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遼代古塔靜待再次修葺展示著千余年前契丹文明的風姿

遼代古塔靜待再次修葺展示著千余年前契丹文明的風姿

日期:2016/12/15 1:19:0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據《東三省古跡遺聞續》記載,康平縣東南25余公裡處的小塔子村東邊古廟院裡,有座古塔高十三丈,古塔基座周圍雕塑著羅漢像。古塔旁邊地上,躺著一甬斷為三截的碑碣。碑碣記載,清代鹹豐八年(1858年),昌圖縣知府見古塔基座殘壞,便命令村民集資十兩黃金,大興土木,修繕古塔。但當撰寫該記載之人看到古塔時,古塔已再度殘壞,以致“磚瓦零落”。
  9月16日上午,記者在小塔子村看到,古塔四周業已搭好腳手架,准備再次修繕。康平縣文管所所長李英奎介紹說,這座古塔為遼代磚塔,高30余米,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結構,基座周長30.96米、高2.3米。這次修繕遼塔同時,還要鋪設地磚甬路,修建看守古塔人員辦公的房屋。
  仔細觀察發現,這座遼塔的佛龛、坐佛、協侍、飛天、斗拱、小壁塔等磚雕,雖經千年風雨剝蝕,卻狀貌神態依舊栩栩如生,刀工線條、造型依舊保存完好。盡管塔身已向東南稍微傾斜,但經過省、市、康平縣多次修葺後,這座千余歲高齡古塔,依然挺拔剛勁、飒爽英姿。
  李英奎所長提供的一張絕版照片,不僅印證了“寶塔寺”當年風采,還佐證了“寶塔寺”門前一對石旗桿的來歷:照片上,人們在“寶塔寺”二馬殿前合影;照片天頭上題字說明,1941年6月建立旗桿合影留念;落款為:信士姜化東敬獻,住持劉廣善監制。
  李英奎所長介紹說,1940年,在當地警署任職的姜化東,來到“寶塔寺”求嗣,翌年果然得子。他遂為“寶塔寺”建立一對石旗桿,以表還願誠意。眼下,古塔前保存完好的一對石旗桿,就是姜化東於1941年設立的。
  廟是清代古剎康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楊玉峰介紹說,經過調查,在清代鹹豐年間,這座遼代磚塔前後,曾經有座“寶塔寺”,住持僧人法號“同寶”,俗姓姜,收弟子“心悟”,俗姓趙。師徒二人以遼河擺渡為生。初始,他們以小舟載送客人,生意日漸興旺之後,師徒二人購置了一條五丈五尺長大船,能夠容納三套馬車。從此,來往客商、百姓、車輛等,均可乘坐他們的大船渡遼河。
  聚集錢財後,師徒二人從法庫請來“空傑”和尚,於清代鹹豐年間擴建廟宇。擴建後的廟宇,占地兩垧,南臨土道、北至溝沿、東接古城、西連村莊,共修建了四層大殿。
  最南面是三間二馬殿,中間為過廳,直通寺內;過廳門楣匾額楷書“寶塔寺”;左間泥塑黃馬;右間泥塑紅馬,為關老爺坐騎;粉壁之上,彩繪《三國演義》故事。二馬殿前,設兩尊石獅、一對兒石制旗桿。二馬殿兩側,即為寺院青磚圍牆,左右各有側門。步入寺內,迎面為影壁,兩側券門,中間神龛,神龛之上磚雕匾額“玉浪恆清”,落款為“住持僧劉源海敬立”。該影壁修建於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影壁兩側,東有鐘樓、西有鼓樓。
  影壁之後便是遼代磚塔。塔後為三間老爺殿,正殿修龛,供奉關老爺塑像,兩側配殿泥塑周倉、關平、雷公、電母、風婆、雨司、五王四神、土地塑像。其後是三間娘娘殿,每間均有佛龛,供奉雲霄、碧霄、瓊霄“三霄娘娘”坐像。最後大殿為三佛堂,供奉三世佛,兩側站立十八羅漢,粉牆壁畫十八藏地獄圖。三佛堂東側觀音閣,高於三佛堂,為早於“寶塔寺”的建築。
  “寶塔寺”西北角修建了群仙堂,青磚花牆獨立成院,並修建了影壁。寺院東側,修建了5間住持僧禅房,以及東西廂房各10間,供僧人、水手居住。當年,寺內有僧人等10余人、5條大船、50余垧土地。寺院除供佛念經之外,還雇人使船擺渡、耕種田地。
  據介紹,“寶塔寺”歷經七世住持僧人。1928年,四世住持僧人“廣禅”“圓寂”後,寺廟逐漸蕭條,曾歸屬康平縣財務局管理。盡管如此,每年農歷四月十八廟會,“寶塔寺”依然熱鬧非凡。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偽滿政府委派的七世住持僧“真香”溜之乎也。此後,“寶塔寺”陸續被拆毀、遭破壞。當地一位老人告訴記者,沈陽解放那年,不少村民的民房,就是用廟裡的青磚建造的。
  如今,“寶塔寺”僅存古塔、影壁、石獅、旗桿而已。
  城是祺州古城遼代古塔東南約50米,是一片茂盛的玉米地。跟隨李英奎所長,沿著一條土道東行不遠,一道土牆突兀在記者眼前。李英奎所長說,這便是遼代祺州古城的西城牆遺址;腳下,便是西城門大道。
