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大覺寺聽禅
日期:2016/12/15 0:39: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大覺寺位於無棣老縣城東南關荷花灣旁邊,原名普照寺,寺中浮屠名海豐塔。大覺寺與海豐塔是唐貞觀十三年(639年)由“尉遲敬德監督修建”,所以海豐塔又稱“唐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史載,塔下藏有佛骨捨利。明初,為避皇帝朱棣名諱無棣改名為海豐,普照寺改稱大覺寺,塔遂有“大覺寺塔”、“海豐塔”之名,沿用至今。其“叢林塔影”為無棣舊八景之一。詩雲:“筆鋒秀出郁人文,形式平將餍塔分。欲抉天章窮碧落,凌空一管掃煙雲”。
菩提下,聆聽笃笃木魚聲
在大覺寺,婆娑翠綠的菩提樹像是一個啟示,引領我去探訪去朝聖。一段不太高的圍牆隔開了紛雜的紅塵世界,說也奇怪,院外是一條車水馬龍的街道,在這裡竟然聽不到一點煩紛的嘈雜。一條曲折的小徑延伸到幽靜的深處,寺院西側的禅房被花木濃蔭覆蓋著,只露出隱約的青磚牆體。
我喜歡坐在菩提樹下的石凳上,閉上眼睛感受歷史的滄桑與久遠,聆聽笃笃木魚的敲打聲,在海豐塔風鈴叮當的音韻裡,享受馥郁花木馨香和天籁之音。這一刻,仿佛眼前有淙淙清泉潺潺流過,心底雜念頓去。“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詩句悠然生發。
佛門淨地“鷹”“兔”和諧相處
大覺寺前廣場上伫立著一巨大的太湖石,造型非常獨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有多個發現。若從正面看,極像馬克思的頭像;側面看,則酷似一只靜立巖頭的雄鷹與一只小兔子在悄悄對話。佛門淨地鷹兔相處融洽,人亦稱為:和諧石。
這樣一塊獨特造型的巨石聳立寺前廣場,是否還有更深遠的寓義,只有設計者才知曉了。
布袋和尚笑容可掬,一看便心生歡喜
大覺寺內的30尊佛像均為純銅鑄造,所以又稱銅佛寺。寺院的第一殿是天王殿,殿中供著彌勒像,布袋和尚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赤腳盤坐,手持佛珠,大耳垂肩,一看就讓人歡喜。
彌勒菩薩左右兩側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別職掌東南西北四方的天神,按四大天王手執寶物的諧音,代表著風調雨順,預示著國泰民安。彌勒身後站著一位手持金剛杵的武將韋馱。據說韋馱手持法器的姿勢很有講究:以杵拄地,表示這座寺院為非接待寺;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表示為接待寺。
大雄寶殿佛光普照
寺院的東西偏殿分別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出天王殿,走上一段台階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立於兩米高台之上,重檐歇山,斗拱翹角,下有回廊,巍峨壯觀,是整個寺院最高大的建築。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書題“大雄寶殿”匾額,金光閃耀,高懸於重檐之間;下方為高僧恆超書寫的匾額“佛光普照”。
一對青石瑞獸麒麟護衛於大雄寶殿石階兩側,青石瑞獸麒麟單個重2噸,高3米,蹄下雕有祥雲;腹下雕有寶鼎青煙;背負吉祥如意,上置三個金元寶;一前肢揚起,足踏金元寶,姿態威猛而充滿氣勢,生動逼真、靜中有動,咆哮欲奔,為瑞祥、盛德的大覺寺增添了莊嚴、峥嵘之勢。
大雄寶殿裡面供奉的是三方佛和十八羅漢。正中蓮花座上端坐著的是佛祖釋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左側是藥師佛,主管東方淨琉璃世界;右側是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三方佛又稱三寶佛、橫三世佛,是指按主管范圍劃分的三個世界的佛。這三尊佛像高約7米,因而,人們只能仰視,成為瞻仰之勢,無形中增添了幾分崇敬之情。
