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展旖旎,屋衍風鈴聲悅耳,小橋蘊涵古城貌,青石幽雅怡心矣。”20日-21日,首屆中國古村大會在煙雨朦胧的浙江烏鎮召開。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中國古村大會主席、中國鄉村旅游年度人物吳必虎在大會現場表示,農業生產功能的退化是鄉村消失的根本原因,恢復鄉村的經濟功能,鄉村旅游是古村落‘保護與活化’的最好方式。
古村落是農業文明的結晶,但高速的城鎮化發展,不可逆的現代化過程,一些過時的法律法規等都加速了古村落的消亡。如何傳承與發展、保護與開發中國古村落是每一個致力於鄉村發展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對於遍布中國各地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人們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保護和開發”是矛盾體,是兩個陣營,應該老死不相往來。但吳必虎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
“保護和活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應該同時進行。“‘保護和活化’同時進行,‘傳承與創新’並舉才能確保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吳必虎如是說。
清新空氣,阡陌交通,草戶竹籬,磚牆石瓦是城市人心中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內心深處無處安放深厚鄉愁的寄托。但是鄉村落後的生活設施和服務體系是城市和鄉村人都所想摒棄的。
對此,吳必虎認為,“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應該遵循‘陽下結合’原則,也就是‘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的結合,即保留鄉村的如畫風景和質樸外觀,同時室內引進城市現代化服務設施,讓人們形成強烈的審美對比。
此次大會的舉辦地烏鎮就是“保護與活化”原則的典范。古老的雕梁、布滿青苔的石巷、白牆黛瓦的老屋、斑斑點點的石板……傳承了古村落的古典之美,而寬敞明亮的房屋,便捷的排水系統,甚至於鎮區無線網絡的全覆蓋都是對烏鎮發展的一種創新。
據悉,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古村之友全國古村落志願者網絡、盤古智庫、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鄉村文化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新社浙江分社、北京綠十字、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願者協會等單位共同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