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湖州南浔:江南水鄉古鎮中最低調的奢華

湖州南浔:江南水鄉古鎮中最低調的奢華

日期:2016/12/14 10:24: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浔古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西距市府湖州卅二公裡,東與江蘇蘇州吳江接壤。南宋以來,此地已是“水陸沖要之地”,因濱浔溪河而名浔溪,後又因浔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鎮,南林、浔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浔。由於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南浔在明朝萬歷至清代中期空前繁榮鼎盛,清末民初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並形成一個因經營絲業而發家的富豪階層。 南浔古鎮南浔古鎮

    當地人形象地以象、牛、狗三種動物形體的大小來對應他們財產的多寡,於是有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黃狗”之說。一般認為“象”是指擁有財產百萬兩以上的富豪,“牛”為五十萬至百萬兩者,三十萬至五十萬兩者稱為“狗”。其中劉、張、龐、顧四家為“南浔四象”,而劉家財產排第一,為“四象”之首,被稱為“牛”的有邢、周、邱、陳、金、張、梅、蔣八家,至於“狗”就有七十二家了。有著雄厚財力的南浔由此一躍成為江浙雄鎮,盡管隸屬湖州,但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浔半個鎮”之說。

通利橋通利橋

    如今的南浔古鎮基本保持著清末民初的風貌,鎮北運河東西橫延,鎮中浔溪南北穿鎮而過,豐富的水系讓南浔有了迅猛發展的前提。從象門街的入口進來,恰好是河水轉彎的地方,每側各有一座石橋,一曰通利橋,一曰蔣家橋。盡管不如周莊的“雙橋”那麼廣為人知,但橋旁的“雙橋面館”還是小有名氣的,和當地人擠在河邊的小桌旁吃碗面當早餐,是件頗惬意的事情。

南浔古鎮南浔古鎮

    沿著面館前的那條街,走過不少店鋪,也經過老的米行和雜貨店,有一處門面並不顯赫的所在,稱“劉氏梯號”,是“四象”之首劉镛的三子劉梯青的私家住宅。此人是實業家,他於民國十六年在余杭塘棲創辦的崇裕絲廠,為當時浙江乃至全國一流的大型缫絲廠。

南浔古鎮南浔古鎮

    劉氏梯號正名為“崇德堂”,俗稱“紅房子”,因為它裡面的西式建築使用紅磚切成的。入大廳,也就進入了崇德堂主建築,也是該宅的中軸線,它按中國傳統居住理念而設計,前部為廳,後部為內宅,祖輩居中,各房按輩分居兩側。

門窗上的木雕門窗上的木雕

    廳堂的門窗上多為木雕的古篆文字組成,都是些吉利字眼,過梁、斗拱、雀替上更是不乏傳統鳥獸木雕,與建築群最後的歐式洋樓形成鮮明對比。

洋樓為二層洋樓為二層

    洋樓為二層,上方有鑄鐵圍欄,整體建築為在紅色,以西式的浮雕、鐵藝、花磚、羅馬柱等進行裝飾,頗為靈動和飄逸。

廣惠宮廣惠宮

    劉氏梯號前方不遠有座廣惠宮,曾是南浔鎮上知名的道觀。原本建於北宋英宗治平年間、歷史甚至長於南浔鎮的廣惠宮,歷經明萬歷四十八年的傾圯、崇祯十年的大火和一九六四年的另一場火災,加上七次重修或重建(最近一次是二零零三年),已經完全沒有古色古香的韻味,規模和香火也遠不如清朝嘉慶時的鼎盛時期。

廣惠橋廣惠橋

    宮外有橋橫跨南市河,因此宮名曰廣惠橋;又傳元末張士誠起義後到此占廣惠宮為行宮,此橋又稱張王廟橋。廣惠橋為為單孔石拱,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慶五年重修、同治五年重建。廣惠橋前有一對精妙的石獅子,原為絲業會館之物。這對石獅宛如浮雕富有立體感,據說為老石工集祖孫三代化三年時間完成,也是老石工最後的傑作,是一件具有文物保管價值的藝術品。

絲業會館絲業會館

    絲業會館就在廣惠橋對面,始建於一九二六年,為三進中西合壁建築風格的建築物,陳列著絲綢從手工工藝到機織量產的諸多實物。此建築曾為南浔商會,也曾作為鎮史館,在近七十年裡進駐過南浔鎮的軍隊都以此地位指揮機關所在。

