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李渡口30多座明清院落保存完好 始建於明萬歷時

李渡口30多座明清院落保存完好 始建於明萬歷時

日期:2016/12/15 1:19: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李繼濤的美麗鄉愁“月伴水”

  引子 李渡口,位於藍河岸邊,因渡口而形成村落。明萬歷年間,李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此地更名李渡口村,隨著藍河漕運的繁盛,這裡逐漸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商貿集聚地。如今,渡口已不復存在,僅有包括卷煙廠舊址在內的30多座明清時期院落保存較完好,2014年,李渡口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

  探訪古村昔日繁華途中巧遇百歲老人

  3月18日,郏縣冢頭鎮李渡口村,春雨之後,杏花更顯嬌艷。近傍晚時分,憋在家裡近兩天的村民們趕緊趁機出來“晾晾”。

  正街兩旁,村民三五成群閒聊著。這其中,有位老妪格外引人注目。她穿著肥大的棉襖棉褲,坐在古宅門口,骨瘦如柴,牙齒幾乎掉光。身旁一位年輕人不時趴在她耳旁說著什麼。見到老人,眾人圍攏上來:“快來看呀,百歲老人,真不簡單。”

  老妪似乎知道大家的心思,顫巍巍表達著歉意:“眼睛不行了……耳朵也不行了……也說不成話了。”年輕人會意,輕輕抱起老人說:“奶,那咱回去吧。”村民們趕緊為祖孫倆讓開一條道。

  祖孫倆進的老宅,坐南朝北,被幾座新式房屋包圍著。首進是三間臨街門面,往後走還有兩進,陪同記者采訪的郏縣住建局村鎮規建辦主任傅山峰告訴記者,與很多明清時期的民居不同,這座一進三的宅院以實用為主,建築風格相對簡單,初步可斷定是清朝末年所建,另外,從房檐上雕刻的“寧”、“壽”兩字可以看出,這裡當年是藥鋪。

  後人再入醫藥行當偶然之中藏著必然

  沒錯,這裡就是濟世堂藥鋪舊址。其創辦人李文秀是這位百歲老人的公公,年輕人的曾祖父。想當年,李文秀是村裡的秀才,1865年前後,他在正街上修建了兩座臨街宅院,東邊門面開濟世堂藥鋪,西邊門面開十裡香釀酒行,生意很好,李文秀本人樂善好施,與當時的縣令張勇貴交好,常出入縣衙為民排憂解難。他經營的濟世堂,秉承“窮人吃藥,富人拿錢”的宗旨,即窮人抓藥不收錢,富人抓藥收雙份或者多份錢。因此,李文秀在村裡很受尊重,口碑流傳至今。他過世後,幾個兒子繼續經營兩個店鋪,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兩套宅院被分給李文秀的幾個兒子居住。1957年當地發大水,全村共有包括釀酒行在內的488間房子倒塌,濟世堂得以幸存。

  站在濟世堂舊址前,記者不禁想象出一幅李渡口村版的《清明上河圖》:晨曦微露時分,空氣中彌漫著梨花的甜香,碼頭最先醒來,河裡船只往來。寨牆外,有腳夫趕著馱口袋的毛驢,向寨裡走來。正街兩邊藥行、酒行、屠行、花行、布行等店鋪陸續開門,街上行人漸多,小販、鄉親,騎馬的,坐車的,步行的,討價還價和吆喝聲不絕於耳……

  如今,喧囂繁華已成過往,只有兩個見證過這一切的紅石拴馬鼻兒還鑲嵌在濟世堂大門兩邊的牆上。

  時間穿越回當下。記者和幾位老鄉跟著這祖孫倆進入屋內,一共三間,進門靠右手一間是百歲老人的臥室,外面兩間算堂屋。年輕人將老人抱過來,在堂屋的椅子上安頓好:“俺奶前一陣子摔斷了腿,身體更不行了。我天天牽掛得很,今天有點兒空,趕緊跑回來看看她。”

  年輕人叫李繼濤,像他的曾祖父一樣,也進入了醫藥行業,在禹州經營著一家中藥材商行,每年營業額超過1000萬元。不僅如此,他還把兩個姐姐引入行,現在她們也各自開了中藥材商行。

  李繼濤說,自己從小就聽爺爺講濟世堂的輝煌:“小時候,冬天夜裡冷,我跟俺爺就在當門兒這兒圍著炭火爐烤火。俺爺說,‘咱烤火的這個地方,當年就是咱家藥鋪的櫃台,你大爺爺(即爺爺的哥哥)在櫃台裡忙著配藥’。現在想想,俺姐弟仨能入這一行,是偶然也是必然。”

  李繼濤說,他初中畢業後去禹州當學徒,2003年開始自己當了老板,現在36歲的他入行已整整20年。

  鄉愁之中月伴水牽他回鄉來投資

  李繼濤告訴記者,早幾年他就想改造曾祖父留下的這座老宅。後來聽父親說縣住建局的人來考察了,說這些都是古宅,是文物,不僅不能拆,還要保護起來,“我們覺得很有道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要保護好,不然將來從外地回來了,連個念想兒都沒有”。

  李繼濤帶著記者一行參觀老宅,院中長著一棵棗樹,樹干已經空了大半,但長勢依然很旺。“這樹比這房子還老,現在每年都結棗。”李繼濤的父親李廷傑說。推開第二進房子的大門,只見裡面堆滿了雜物。“20年前,俺哥結婚時,這邊是洞房,後來家裡另蓋了新房,俺哥才搬走了,現在只有父母和奶奶在這裡住著。”

  提起奶奶的長壽之道,李繼濤說,“俺奶心胸很寬,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忍忍忍,饒饒饒,忍字沒有饒字高’。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是忍了,但放在心裡了,那還不夠,你還要在心裡真正放下,真正釋懷”。

  李繼濤說,雖然禹州離老家也很近,“開車用不了半個小時”,但他卻常有“獨在異鄉為異客”之感。“非常想家,這些年走南闖北,但感覺哪兒都沒家好。我小時候俺村口的大月亮又圓又亮,感覺伸手就能摘下來,俺村還有河,大家一起摸魚玩兒水,現在想想都美得很。在外面也漂了20年了,我很想回來……”

  記者問:“回來是要重開濟世堂老號嗎?”“那倒不是,我准備承包1000~2000畝地,種中藥材。”對此,村委會主任李付營也很期待:“村裡舉雙手支持,你要是能辦成這個事兒,全村老少爺們兒都感謝你,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多得勁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