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街文化】風雨鮑氏樓
日期:2016/12/14 11:53: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安豐鎮老街王家巷內,有一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剝蝕卻依舊巍然挺立的徽式古建輯鮑氏大樓。這座古建築,以其布局井然 營造精巧,雕飾質樸的特色,集中體現了。古代徽州民間建築藝術與蘇北地方文化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為鹽城地區所罕見。1986年和1990年分別列為東台市級和鹽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鮑氏大樓是清末秀才鮑蘊皋祖先營造的“錢莊”,始建於道光19年(1840年)。現在被列為文物予以保護的部分,計3進18問,面積414. 5平方米,第一進為倒座,第二進為草架結構,第三進為二層樓,左側為方廳。這座建築的四周都有高聳的風火牆,兩山為圓式泰山結頂,牆體由糯米汁和石灰漿砌成,梁柱用材一律為碩大的杉木,並附著精細的雕飾,椽皆拋方,梁、棟、窗、格及隔間板均油漆,天井及走廊均用白石鋪平,室內地面,外由羅磚鋪成,內由木板鋪成,整座建築雖然經風雨剝蝕顯得斑駁,但仍然透出豪華之氣,為安豐古鎮保留比較完整的古式建築。
據市政協常委束德逸介紹,鮑蘊皋的先祖原來是旅居揚州的鹽商,後來在經營鹽務的過程中看中了古鎮安豐,於是購置房產定屠下來,開辦錢莊。到清朝末年,鮑氏在安豐的房產大小達300余間,同時又在古鎮富安建造房屋數十間經營典當業。束德逸說,由於鮑氏一族定居安豐,帶動了曹、楊、郭、顧四大商人到安豐定居、經商,加上地方開明地主朱氏遷居安豐,加速了古鎮安豐的繁榮,使古鎮安豐發展成為串場河沿線一座重要的商貿集鎮。
鮑氏一族祖籍安徽歙縣,棠樾村人。清乾隆年間,從幫工做起的鮑志道,經過數年的發展,一躍成為江蘇首富,乾隆38年被推舉為兩淮鹽務總商。鮑蘊皋的祖先因與鮑志道同族,便追隨鮑志道客居揚州經營鹽務。古鎮安豐和富安從明代起就為兩淮重要的產鹽之地,數百年問有不少商人舉家遷居此地。鮑氏一族雖然來得較晚,但財力雄厚,因而在安豐定居後迅速大規模置辦房產。現存的鮑氏大樓為鮑氏安豐房產的主樓,是典型的徽式建築,其中融合了揚州園林的建築風格。因為鮑志道當年在故裡棠樾村營建宅第時,曾將揚州的匠師請去參與設計、建造,因而,鮑氏大樓是融合了蘇北建築風格的徽式建築。
鮑氏大樓從富麗堂皇到剝蝕殘破的過程,就是鮑氏一族從輝煌走向衰敗的見證。1928年,軍閥孫傳芳的部隊敗逃經過安豐的時候,搶了鮑氏的錢莊,自此鮑氏開始衰落。1940年,:皇軍一個營駐札安豐,營部就設在鮑氏大樓,後來被新四軍游擊隊趕跑。由於連年的戰亂,鮑氏家人大多數遷居外地,有的去了香港、台灣,鮑氏房產於1958年部分由國家經租,從而鮑氏大樓得以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