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漳河谷的木構奇跡據說為我國現存文物僅見
日期:2016/12/15 1:18: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襄垣縣甘村,當濁漳南源和西源匯合後,就算干流了。繞過襄垣縣城,濁漳河往東部山區流去,在雙河口遇到來自武鄉縣的北源。三源合一,沒有歡呼,沒有休整。濁漳河在寧靜的峽谷裡拐了一個彎,進入黎城縣境內。濁漳干流有平頭河、源莊河、小東河、平順河、露水河匯入,名列山西第二的170多口辛安泉泉群,也帶來了一定的水量。在鳳凰山下原起寺,濁漳河調整方向,一路東去,由石城鎮馬塔村出省,流入河南河北。濁漳河干流全長124.7公裡,境內流域面積2715平方公裡。
平順是山區縣,濁漳干流深切太行山脈,在峽谷間曲折穿行。兩岸階地,河心沙洲,往往柳樹成林,纏綿婉轉,頗有江南水鄉的風致;在陽高鄉奧治村附近,濁漳河穿越紅色砂巖地帶,又變得瑰奇險峻,英姿勃發;下游石城鎮一帶,則群山連綿,峰高水寒。
但是平順縣最讓我驚奇的,不是河流本身,而是河谷兩岸保存的古建築。山西是文物大省,我國宋元以前地面木構建築72%以上分布在山西,可以確認的4座唐代木構建築,也統統在山西。長治是山西的文物大市,據2008年調查,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單體數量達162座,居全國同等城市之首。我市幾座最重要的古建築,都分布在平順縣。
北耽車鄉王曲村的天台庵,一座建築面積不到100平方米的孤零零小廟,很不起眼,卻是我國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築之一,始建於公元907年。天台庵很低矮,廣深各三間,平面成正方形,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琉璃脊飾。站在它面前,那平緩的屋坡,深廣的出檐,如飛的四翼,讓我的心靈突然安靜下來。環顧四周,群山肅立,炊煙袅袅,濁漳河繞村而過。質樸、端莊、從容不迫。這就是我們魂牽夢萦的大唐氣象。
北耽車鄉還有一處國寶,坐落於實會村龍耳山中的大雲院。據殿前的文字簡介,彌陀殿建於公元940年,為全國5處五代木構建築之一;殿內21平方米壁畫,為我國同期寺廟道觀中僅存的五代壁畫。走進室內,光線暗淡,經過修復的牆面光潔平整,但畫面卻顯得斑駁陸離,不易辨識。我沒有細細解讀故事,光看那豐腴的觀音、菩薩、天王、羅漢造型,廣袖長裙的樂伎且歌且舞,優雅的绛紅與青綠,就感到一股塵封已久的華麗氣息撲面而來。晚唐五代,一個我們多麼熟悉又陌生的時代。
深山藏古寺。石城鎮的龍門寺,遁跡於山谷之中,遠離塵囂,門前兩株白皮松高大而優美。比較起來,龍門寺更像一個建築博物館。其前院西配殿建於公元925年,為五代後唐遺構;大雄寶殿建於1098年,是北宋風貌;天王殿構造靈活,梁枋斷面互不一致,顯系元構;其他殿堂則為明清重建。一座寺院,集五代、宋、元、明、清建築於一體,據說為我國現存文物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