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悠游無錫古村鎮 南泉古鎮回眸

悠游無錫古村鎮 南泉古鎮回眸

日期:2016/12/14 10:20: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方泉
南方泉
 

  南方泉又名南泉,翻開歷史,在唐代隸屬於開化鄉行政區劃。古鎮東部沃土原野與華莊為鄰,西部群山拱翠直至湖岸,北與雪浪接界,南臨浩渺太湖呈半島狀,秀靈的湖光山色,源遠的文化歷史,不失為地靈人傑物華天寶的江南名鎮。(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樂道)

  南方泉歷史文化古跡遺址豐厚,舉不勝數,古鎮的老街尤甚。南泉中學校內原有110余年歷史的“開化文社”學堂舊址,現僅存晚清秀才朱炳炎書的磚刻橫額;街四周清代民居眾多,保存較好的仍到處可見,而明代建築僅留下斷垣柱石了。

  南泉湖岸線長12公裡,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湖邊有座竹山,宋明兩朝即有“具區勝地”的美稱。竹山因稠植翠竹而得名,這裡景色優美,環境幽雅。游竹山的文人學士絡繹不絕,留下了無數詩篇,成為明清詩壇盛事。竹山春濤,遐迩聞名。

  竹山與西邊的廟山拱形相接,一條弧形長堤連接兩山,似長虹臥波。往南10多裡,娲跡山浮顯於煙波浩淼之上,若隱若現。麗日當空,山平水遠,千姿百態。晴晦雨霧,氣象萬千。眼下,在南泉老街區域內,仍居住著521戶人家,有居民1560人。這些人家加上一些店鋪,大部分建築顯得陳舊,有的遺留下來的老建築因年久失修也有些破舊。老街區以居住建築居多,綠化較少,建築密度達到60%。據了解,雖然老街區中,建國後到上世紀80年代的建築占到近30%,但是,其間仍有一批民國時期和清代的建築保存了下來,特別是和樂堂、莊正宅院、南方泉井、顧氏宅院等35處歷史建築成為老街中不可多得的一道文化風景。在南橫河兩岸,樹木成蔭,為居民室外活動場所,更是顯現一派古鎮的恬靜氛圍。
 

南方泉
南方泉
 

  這些老街有著獨特的歷史景觀,河道兩岸布滿古老的香樟樹,顯得古樸而恬靜。但是,因老街居民集中,絕大部分建築都是居民所屬,加上傳統建築年久失修,一些老建築破損嚴重,環境顯得較為零亂,古鎮形象模糊。

  一名當地世居老人痛惜地說,現在有的居民已遷往老街以外的新居,區內只有一部分是當地世居戶,不少已是出租戶。這種現狀對古鎮保護和環境改善不利。

  南泉鎮原稱南方泉,其舊街約在明末清初逐漸興起,原老街址在現在的舊街南1華裡處。據史載,當時,因清代戰亂,原老街被大火焚毀,從此,全部經貿活動便移到現在的舊街,這裡漸漸形成了南方泉政治、文化、經濟之中心集鎮格局。

  當時,南泉鎮舊街極具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特色。街中小河寬約10米,河上建有大小5座橋梁,原橋梁建築為拱形古橋、石板橋,直至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才改建成現代拱形橋。在西大橋之西與東大橋之東形成四排店鋪。河北面兩排,中間是青磚路面街道,寬約2米許,河南也是兩排,下岸房稀疏一些,往往建些過街棚銜接起來。街道由金山石作邊,用青磚鋪路。舊街排列著大大小小100多家商鋪,這些商鋪三十六行一應俱全,好似一幅原版的清明上河圖。這繁榮的市場情景被人稱為“小無錫”。

  民國六年(1917年),南方泉街道石駁岸大修過一次。1958年因建萬頭豬場拆除了全部下岸房,街道開闊起來並作了相應整修。文革期間又疏浚河道,整修駁岸。現代建築不斷增加,雖然舊街風貌漸漸淡出,但古鎮,特別是沿岸街巷仍依稀可見昔日的模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