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故宮的“皇家設計”與傳說

故宮的“皇家設計”與傳說

日期:2016/12/15 0:39: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說起北京故宮,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深邃、寬闊、高貴,象征著帝王的皇權森嚴和地位的至高無上。說起故宮建築,我們最常用的形容詞就是:金碧輝煌,雕梁畫棟,流光溢彩……

  那麼,故宮在建築設計和色彩運用等方面,到底有著怎樣的皇家特色和奧妙呢?記者帶你一起去探個究竟。

  故宮建築的“皇家色彩”

  走進故宮,記者發現,隨處可見的都是黃瓦紅牆的殿庭宮室。故宮在建築用色上,為什麼偏好於這兩種顏色呢?

  故宮古建部專家黃希明告訴記者:“紫禁城的主色調為黃、紅二色。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就是,出於五行的考慮,以示帝王的尊崇。”

  黃色,歷來被認為是我國的正色,它在五行學說裡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屬土,土為黃色,位居人間“正中”的皇宮當然要用黃顏色了。華夏民族的吃穿住用全部取自於土地,因而人們對黃土地就有一種特別的崇敬之情,黃土之色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尊奉。

  至於紅色,歷來被認為是表示美滿、喜慶的顏色,得到華夏民族的喜愛。紅色寓意莊嚴、幸福、富貴,人們樂於使用在服飾、建築上。自古皇家即用紅色體現帝王的尊貴和富有。從此,帝王建築好用紅色的習慣就一直沿襲了下來。

  故宮居住著明清兩朝的最高統治者,為了顯示皇帝的至高無上和尊貴的身份,他們居住的地方自然都是采用黃瓦紅牆。

  “故宮建築在琉璃瓦的使用上,黃色為上,綠色、黑色次之。”黃希明說,“當然,綠色和黑色有沒有等級之分,暫時沒有確切的說法。不過,綠色和黑色也同樣各自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比如紫禁城東部的“南三所”系皇子皇孫們居住的宮殿,由綠瓦覆頂。五行中的“木”,在顏色中主“青”(即綠和藍),在生化過程中主“生”,在方位上主“東”,它是木葉萌芽之色,代表溫和之春,象征著日出東方。因為對於年幼的皇子皇孫來說順利成長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的居所便以綠瓦覆頂。

  再比如紫禁城東部文淵閣是宮內的藏書樓,便是黑瓦覆頂。它是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建造的,天一閣的名稱取自“天一生水”,水可滅火,而藏書最怕火災,所以名曰“天一閣”,意在避火保平安。

  象征皇權的“吉利數字”

  許多人認為,故宮的建築數字特別有意思,普遍與“九”和“五”有關。記者走訪發現,確有其事:如許多宮殿大門的門釘均為9排9列,九龍壁上的龍共9條,金水橋群共有石拱橋5座等等。那麼,這是不是刻意的安排呢?

  黃希明說,這確實是人為設計安排的。許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現在一般也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故宮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廷建築,處處體現著帝王的至高無上。比如,故宮有九重院落,從午門開始,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欽安殿、神武門,共“九重”;故宮的四個角樓的結構是九梁十八柱;故宮中許多建築物的開間多為9間或5間。

  “因此說,‘九’、‘五’兩個數字與封建宮廷建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征意義,只有帝王才能享有。”黃希明說。

  不過,故宮裡除了“九”、“五”以外,還使用“十一”這個數字。如太和殿的面寬是11開間,在整個故宮中是獨一無二的。

  對此,黃希明解釋說:“太和殿作為紫禁城的第一建築,采用11開間這種獨一無二的形式達到了在建築群落中傲立群雄的效果,突顯出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9開間的形式在故宮中被多次運用,在九之上增加一個數字單位只能是11。因為要保持建築物正中開門的特征,其開間數必須是奇數。就美學效果而言,11開間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金銮殿頂上的“十獸”

  在故宮內走走,記者發現,故宮的許多建築屋頂垂脊上都有仙人或走獸裝飾,形象各異,精致乖巧。而且,一般宮殿檐脊上的走獸數量通常是陽數,最多為九。

  但是,記者同時發現,太和殿即金銮殿檐脊上的走獸卻為陰數——十個。這又是為何呢?

