿黑色甲,但較下級軍吏俑铠甲的甲片大、甲札少,頭不戴冠。根據上述標識一望便知其職位的高低。

Q7\N8x.Q!d0

I1U9q&I5q^0  俑坑內為何沒有鐵兵器?

[8Jx5VE0 99古建網L*s&c5z3?F

  兵馬俑坑出土的基本上都是青銅兵器,鐵兵器只出土鐵矛一件,鐵镞兩件。有人認為,秦王朝時期銅兵器已成為陳舊落後的兵器,精銳的鐵兵器已取代銅兵器成為秦軍的裝備。秦俑坑內為什麼沒有鐵兵器?因為它是“具有紀念軍功的意義。只能陳列過去曾經用過的舊武器”。

$C.hz/[2Ba0 99古建網Y h1h jF^z

  袁仲一說,戰國和秦王朝時雖然出現了鐵兵器,但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戰國時的各國及秦王朝時軍隊裝備的主要是青銅兵器,而不是鐵兵器。因為當時利用煉鐵制造鋼鐵兵器費時費工,不能大規模地制造鐵兵器。到漢代由於99古建網3H.m+v]!yc1k

;Vo\7o BK,u&CDn0  炒鋼和灌鋼技術的發明,為鐵兵器大規模地生產創造了條件,鐵兵器才漸次取代銅兵器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這一取代過程始於西漢中晚期,到東漢時才完成。秦俑坑出土的大批青銅兵器,制作工藝精湛,刃鋒銳利,殺傷力很強,不能說是陳舊落後的兵器。99古建網J [.w)I0ZMH

K\3gBkXv:l0  戰馬為何不披馬甲?

"sZ)I}7c0 99古建網 LN8B#c-JV

  兵馬俑坑出土戰車上的車馬及騎兵馬身上都不披甲,而在铠甲坑的試掘方內出土了一具馬甲,根據其形制判斷為車馬的馬甲,這說明秦代是有馬甲的。俑坑戰車的車馬為什麼不披馬甲呢?袁仲一說,車馬披甲為重裝車,用作沖車有較大的威力,但臃腫、笨重,行動不便,所以戰國及秦王朝時多用輕車,馬不披甲,到漢代伴隨戰車的沒落車馬的馬甲消失。戰國及秦漢時期不見騎兵的馬甲,到東漢末年及魏晉南北朝時已有較完備的騎兵铠甲,唐代開始衰落。俑坑出土的騎兵馬不披甲,應是輕騎兵,這與當時時代的潮流是一致的。

;XG7Js#m*@!g8Q9[+nx0

*|'JG[fC,X@&T @h0  武士俑為何不戴頭盔?99古建網x L#_)R#j&U:B

"F'c%rG:c&OX/|`J0  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頭盔,於是引起人們種種猜測。石铠甲坑出土了大批頭盔,說明秦軍的裝備是有頭盔的。但是秦軍作戰時非常勇猛,常脫去頭盔英勇殺敵。不戴頭盔是英勇的表征。99古建網 p.^0Mt*l~2FT\

s-RSDOsk0  秦俑中有沒有“兒童兵”?99古建網K1BT#I;Q$x*q8p5f:a

|0YgdK\)u c0  威風凜凜的秦兵馬俑中有少年士兵嗎?最新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答案。袁仲一說,參觀過秦兵馬俑的人,都會對兵馬俑的八字須、山羊胡等多種多樣的胡須樣式留有深刻印象。而一號坑前鋒部隊中一名天真稚氣而無須的兵馬俑表明,秦俑軍隊之中確實有“兒童兵”,這對於研究秦代兵制、中國軍事文化史及未成年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Pa(Pq*llk4H0

2ZZNm(a)y0  秦兵馬俑中的“兒童兵”有多少?袁仲一說:“根據目前已發掘1000余件兵馬俑的情況,少年士兵形象的兵馬俑很罕見,雖沒有專門統計,但總數不會超過十個。其中有的因年代久遠面部表情不清楚,最清楚的就是一號坑前鋒中部後排的持矛‘兒童兵’,站在兵馬俑群中十分神氣。”此外,有些兵馬俑雖然留有小胡子但是面孔稚氣,有專家認為其年齡也不會太大,很可能也屬於少年士兵。譬如展覽中常見的二號坑出土的做拉箭狀的年輕立射俑就是其中之一。

M+D P`9O~ge0

/sMa9a:K2I#J,wH0  秦兵馬俑中存在的少年士兵數量少而分散,那麼歷史上“兒童兵”能否單獨成軍呢?專家的答案是否定的。

3y ea7XK%S-`5AU0

3Quj.Un e t0  ■ 延伸閱讀99古建網?zA,L0AR0c

0Rq$Ib x0  罕見的幾項發現

C_0f]8Bx A3Dt0

V-W'Kr Azb0  發現一:帶銅廓的弩機。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與戰國弩的形制結構相同。但在1996年對一號坑做進一步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兩件帶銅廓的弩機。銅廓較木廓弩機提高了機械的靈敏度和穩定性,增強了弩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是項重要的發明。以往認為銅廓弩機是漢代才出現的。新的發現證明它始創於秦,流行於漢。

3m1v(]9\c:x1}W0

l!@&@KP*w8r$C&lT0  發現二:銅弩辄。一號俑坑在第二次發掘的過程中,於一輛戰車的前軨上發現並列的鴨獸形的銅鉤兩件。銅鉤的形狀與一號銅車馬前軨上的一對銀鉤相同。此鉤名曰弩辄,辄通蹠,為人雙足的模擬,用以張弩。戰車上用的多為強弩。強弩要用蹶張,在戰車疾馳的過程中不便用雙腳蹋拒弩弓以手引弦張弩,利用弩辄代替雙腳是項重要的發明。弩辄以往也曾發現過,一般認為是裝在弩臂的前端作承弓用。

7PN1I,[4];[ {'|0 99古建網-m[9i2PR

  發現三:金鉤。一號俑坑出土金鉤兩件,形如彎月,齊頭、兩刃,可用來勾殺或推殺,是儀衛性的短兵。此為考古史上首次發現。金鉤,後世又名吳鉤,為春秋時吳王阖闾首先制造。由於未見過實物,人們一直不知道金鉤是什麼樣子,俑坑金鉤的出土使人們一目了然,獲得了清晰的認識。99古建網.j$K6M(O\

99古建網o:pkvHFn.wO$w

  發現四:銅铍。一號俑坑出土帶長木柄的铍16件。如此完整的铍為考古史上首次發現。铍頭的形狀與短劍相似,裝在長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與矛相似的刺兵。過去的考古資料曾出土多件铍頭,都誤認為是短劍。铍是春秋時流行的長兵器,延至秦漢,漢代以後消失。

k Ei:d_}yP^s0 營造天地中國古建築論壇 http://www.yingzao.net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