興福橋興福橋

    這時已在河的另一邊,往來時相反的方向回去,不久即見“興福橋”,那時一座平板石橋,橋欄上有著“光緒三年”和一行“奉憲永禁捕魚···”的禁約。此橋鄰近的建築群為“求恕裡”,是個頗有來歷的所在。

求恕裡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於一九三零年所建別墅求恕裡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於一九三零年所建別墅

    求恕裡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於一九三零年所建別墅,劉承干一生不求仕進,卻建了所藏豐富的藏書樓,到了晚年家道沒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其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浔別墅稱“求恕裡”。求恕裡進門是一條長甬道,具有上海裡弄的風格,在中間有一座西洋門樓,上面有“鹧溪小隱”四個字。

鹧溪小隱鹧溪小隱

    門樓的上面有幾個像金蟾的動物,據說這是劉家做生絲生意的商標。別墅主建築為一幢中西合璧的堂樓,正門是石庫門式牆門,上有“光輝贻後”的字樣。樓下為客廳,裡面有吳昌碩題的“爽挹近輝”幾個大字。

    求恕裡現今陳列著劉旭滄作品攝影展,劉旭滄原名劉承東,中國近代著名攝影藝術家,他是劉承干的九弟,兩人相差卅二歲。長衫馬褂的兄長,以收藏古書知名;西裝革履的小弟,以鑽研攝影立業。如果兄弟兩個同在街頭散步,應該是相當有趣的“中西合壁”風景。二樓是臥室,打開朝南的窗,既可觀私家小花園的景色,又可以遠望劉家的小蓮莊和藏書樓,在上面還有一個不被人發現的密室閣樓。 南浔小鎮南浔小鎮

    劉承干在一九三零年擴建求恕裡,是給自己和家人回南浔小住的居所,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作為嘉業堂藏書樓的管理機關使用。劉承干屬於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三代”,其祖父劉镛於一八九九年去世,十七歲的劉承干以“承重孫”的身份,繼承了長房劉安瀾的財產,一夜之間頓成豪富。

藏書藏書

    他自幼衣食無憂,最大嗜好就是讀書、買書、校書、寫書、藏書,正式開始藏書在是一九一零年,所收之書俱藏上海寓廬“求恕齋”,即他在上海的儲書之所。辛亥革命時期,劉承干乘大批古籍拋售之機,不惜臣資大量購書,先後“照單全收”買下了甫東盧氏抱經樓、獨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結一廬、豐順丁氏持靜齋、太倉缪氏東倉書庫等十余家的藏書,江陰的缪執風和孫問清,還將他們手中的宋元精刻版本賤價賣給了他。

書樓書樓

    劉承干深知藏書之不易,鑒於諸前人“聚而旋散”,想起蘇東坡說過:“李公擇的書不藏在家中,而藏在原來住過的寺廟僧捨”,於是在老家南浔小蓮莊家廟的旁邊建造一座藏書樓,於一九二零年初冬破土,耗時四年而竣,據說“糜金十二萬,拓地二十畝”。書樓建成以後,他又不惜重金,陸續增添,自稱歷時廿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六十萬卷、共十六萬冊,都藏於聞名海內外的嘉業堂藏書樓。

欽若嘉業欽若嘉業

    嘉業堂藏書樓坐落於南浔的鹧鸪溪畔,與小蓮莊隔溪相望,有小橋通連。藏書樓掩映在園中,樓外有園,園中有池。藏書樓以“嘉業”為名,是因清末劉承干曾捐巨資助修光緒帝陵墓,宣統帝賜以“欽若嘉業”的匾額。藏書樓是一座回廊式的磚木結構、中西合壁的兩層樓房,東西闊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後兩進,每進面寬七間,左右廂房各六間,共五十二間皆為藏書之庫房。

每窗一字,別具一格每窗一字,別具一格

    書室地磚下面離地面很高,到梅雨季節的裡面也不會潮濕。為了便於曬書,兩進房屋中間有一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天井,使得建築整體為“口”字形。站在大天井中四望,凡朝天井的庫房均安裝落地長窗,以便通風采光,長窗上有篆體的“嘉業堂藏書樓”字樣,每窗一字,別具一格。

嘉業堂嘉業堂

    底層正廳為“嘉業堂”,懸掛清宣統帝御賜的“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裡面的清式家具全部由名貴的紅梨木做成,是目前南浔鎮上保存最完好的一組。堂上陳列了一副劉承干親筆所題的對聯,上聯是“汗青蠹簡罨畫簾栊懷抱向誰開對婵娟香尋古字”,下聯是“物閣雲窗爭輝金碧俗塵飛不到勝絲竹風響牙簽”,這幅對聯的木質是銀杏木,上面的字是陽文的,主人寫好刻出後,用鐵砂、墨汁、糯米、明礬四樣東西填充,看上去很有立體感。