  黃希明告訴記者:“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是有嚴格等級區別的。只有金銮殿頂上垂脊獸十樣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樣,其他宮殿的垂脊上雖然有走獸,但是都要按級遞減的。”

  據《大清會典》裡記載,宮殿垂脊上的裝飾物也有嚴格順序的。最前面的是“騎風仙人”,後面的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對於這九樣形象各異的走獸、各自均有“來歷”。

  龍是一種能興雲作雨的神奇動物,它是皇權神聖的象征;鳳屬於鳥中之王,取“鳳”也是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獅子始傳於佛教,“釋迦佛生時,手指天,手指地作獅子吼雲:‘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象征皇帝獨尊地位;獬豸“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狻猊”也是龍子之一,非龍似獅又似馬,因它形象似雄獅,用作鎮獸;押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它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能手”;斗牛是古代傳說的一種虬龍,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動物……

  古代建築上的脊獸,行什僅出現過一次,就是在太和殿上,並按順序排列在斗牛之後。

  黃希明介紹說,太和殿走獸超越常規為十個,在九個走獸的基礎上又增加行什,屬於特例。於倬雲先生(前故宮古建部高級工程師)根據行什的形象認為,可能是雷公一類的神仙,雷公為司雷之神,因而具有防雷擊的特殊寓意。

  前面,我們探索了北京故宮建築色彩與數字的奧妙,知曉了故宮建築設計有關色彩、數字的神秘之處。其實,故宮的神秘遠不止如此,關於故宮裡的建築設計,還有很多民間傳說。正是這些傳說,更賦予了故宮幾分神秘甚至神話色彩。

  故宮的建築設計與風水

  建築風水說在中國歷史上盛行已久。古人建房修路,總離不開它。故宮的修建,自然也不例外。

  說起故宮建築的風水,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專家黃希明說:“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皇家建築自然也一樣要講求風水。舉個例子,宮殿垂脊上的裝飾十獸,就都是有一種祈福或者辟邪作用的。”

  相傳,當初修建紫禁城的時候,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打算把宮殿的總間數定為一萬間,可是就在他傳下聖旨後的一天晚上,突然就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了天宮的凌霄殿,只見那玉皇大帝滿臉怒氣。原因是他要建的紫禁城的宮殿數一萬間等同了他天宮一萬間的數。於是他忙勸玉帝息怒,趕緊賠不是,並答應玉帝將建宮殿數肯定會低於一萬間。玉帝這才露出笑容,說道:“這就對了,那聯便賜你一塊‘天石’,以鎮宮院,你再請七十二地煞、一百個禽獸去保護你這凡間的皇城,這樣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可要記住了。”朱棣連忙謝恩,當他抬起頭來再看那玉帝時,已不見了蹤影,醒來才發覺是夢。

  朱棣連忙傳旨,將劉伯溫召進宮來,把自己昨晚所做的夢到從頭至尾地說了一遍。劉伯溫聽了也是一愣:“那玉皇大帝可是惹不得的,就聽他的吧。既然他的天宮是一萬間,那麼咱就少建半間吧。這樣,既保住了玉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氣派。”永樂皇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

  不到四年的時間,紫禁城就建成了。永樂皇帝看著紫禁城建得氣派宏偉,有模有樣,非常滿意。他沒有細數房間總數,但忽然想起了玉帝賜的那塊鎮宮院“天石”和要請的七十二地煞、一百個禽獸,便忙問劉伯溫都放在了什麼地方。

  劉伯溫指著保和殿後的一塊長方形的巨大石雕說:“這就是玉帝賜的那塊鎮宮院的‘天石’,名為‘雲龍階石’,上有九條巨龍,騰躍於流雲之間,它是這宮中最大的石雕,有上萬斤重!”

  “您再看那宮殿垂脊上的琉璃飾物,它們是蛟龍、鳳凰、獅子、天馬、狎魚、斗牛、獬豸、狻猊。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既有祈雨的,又有避邪的。

  “至於那七十二地煞,這您就看不見了,臣把它們派到這宮中下面的七十二條地溝裡去了,以防地下的小鬼兒鬧事,壞了這宮裡的風水!”

