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踏查完顏婁室墓 金代名將墓葬因何被廢棄?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踏查完顏婁室墓 金代名將墓葬因何被廢棄?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日期:2016/12/14 21:31: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踏查長春團隊對位於長春市東三道鎮的完顏婁室墓進行踏查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周來,隨著各大媒體的關注,沉寂許久的石碑嶺“熱鬧”起來,長春市文保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媒體記者,甚至是普通百姓,都開始關注位於這裡的近千年前的古墓。
  完顏婁室何許人也?在金代歷史上,這樣一個可以與金兀術比肩的人物,為何名氣卻不如金兀術?完顏婁室墓曾經有著怎樣的遭遇,它被何人盜掘,隨葬品如今下落如何?古墓所在地石碑嶺,明明有一座高高的牌樓上書“石碑嶺”三字,為何問路時,提到“石碑嶺”,附近百姓不知所雲,而說到“王八碑”,卻十分熟悉?這座空空如也的墓葬,是否還需要保護?應該如何保護?本報記者在踏訪石碑嶺後,多方采訪相關專家,查閱資料,本期老長春,為您解讀這座千年墓葬的前世今生。
  墓地現狀
  一尊千年“龜趺”被毀 地面能撿到古瓦殘片
  11月7日,在踏查團隊組織者陳學奎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乘車前往三道鎮,路上,曾到過此地的隊員於占成介紹說,他第一次到石碑嶺時,曾問附近居民路怎麼走,當時說石碑嶺,居民不明所以,當他細細描述後,對方才恍然大悟,“你說的是‘王八碑’吧?”
  附近居民為何將這裡稱為“王八碑”呢?原來,在完顏婁室曾經的古墓周圍,留存下來兩只龜趺。“龜趺”,專指石碑下的龜形底座,它名為“赑屃”(bìxì),是龍生九子中的九子之一。史料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
  在石碑嶺完顏婁室墓附近,遠遠望去,在一塊嶺地的南坡上,劃分成方格的地上有一些散落的石像,上面有兩座完整的龜趺,其中一座背上托著高大的石碑。據介紹,托著石碑的龜趺及石碑,包括地上散落的各類石像,都是近年來打塑的。而墓地原有的兩尊龜趺,其中一尊已經被毀,呈四分五裂狀散落地面,裂開處有燒過的痕跡。到過此地了解情形的團隊成員稱,他曾附近百姓議論,龜肚子裡藏有寶物,可能是這個原因,這尊龜趺才慘遭厄運的。
  在墓地周圍,團隊成員發現,有一些瓦的殘片,刻有繩紋及其他圖案,顏色泛黑,比一般的瓦片要厚。對史料和文物有經驗的專家稱,這些瓦片應該是是近千年前的遺物,上面紋飾及燒制方式與史料記載相吻合。據介紹,完顏婁室墓龜趺背上的石碑名為“完顏婁室神道碑”,據成書於清光緒年間的《吉林通志》記載“碑已佚”,“其佚當在干隆時矣”。史載,原碑背面記載著完顏婁室的生平,雖碑被毀,但其碑文在《柳邊記略》裡保存下來,有4000多字,碑文對於研究金遼、金宋之間的戰爭歷史,是極寶貴的資料。
  完顏婁室墓是解放後長春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周圍,有1961年長春市郊區人民政府立的“長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保碑,已經倒在地下,於占成稱他上次來的時候,看到石碑的後面,記載著完顏婁室的功績。在它不遠處,一座新的仿制文保碑被立起來,但上面已經被劃得面目全非。
  古墓溯源
  葬金代開國名將 隨藏品體現金代民族特色
  提到完顏婁室,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要說起金兀術,人們頓感熟悉起來。其實,完顏婁室與金兀術是同時期人,在金代,是可以比肩的,他們在金對遼,對宋的戰爭中,一個為左副元帥,一個為右副元帥。要論起對金朝的功勳,完顏婁室一點都不遜色於金兀術,之所以沒有金兀術名氣大,是因為《岳飛傳》中對金兀術的描述,更適於民間傳播。史料記載,完顏婁室曾率軍攻克遼國的軍事重鎮“黃龍府”,被封為黃龍府萬戶,曾俘獲遼主天祚帝,被金朝皇帝賜予鐵券,備享尊榮。
  1130年,完顏婁室病死於軍旅之中,被追封為莘王,改谥金源郡王。完顏婁室死後,為表彰其功績,金太宗命人在當時的“南大望”山豎神道碑,山名也隨之改為“石碑嶺”,這就是石碑嶺地名的由來。在石碑嶺流傳著一句民謠“九缸十八鍋,不在前坡就在後坡”。據分析,民謠中所說的“九缸十八鍋”指的就是完顏婁室墓及其隨藏品。
  據記載,完顏婁室墓早在1912年就被日本人盜掘了,由於盜墓者非考古研究人員,沒有留下關於墓葬及隨藏品的記載。在一位日本學者寫的文章中曾記載過,完顏婁室墓內隨藏品曾在日本人控制的旅順展出過,當時有32件隨藏品。如今,完顏婁室墓隨藏品多保存在旅順博物館,主要有金銀器和玉器,具有代表性的荷花玉飾、獅形玉飾,均有遼金時代典型的“春水秋山”玉的特征,充滿了游牧民族風情。
  古墓發掘
  欲建旅游景點 因不能快速盈利而廢棄
  1988年5月,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對完顏婁室墓展開了一次全面考察和發掘,為期三個月的工作揭開了這座墓葬的諸多秘密。
  考古人員以大龜趺為中心,展開了試探性發掘,在龜趺周圍半米多深的泥土中,發現了建築基礎的遺跡。經分析認定,這應該是完顏婁室神道碑碑亭的地基。在碑亭的遺跡中,還相繼出土了鐵釘和鳥獸形狀的建築構件。考古人員通過對墓地龜趺背上穿孔尺寸的測量發現,大龜趺背上穿孔的尺寸與《柳邊紀略》中所記載的神道碑的尺寸相吻合,初步判定,完顏婁室的墓葬就在附近。
  在距離神道碑龜趺四五十米遠的位置,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墓葬,根據墓穴中出土的兩塊青石板,判定這是一座金代的石椁墓,墓中屍體下落不明,這處墓穴距離神道碑碑亭45米,並且緊靠由碑亭和神道形成的軸線,而神道碑附近又並未發現其它墓葬等間接證據。考古人員由此判斷,這裡極有可能就是完顏婁室的墓穴,但此時的墓穴中,已經沒有有價值的物品了。
  上世紀90年代初,旅游部門投資30多萬元恢復了完顏婁室墓地原貌,重修了神道碑,修復了神道,加固了寶頂和碑亭遺址,並仿制了石人、石羊、石虎等雕像,後來還修建了石碑嶺牌坊。據網名為“寬莊行者”的歷史愛好者介紹,有關部門還曾打算在這裡建一座金代博物館,以及金代游樂場,把這裡開發成長春市新的旅游景點,但後來因為離市區距離太遠,不能很快吸引游客而不了了之。如今,這一切已被荒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