小蓮莊小蓮莊

    經歷了日軍縱火燒鎮、三野兵過南浔、文革大破四舊,期間諸多傳奇故事已無需考證真偽,嘉業堂藏書樓都得以保存,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修之後,它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海內外學者和游客,再度名噪於世間。

    劉家不愧為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在南浔所遺留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蓮莊,為始建於光緒十一年的劉镛私家花園,後經劉氏祖孫三代四十年的經營,由劉承干於一九二四年落成,因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湖州蓮花莊,而自名“小蓮莊”。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荷池南岸主體建築為臨池而建的“退修小榭”,設計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築的精品。

小蓮莊小蓮莊

    荷池北岸外側為鹧鸪溪,沿溪疊有假山並植矮竹護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東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門額上的“小蓮莊”三字為著名學者鄭孝胥所書,是如今游人進出的正門。

 

每窗一字,別具一格每窗一字,別具一格

    書室地磚下面離地面很高,到梅雨季節的裡面也不會潮濕。為了便於曬書,兩進房屋中間有一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天井,使得建築整體為“口”字形。站在大天井中四望,凡朝天井的庫房均安裝落地長窗,以便通風采光,長窗上有篆體的“嘉業堂藏書樓”字樣,每窗一字,別具一格。

嘉業堂嘉業堂

    底層正廳為“嘉業堂”,懸掛清宣統帝御賜的“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裡面的清式家具全部由名貴的紅梨木做成,是目前南浔鎮上保存最完好的一組。堂上陳列了一副劉承干親筆所題的對聯,上聯是“汗青蠹簡罨畫簾栊懷抱向誰開對婵娟香尋古字”,下聯是“物閣雲窗爭輝金碧俗塵飛不到勝絲竹風響牙簽”,這幅對聯的木質是銀杏木,上面的字是陽文的,主人寫好刻出後,用鐵砂、墨汁、糯米、明礬四樣東西填充,看上去很有立體感。

小蓮莊小蓮莊

    經歷了日軍縱火燒鎮、三野兵過南浔、文革大破四舊,期間諸多傳奇故事已無需考證真偽,嘉業堂藏書樓都得以保存,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修之後,它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海內外學者和游客,再度名噪於世間。

    劉家不愧為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在南浔所遺留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蓮莊,為始建於光緒十一年的劉镛私家花園,後經劉氏祖孫三代四十年的經營,由劉承干於一九二四年落成,因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湖州蓮花莊,而自名“小蓮莊”。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荷池南岸主體建築為臨池而建的“退修小榭”,設計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築的精品。

小蓮莊小蓮莊

    荷池北岸外側為鹧鸪溪,沿溪疊有假山並植矮竹護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東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門額上的“小蓮莊”三字為著名學者鄭孝胥所書,是如今游人進出的正門。

荷池東岸原建有“七十二鴛鴦樓”,抗戰時被毀荷池東岸原建有“七十二鴛鴦樓”,抗戰時被毀

    荷池東岸原建有“七十二鴛鴦樓”,抗戰時被毀;荷池西岸較高的建築“東升閣”,是整個園林建築群中唯一的西式樓房,俗稱“小姐樓”。

淨香詩窟淨香詩窟

    西岸另建有“淨香詩窟”,是主人與文人墨客吟詩酬唱之處,其間一塊用整體楠木雕成的鴛鴦荷花圖,堪稱藝術典范。荷池西岸長廊的壁間嵌有《紫籐花館藏帖》和《梅花仙館藏真》等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長廊”。

“樂善好施”坊“樂善好施”坊

    為不使長廊有長而呆板之感,北以橋亭為端,中隔半圓亭,南以扇亭為終,轉角處是高大的“樂善好施”坊,正對為“欽旌節孝”坊,都是清末在劉氏家族最為顯赫之時朝廷賞立,當然背後會有劉氏對飄搖朝廷在金錢上的大量捐獻。

牌坊牌坊

    兩座牌坊雕工精美,盡管諸多構件看上去為近年仿古重做,或許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劉氏曾經的榮耀亦被無情踐踏過。兩坊之間為劉氏家廟,是小蓮莊的主要建築群,與園林長廊僅一牆之隔。

    劉氏家廟始建於一八八八年,九年後完工,為劉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無奈所到之時家廟大門未開,無法得見裝飾異常講究的馨德堂和宣統帝御賜“承先睦族”九龍金匾。在家廟的西側為劉氏義莊,其後廳為忠孝祠,現為“叔萍獎學金成就”展覽館。