  劉伯溫就是以這樣的聰明才智,極好地完成了永樂皇帝的心願。

  雖然傳說歸傳說,不過此說法確似空穴來風。記者看到,那雲龍階石確實大方氣派,氣勢不凡。琉璃飾物也個個精致乖巧,惟妙惟肖……足見修建故宮的工人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

  九龍壁與“木龍”

  故宮內的皇極殿前,有一處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九龍壁。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八年,是一座長20.40米,高3.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九龍壁的正面共由270塊燒制的琉璃塑塊拼接而成,照壁飾有九條巨龍,各戲一顆寶珠;背景是山石、雲氣和海水。九龍壁上面的九龍,形體有正龍、升龍、降龍之分,每條龍都翻騰自如,神態各異。

  “為了突出龍的形象,工匠們采取浮雕技術塑造燒制,富有立體感,並采用亮麗的黃、藍、白、紫等顏色,使得九龍壁的雕塑極其精致,色彩十分華美。”黃希明認為,故宮九龍壁之所以看起來活靈活現,正是因為工匠們在配制色調的時候,采用了色彩補償的原理。

  然而,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這座九龍壁的壁面上,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腹部是用木料雕琢成型後釘上去的。而關於這條“木龍”,其中還有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

  傳說當年在燒制這座九龍壁的時候,由於工藝要求極高,燒制難度極大,廢品率很高。一個工匠一不小心,把這條白龍龍腹燒壞了,但當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再燒一次了。這該怎麼辦?沒想,有位叫馬德春的木匠師傅,冒著犯有欺君之罪的生命危險,連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塊龍腹,釘補上去,刷上白色油漆,使之同原來的白龍腹顏色相同,終於瞞過了前來檢查的官員,並使工匠們免去一場災難。從那後,木匠移花接木巧補了九龍壁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不過,傳說中的白龍腹部有一塊地方確實有點異樣。”對此,黃希明表示,“但是,首先我們肯定不能去做破壞性研究來進行所謂驗證;再者,這到底是建的時候是這樣的,還是後來某個時期修繕的時候成這樣的,我們也沒法考究。所以,如果真是傳說中的那樣,由木匠巧補而成,那我們只能說,我們的先輩移花接木、以假亂真的功力實在太好了,值得敬佩!”說著,黃希明笑了起來。

  角樓與“魯班”

  關於故宮建築,還有一個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有關故宮角樓的傳說。

  當時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要求在北京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管工大臣接到聖旨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建築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這可難壞了這建築廠的老師傅們。誰都沒見過這樣復雜而又造型精美的角樓。正當大伙在發愁的時候,有一位木匠師傅見到一位賣蝈蝈的老人,正挑著很多蝈蝈籠子走街串巷地叫賣,他覺著好玩,就買了一個蝈蝈籠子來解悶。沒想到,他仔細一看發現,這重重疊疊的精巧的蝈蝈籠子,不多不少,恰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於是角樓便由此啟發設計出來了。據說那位老人,就是顯聖的魯班。

  “這個傳說僅僅真的只是一個傳說。”黃希明說道,“具體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但我們相信,我們的先輩有這樣的智慧。設計出一個精致漂亮的角樓應不成問題。”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得十分好看。”黃希明接著介紹道。

  為了一睹角樓的風采,記者走出故宮,沿著護城河走到故宮的東南城角,去仔細觀察了角樓。果然,角樓造型奇特出眾,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層,多角交錯,精美絕倫。整體來看,色彩調和,黃色琉璃瓦頂和鎏金寶頂在陽光下閃爍生輝,襯著藍天白雲,越發顯得莊重美觀。

  “近兩年,有一個部隊退休老干部愛上攝影,尤其對角樓情有獨鐘。他幾乎天天要到這裡來拍。一年四季,以不同的風景為背景,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下角樓的美麗多姿。”黃希明還給記者講述這樣一個小故事,“由此可見,角樓確實有它非凡的魅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