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騎樓遮風擋雨聚財氣

騎樓遮風擋雨聚財氣

日期:2016/12/15 1:09: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繁華的上下九商業步行街

  在新荔灣八景當中,西關商廊和古祠留芳、花地仙緣、西來禅宗等一樣,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在許多人心目中,西關商廊是嶺南商業文化和廣州西關風情的縮影,騎樓式建築下的商業步行街是廣州獨有的文化景致。

  下九路宋朝已是繁華地

  西關商廊主要是指上下九路和第十甫的商業街。西關商廊現在很繁華,不管是節假日還是平時都人頭湧湧,熙熙攘攘。在古代,這裡也是廣州的繁華地。早在宋朝,下九路就成為廣州的商貿中心,當時叫做繡衣坊,全國各地的商人雲集於此進行商業貿易。至明朝,更進一步發展成為廣州西關主要商業區,出現了十八甫大型商業中心。

  堪輿學認為,任何經濟發達、商業興旺的地區都離不開水,十八甫之所以早在明朝就成為大型商業中心,與其所處的獨特的水環境有密切的關系。

  古代西關雖處於廣州城外,但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交錯,交通十分便利,古西關的水系主要有流花水、西關湧、柳波湧、西濠、大觀河等。地理學家曾昭璇在《廣州歷史地理》一書中稱,十八甫就是沿西濠和大觀河兩岸興起的商業街圩。由西濠金字灣西側第一津開始,到老城為第八甫,折西至下西關湧為十一甫,再南折而西為十三甫、十四甫,至西濠,再南轉而西為十八甫。曾昭璇特別指出,古代西關平原排水的河道都有由東向西流的特性,十八甫的排列是有次序依河流發展,下止於西關湧。他認為,十九甫為橫甫性質,疑為後來名稱,不是明代十八甫之數。第一津因通向蘭湖,以前稱“通津”,所以稱“津”不稱“甫”。

  各甫都建碼頭通河道

  這些商業街為什麼稱“甫”?有人認為,“甫”即鋪,為明末商業自衛組織。黃蕭養起義時,西關的商人在街頭巷尾立柵,建門樓防守,每段按順序排列,分別稱為“第×甫”。因為當時各甫都通河道,所以甫甫都建碼頭,稱為“水腳”,現在荔灣區還有“第×甫水腳”的地名。

  十八甫甫甫都在水邊,還建有碼頭,水路陸路暢通,路通財通,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十八甫成為一個自然形成的商業旺地。

  清代末期,十八甫出現了許多騎樓式建築,這些對促進十八甫商業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種建築一般是臨街商業樓房,多為二三層建築,二層以上的部分跨在人行道上,樓上是住戶,地下是商鋪。樓的支柱建在人行道上,柱子外面便是馬路,這樣就形成了柱廊式人行道。這種商業建築一般認為是為適應嶺南地區亞熱帶氣候而建的,非常適合廣州雨水多台風多的氣候。

  步行街是“有情水”

  從堪輿學角度看,這種騎樓式商業建築是一種藏風聚氣的“旺財”格局,騎樓式建築的主要功能是防風擋雨,使消費者安心逛商場。堪輿學認為商業建築要避開風,靠近水。西關商廊能夠延續昔日的繁華,其關鍵就是藏風得水。騎樓式建築不僅能聚集人群,而且騎樓下連在一起的長廊成為商家都能共享的“大明堂”,古人說,明堂開闊,財源廣進,騎樓式建築這種格局,值得現代商業建築借鑒。

  古代十八甫甫甫通河流,可以稱為“得水”,現在西關的古河道基本都消失了,西關商廊還可以說“得水”嗎?雖然河流沒有了,但馬路同樣具有“水可通財”的功能,而且西關商廊前面的馬路是“有情水”,自從成為商業步行街後,昔日可以通車的馬路從“急水”變成“慢流”,從“無情水”變成“有情水”,使這一帶更加繁華、興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