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護,不可假人之手
日期:2016/12/14 21:36: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萬聖節期間,美國“女巫小鎮”薩勒姆卻因徽派建築蔭余堂上了話題榜。早在2003年,便有媒體報道稱,面臨拆遷之虞的蔭余堂經美國學者發現,被拆卸後一磚一瓦運至大洋彼岸。如今,這座200多年歷史的徽派古民居在當地迪美博物館重獲新生,成為鎮館之寶。網友驚歎於徽派建築之美的同時,不免扼腕歎息,土生土長的古建築竟流失海外,且在國內外遭遇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事實上,這已不是徽派建築首次流落他鄉。2013年,演員成龍宣稱,將其個人持有的4座徽派建築捐贈給新加坡高校。一時間,輿論嘩然。單從古建築保護角度論,古建築外流,並非不可原諒。在國內保護不力,諸多古建築風雨飄搖、危在旦夕的背景下,它們至少可在異國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並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載體,向世界展示東方古國的建築文明。
然而,古建築保護不能總是假人之手。眾所周知,就地保護是古建築最好的歸宿。徽派建築的過人之處,不僅體現在其超凡的建築工藝與精湛的雕刻手法,更在於它與青山綠水渾然天成,和諧共生。一旦離開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百年老宅便只剩丟了精氣神的空皮囊,談不上真正的保護與傳承。
遺憾的是,就地保護並非總能落到實處。不管是美國學者從推土機下搶救出蔭余堂,還是成龍捨近求遠轉投新加坡,無一不凸顯出國內古建築保護的困境。在早年冒進的城鎮化大潮中,大量古建築讓位於城市高樓,被夷為平地。
如今,在空巢化的鄉村,大量古民居早已人去樓空,因年久失修與風雨侵蝕而自然毀損。因此,異地保護才成為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除了流失海外,大量的徽派建築經民間收藏家之手,在江浙一帶重建。據悉,安徽黃山市啟動了“百村千幢”工程,類似蔭余堂的古民居不再被允許離開故土。
古建築是歷史與文明的見證者,在現代社會理應有一席之地。古建築外流,讓人心痛,也讓人慶幸。我們更應反思,古建築保護,何時不再假人之手,讓本土保護成為其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