在佛祖釋迦牟尼雕像下方,有一塊原木制成的木魚和銅磬。僧人敲木魚,除了便於誦經外,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自警。因為“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警眾”與“自警”,時時提醒僧人念經時要集中精力,不要閉眼入睡,這才是敲打木魚的宗教內涵。
穿斗工藝精密,數經地震依然完好
大雄寶殿後面有三排明清時代的古建築,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海豐縣令楊增輝將其改建為清代學堂,是當時海豐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學府,也是目前我省清代學堂中保存最好的一處。
在之後的一次修繕中,當工人們拆掉走廊的紅磚內牆和木質頂棚時,奇跡發生了。但見:鋪設平整、造型奇特的頂棚顯露出來,頂棚為穿斗藻井(蛛蜘結網結構),精巧美觀,反映了明代日趨繁麗的建築藝術風格。穿斗工藝精密,質地牢固,雖經數次地震,依然完好無損。撫摸斑駁的牆體,我仿佛觸摸一段悠遠的歷史。承載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青磚見證了大覺寺的興衰傳奇。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大覺寺。
海豐塔十三級浮屠舉世罕見
海豐塔原塔高36米,八角形密檐式磚石結構,青磚到頂,飛檐挑角,角系銅鈴,頂有相輪,塔心內築券形踏步回廊,逐級相通。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镌“文筆沖霄”四個大字,下方綴“羅住書”;其上每一級南面設一拱頂券門,形如法門寺寶塔。塔形先於南京靈谷塔、北京萬壽塔、上海龍華塔、開封興慈塔、洛陽齊雲塔、杭州六和塔諸名塔,而壽齡高於塔祖西安大雁塔六歲,它與以高著稱的祐國寺鐵塔比肩稱奇。塔西北隅有吳式芬故居,北隔荷花灣與文廟學宮相望。有民諺說:“滄州獅子,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並稱“冀魯三勝”。
海豐塔為舉世罕見的十三級浮屠。關於佛塔的級數,佛祖通載雲:塔有四類,輪王一級,聲聞四級,獨覺十二級,菩薩如來十三級。
新建海豐塔共13級,高42米,外廊磚瓦結構,飾八稜飛檐挑角,角系銅鈴,中心為水泥澆築大圓柱,梯磴繞柱而上,座基四門分陳,二級以上各層四窗開列,頂層八面環柱,上有佛光圓珠托半月組成塔剎。古塔因歷史悠久和較高的文化價值而著稱於世,新建海豐塔基本保持了原塔風貌。
靜坐聽禅,虔誠地道一聲“阿彌陀佛”
安靜的寺院裡,庭院空曠,迎著朝陽,門柱的斜影隱約可見。歷史裡的故事與人物仿佛正從每一扇舊窗裡飄出,從每一塊古磚縫隙裡擠出,從斑駁的門檻裡跨出來。朗朗誦讀聲從念佛堂湧出來,胸腔共鳴的聲音合成一氣,聲聲激蕩在你心靈深處,虔誠有多大力量?人對佛的敬畏,不自覺油然而生。
對佛的理解與認識,我僅局限於在影視上看到身披袈裟的僧眾雙手合十,虔誠地說一聲“阿彌陀佛”。佛經上說,人世上八萬四千種煩惱,分為兩大類: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好像一棵大樹的根,是最根本的,細分為六種。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欲念)六根,不斷地向外攀緣,追求滿足欲望,心靈和精神都是很散亂的。隨煩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的,共有二十種。總的說,造成根本煩惱的是“貪、嗔、癡”。
心情煩躁了就來大覺寺,在這清幽之地獨自靜靜地坐一會兒,不為賞景,但為聽禅,讓身心找一個可以歇息的所在。
“門前自有千江月”取自一位禅師的詩句。全詩為:“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這是一首頗有禅意的詩歌。建於639年唐代的大覺寺亦是一個禅境很深的所在,寺內有十三級海豐寶塔,史載塔下藏有佛骨捨利。歷代不少高僧曾在這座寺院內修行過,其中,五代期間的高僧恆超大師曾在此掛錫(做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