  李英奎所長介紹說,祺州城建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天顯年間,即公元922年至926年。祺州城最初名為檀州密雲縣,後更名祺州慶雲縣,使用年代為遼、金、元三個時期,至明代廢止。
  《遼寧省志·文物志》記載:祺州城遺址呈正方形,南北長340米、東西寬260米,東、南、西均辟有城門,東門、西門以南,以及整個南城牆,保存較好,城垣存高兩米至3米、寬約12米,3座城門之外均有甕城,城外修築護城壕壁,城垣東、西城角及城牆間的角台、馬面等,均清晰可辨。祺州城東門、西門之間,橫貫一條大道,既是祺州城內主要街道,又是由西向東直達遼河渡口的必經之路。
  站在祺州城遺址西城牆邊,記者腳下,遼金時期的陶瓷殘片俯拾皆是,有灰陶、粗胎白釉、黃釉等陶瓷器殘片。李英奎所長介紹說,城內還出土過鐵鍘刀、鐮刀、石臼、石磨等生活用具,以及唐代“開元通寶”,北宋“黃宋通寶”、“景德通寶”、“崇寧通寶”,金代“大定通寶”等銅錢,文化層厚約1米至兩米。祺州城東面約200米處,便是自北向南奔流的浩浩湯湯遼河。
  金代趙秉文詩作《慶雲道中》,描繪了當年祺州城的景色:“對岸隔青山,孤城碧流開。綠蕪天地合,白烏日邊回。渡口呼舟急,沙頭立馬催。多煙生極浦,欲上客衣來。”
  人是擄掠移民史料記載,遼國亦稱契丹國,為我國北方契丹族建立的國家,其歷史年代,與當時中原地區的五代十國、北宋相一致,即907年至1126年。
  907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遼代皇族姓“耶律”;皇後一族姓“蕭”,為遼代貴族。《遼史》記載,“橫帳諸王、國舅、公主”均為蕭姓。貴族們跟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征戰擄掠,俘獲了大批漢族、渤海國百姓。然後,契丹人建立安置這些奴役的城池,稱之為“投下州城”,並委派刺史、縣令管理。祺州古城便是這樣一座城池。
  當年,祺州城慶雲縣隸屬東京道(遼陽)、遼州(新民公主屯鎮)支郡,為州、縣同治。
  遼代末期,完顏部落酋長完顏阿骨打起兵,一舉殲滅遼國,建立金國。1118年,農歷六月,祺州城軍民向金兵投降。從此,康平地區歸屬金國版圖。
  金代章宗完顏璟當政時期,遼東路提點刑獄(掌管司法、刑獄官職)王寂,在遼東轄地巡察時,於1190年農歷三月初四,來到祺州城慶雲縣。當年,王寂記述了一樁小事,載入《遼東行部志》之中:“戊午早解鞅慶雲縣……予方解衣盤礴,從者攜束浦以獻曰:適得雙魚可食也。”王寂見魚鼓腮擺尾,頓時產生憐憫之心,遂命從者將魚放生遼河之中,並戲作小詩,以記其事。詩曰:“我愛濡響辍晨羞,持送城東縱急流。此去更饑須開口,莫貪香餌弄沈鉤。”表達自己為官清廉、慮事審密、好生博愛的品德與風尚。
  《金史·地理志》記載:慶雲縣“遼祺州……有遼河。”金代廢州存縣,祺州城仍叫慶雲縣,歸屬鹹平路鹹平府(開原老城)管領。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後,於1216年前後占領了康平地區,並沿襲金代制度,仍稱祺州城為慶雲縣;將鹹平府改為開元路。史料記載,元代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屯田於遼河慶雲等處。”可見,到了元代時期,祺州城已不再是“控扼屏蔽”的戰略要地,而成為後方的屯田之地。
  明代至清代初期,康平地區是蒙古人游牧、駐扎的荒涼僻野。明代初期,朝廷在錦州、沈陽、鐵嶺、開原、昌圖、西豐、撫順地區境域內,建城堡、築壕牆、修築烽火台,史稱“遼東邊牆”,俗稱“凹字邊”,以防御女真族入侵、蒙古族復辟。
  康平處於邊牆以西,為宰賽燒兔(蒙古游牧部落首領名字)等24營地,臣屬明朝。遼東邊牆以北、以西的廣袤原野,北抵嫩江平原,統稱“兀良哈”,即“朵顏”、“泰寧”、“福余”三衛。康平地區屬“福余衛”管轄。朝代更迭,滄桑之變,祺州城逐漸失去了當年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孔道”的重要地理位置。1988年,遼代古塔、祺州城遺址,均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眼下,遼代古塔靜待再次修葺;祺州城遺址內外的將近30畝田地,當地人稱“佛眼珠”寶地,莊稼長勢茂盛。遼代古塔、祺州城遺址均保存完好,展示著千余年前契丹文明的風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