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5年,即明代洪武年間,楚王朱桢調集江南九省官軍,在隆裡設立千戶所,開始了隆裡這座古城的興建。在之後的幾百年歲月中,這裡一直是調兵屯守的軍事戍邊重鎮。
南征北調的屯兵軍事大多來自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而隆裡所處的黔東南一帶,確苗侗文化的天下,600多年來他們就這樣坦然的雜居著,也坦然孤立著,來自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前浸淫始終無法沖破古城堡壘的圍牆。漢文化的精神力量,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堅守著,傳承著,他們沒有擴張也沒有被同化。
於是這座長方形的古城依舊保留著近乎完好的昔日面貌,還是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格局劃分,還是五色鵝卵石鋪就的巷道,還是一色三間封火牆的民居,還是元宵節花臉龍、舞龍燈的習俗。
穿過青青菜田,山間薄霧缭繞,溪水潺潺,古城坐擁秀色,“月映文章光射斗,凰初枝頭錦生花”,迎恩門上的一副對聯,無聲中道出了這座古城的氣質。
方圓不過幾十公裡的土地,城垣內圍起的卻是另外一個世界。踩著雨霧浸潤中發亮的鵝卵石小路,走過青石板台階,書香第、科甲地、將軍第、三槐第、五柳堂、太原家風、蘇湖世家,一塊塊書法精妙的牌匾彰顯著舊日主人的聲名赫赫。如今這些高牆之內住的也不過就是普通人家,科甲第裡貼著一張紅榜,祝賀某某考上某著名高等院校,只是不知曾經飛馬報喜的隊伍是否也駛入過這些滄桑百姓的門庭?
唐天寶年間,一代才子王昌齡因開罪朝廷權貴,被貶為龍標蔚,他來到隆裡古鎮修建起了龍標書院,一座書院開啟了文化思潮之門,成為隆裡文風興盛的重要因緣,如今這座風格雅致清新的書院門建築猶在,靜靜的後院現在是一所小學校。幾百年書香綿延不斷。
挪威人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博物館,其實這座活著的古城本身就散發著巨大的生態能量,這裡生活著的家家戶戶就是一處處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在正陽門下吃著米豆腐的時候,我決定今晚就落腳古城中了。
濟陽人家,老房子蓋起了新客棧,清清爽爽,明明靜靜,潔白的床單,老式的木桌、木窗棂一推開就是秀邑南山,3樓的露台眺望過去一片馬頭牆林立,這才是我喜歡的客棧,而不是鬧市裡矯情做作的旅捨。
和老板一家圍坐小火攤吃了一頓家常飯,終於是漢家味道了。苗侗等飲食雖有風味,但到底還是有那麼點水土不服,於是,這普普通通的酸菜、白菜、紅菜苔成為回味無窮的美餐。
後來,餐桌上鋪開了春聯紅紙,這家的老爺子開始奮筆疾書了,難怪談吐氣質不俗,人家還專門出了一本關於龍裡的書呢,真是真人不露相。
門外敲敲打打起來,夜色降臨,龍燈要上陣了,今天便不是十五,不是正式的舞燈日子,只是一群孩子們客串演出。熱熱鬧鬧地出發了,穿街走巷,東大門的燈火也亮起來了,依稀中還是那座封閉固守的軍事城堡,還是那古樸內斂的明清遺風。
在天亮的時候離開這座古城,霧氣隱約中依舊是濕潤發亮的石子路,有人在小巷內晨練,有人貼上了結婚喜帖,生活一天天地繼續,幾百年不曾為其他文明同化的古城,但願也不會迷失在今日旅游大潮的追捧中。
交通:
從肇興乘班車到黎平,在黎平乘坐到天柱的班車路過隆裡(春節期間一般不拉短途,可乘坐到敖市的車,車次很多,敖市距離隆裡也就兩到三公裡的路了,坐小三輪車幾元可到)。離開時出城門在馬路對面等過路車即可。
住宿:
城內有幾間老房子改造的客棧,都很有特色風情,價格不貴,推薦正陽門內的濟陽人家,非常寬敞的房間,整潔的被褥,有太陽能熱水器。樓上還有一個大陽台。可以觀景。
吃飯就在所住的客棧和主人一起吃就行。曾經接待過挪威大使的龍溪人家位於古城正門靠左邊的一條巷子裡,路上有標示,很漂亮的一個大院子,環境幽靜,古香古色,房間挺大,也比較舒適。
旅游貼士:
一、正陽門洞下有賣米豆腐的小攤,味道酸辣可口,早上還有老太太賣熱氣騰騰的大包子,味道很好。
二、春節期間有舞龍燈、花臉龍等特色民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