    此獎學金為顧乾麟先生於一九三九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獎學金。顧乾麟先生父親叔萍公的遺訓中有“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的理念,於是他以父名創辦此獎學金,到一九九八年在香港去世的時候,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致唁電哀悼,出殡當日出席人士當中包括香港富豪李嘉誠及邵逸夫等。

    顧乾麟先生應該是“四象”之一顧氏的旁脈,年輕時到上海打拼,看資料似乎家境並不富裕。其夫人劉世明女士為劉镛長兄劉鑄之長孫劉君實之女,也並非劉镛一脈,二者聯姻也算“門當戶對”。他自身好學勤勉、頗有商業成就,特別是持之以恆地投身教育公益事業的精神,值得後人頌揚。展廳主要是圖片展覽,以時間脈絡記載顧先生的生平及叔萍獎學金數十年歷程,讓人對這位高尚老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其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南浔南浔

    南浔“四象”之一的張頌賢並沒有劉镛那麼出名,但他有個孫子叫做張靜江,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連蔣介石都稱之為“革命導師”。張頌賢還有一個孫子,叫做張鈞衡,字石銘,他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沒有投身政治,卻酷愛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玩賞奇石,也是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

    他在南浔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是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北側大門甬道兩側鑲嵌四塊石雕,分別為福祿壽和八仙過海的圖樣。正廳腰門上有吳昌碩的匾額“世德作求”,門額四圍是一組兼具透雕、浮雕的古典人物、車馬、景物群像,主題為群仙賀壽。

懿德堂懿德堂

    進門後的正面大廳面闊三間,曰“懿德堂”,“懿”是古代對女子的一種尊稱。張石銘早年喪父,由母親操持家業,因此他對母親十分的孝敬,宅子建好以後取名“懿德堂”以頌揚母親的功德。

    堂匾是由甲午狀元南通張謇所寫,內廳上面的“以適其志”四個字是康有為所書,足見張氏在清末的地位之高。主人住處為二層樓,樓下落地長窗,所有的門窗、棟梁、走廊、樓梯、屋檐,都雕刻著精美的古代戲文故事,

    樓上的一圈玻璃窗鑲嵌的是法國進口的刻花蘭晶玻璃,藍白相間,而且奇特的是玻璃上從不積灰,從來不用擦洗也始終保持清潔。據說這種玻璃的工藝已經失傳,全世界僅存的不足一百塊大部分都在這裡。

    最後一進內有“芭蕉廳”,廳前的漏明廊窗鑲嵌石刻芭蕉葉,葉片寬大舒展,上面有一些圓孔,據說曾鑲嵌了透明的玉石作為“水珠”,以表現“雨打芭蕉”的意境;

    廳前天井中心安置有一形似展翅雄鷹的“鷹石”,是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張氏舊居最後為兩棟高大的西式洋樓張氏舊居最後為兩棟高大的西式洋樓

     張氏舊居最後為兩棟高大的西式洋樓,牆面屋頂均用紅磚瓦砌築,前庭院中栽著的兩株廣玉蘭已有一百六十年的樹齡。舊宅西面本有三十畝的適園,曾鑲嵌了很多張石銘收藏的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可惜連同適園一起毀於日軍進駐時期。

    張宅建成後,張石銘其實在此只住了幾年。自辛亥起,張石銘帶著家眷移居上海,只有母親桂太夫人在此居住。老夫人去世後,此處基本空關,這座現在被稱為“江南第一巨宅”的國家級保護文物,其實一直是人氣不足的。張家作為近代最大絲商群體的代表之一,在南浔這塊風水寶地上發家並進軍上海,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積累了異常巨大的物質財富。

南浔南浔

    在江南水鄉的幾個水鄉名鎮中,南浔是名氣最小的一個、但也曾是最為繁華的一個。周莊有陳逸飛畫過下的方圓雙橋、烏鎮有茅盾筆下的林家鋪子、甪直有葉聖陶寫過的萬盛米行、阿湯哥的《碟中諜3》在西塘的諸多鏡頭已經成為它新的名片,而南浔盡管文化底蘊更為深厚、財富累積更為殷實,似乎更多的是在等待真正懂她的游客。

    曾經富甲一方的南浔人骨子裡面是傲氣的,過分的商業炒作是他們所不恥的。南浔是個富養出來的大家閨秀,總能不卑不亢地拒絕誘惑、腐蝕和平庸,雖不施粉黛、不著艷妝,卻還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氣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