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尼山孔廟介紹與夫子洞的傳說
日期:2016/12/15 1:31: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棂星門
尼山孔廟的第一道大門為棂星門(意與阙裡廟之門相同)。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修廟時添建,三間四柱,為八角柱,前後有石鼓夾抱,柱上出雲朵,首飾蓮花座。中二柱頂刻圓雕石獅,傍二柱頂刻花瓶。明間陰刻“棂星門”三字,上刻火焰寶珠。坊兩側建有八字牆。棂星門下西側有石碑並亭一座,采用現代水泥結構,石碑記敘了郭祯祥捐款修廟的經過。
觀川亭
觀川亭位於大成門前的第一進院落,在此院落的東南角。亭始建於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今存清代建築。觀川亭東臨沂水,下臨懸崖,相傳為孔子觀川、感歎時光奔馳不返的地方。取《論語·子罕》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語命名為觀川亭,毛澤東主席曾引用此句。
大成門
此門為三間三門,單檐黃瓦硬山頂,無斗拱。始建於宋代,歷經金、元、明、清數代修復,現存為清被建築。
大成殿
此殿為尼山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殿始建於宋慶歷三年(公元140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現存為清道光年間重修。殿五間,單檐黃瓦歇山頂,檐下有斗拱,前檐柱為石質,八角形,每面均為淺刻小幅雲龍。
兩庑
東西兩庑各五間,前為廊,無斗拱,單檐灰瓦懸山頂。原為金代建築,1978年維修時重建東庑,大修西庑,為供奉孔子七十二賢弟子的地方,原神龛及木主牌位在“文革”初期被毀,1989年重新復制。
寢殿此殿在大成殿之後,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始建於宋代,殿五間,前出廊,無斗拱,單檐黃瓦懸山頂。殿內供奉孔子夫人神牌位,1989年復制神龛。東西廂房寢殿前東西各有三間廂房,前出廊,無斗拱,單檐灰瓦懸山頂。兩廂房是祭祀孔子之子孔鯉、之孫孔伋的場所。因孔鯉、孔伋在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被追封為“泗水侯”及“沂水侯”,所以東為泗水侯殿,西為沂水侯殿。 毓聖侯祠其祠在西路的東南角,三間,前出廊,無斗拱,單檐灰瓦懸山頂。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封尼山神為毓聖侯(因孔子生於此,得到尼山神的保佑),建祠祭祀,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修廟時重建。
啟聖王殿,啟聖王是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場所,因叔梁纥於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被加贈為“啟聖王”而得名。此殿始於唐(原年代不祥),原為叔梁纥廟,也叫尼丘山祠,五代擴建時改為專祀叔梁纥。後經歷代重修,現存為清初建築,殿五間,前出廊,無斗拱,單檐綠瓦歇山頂。
尼山書院
尼山書院始建於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原址在廟的西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移於今處,後經多次重修,今存為明代建築。
尼山孔廟之後便是書院。書院是儒家學者主講的地方,書院之名始於唐代,書院制度形成於宋代。書院主持人稱為洞主、山長、堂長、院長、教授等職名,各個朝代不同。尼山書院設學長管理,為正八品,書院以《四書》、《五經》為基本教材,為一地方的教育中心,為著名學者研討學問的勝地。在尼山孔廟後設書院,因孔子是歷代尊崇的文化聖人,以示在此設書院最有意義。
夫子洞
夫子洞又稱坤靈洞,相傳為孔子出生處,位於尼山腳下,智源溪北岸石壁中。據元代楊奂《東游記》載,前曾有人“持火曳绠而入,比三數丈,忽隙間有光,睹一室,口廣兩楹許”,“中橫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可動”。又稱“洞(坤靈洞)名,劉晔之所刻也”。
夫子洞,當年的仲尼出生的山洞。山洞很小很普通,大概就像仲尼母親當時的身份。聖人出世,頗具神話,故有“龍生虎養鷹打扇”之說。
當孔子的母親在尼山乞子後,因感於這裡的美景,而心情舒暢,食欲大振,不久即懷孕了。乞神或許是沒有用的,然而,美好的景色會給人以物質的“能量”卻是無疑的了。就在孔子出生後,因為孔子的母親與父親年齡相差太大而被世人所不容,而且孔子的父親看孔子生的太丑陋,故而子萬般無奈之中,把孔丘拋於尼山的一個今天被稱“夫子洞”的山洞裡。
過了幾天,悲痛欲絕獅子啊不忍心的顏徽再次來到這裡,奇跡出現了。此時正值酷暑,在嬰兒的旁邊臥著一只斑斓猛虎,另外,還有一只凶猛的老鷹在扇著翅膀為他驅暑——這就是“龍生虎養鷹打扇”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