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中的歷史遺跡,誰來拯救
日期:2016/12/14 11:44: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2016年10月3日晚,聳立塞外星空下數百年的廣武長城“月亮門”不敵風雨侵蝕轟然坍塌,令人扼腕歎息,同時引起廣大攝友與社會各界以及媒體的關注。 “月亮門”被當地眾多攝友稱為廣武長城最美標志,原本是一座敵樓的殘部,由於大自然風霜雨雪的侵蝕,這座敵樓只剩下一個拱形體,與周圍的長城牆體一起構成了廣武長城標志性的景觀。它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境內,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萬歷三年(1575年)重建,東臨雁門關,西瞰寧武舊城,南通五台勝境,北達雲岡石窟,是現存包磚最完整的明長城之一,也是最具原汁原味的古長城。這段長城共有20座敵樓,保存較為完好的有5座,敵樓騎牆而建,與險要的地勢互相襯托,更顯壁壘森嚴。其中白草口附近踞齒型長城,為國內罕見。摩天嶺是欣賞這段長城全貌的最佳位置,極目遠眺,延綿起伏的長城猶如一條游弋的巨龍,盤踞在崇山峻嶺之巅。 位於北京京郊的八達嶺、山海關等地的長城雖然雄偉壯麗,但已不是原狀。只有廣武明長城未經過人工修復,卻保持了歷史原貌,北京曾把這段長城作為修復京郊長城的依據,堪稱全國獨一無二。 當地市、縣文物主管部門在“月亮門”坍塌後,對現場采取了一系列應急保護措施,防止自然災害的進一步摧毀。同時,縣政府還邀請省市以及更高級別的專家現場會審,提出了搶救和修復方案。 近年來,雖然對明長城有過一定的維修,但效果並不明顯。據當地學者表示,對長城的破壞主要來自於長期風雨侵蝕,造成長城自然損毀;多年來沿邊村民耕地建房直接從長城扒磚取土,道路截斷穿行牆體;旅游開發和破壞性修復很多關口原始風貌消失,多地的礦山、采石場私挖濫采,對長城和當地生態更是造成了毀滅性破壞。 此次廣武長城“月亮門”坍塌事件,實屬在為世人敲響警鐘。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既是中國百年來最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古長城,為何一直都沒有人進行維護搶修工作?又為何在廣武長城被自然侵蝕的僅剩一座“月亮門”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仍不予理睬,沒有進行任何保護工作,直到坍塌後才大張旗鼓的進行搶修?是當地文物保護資金不到位,還是只做的形象工程?到底是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不夠強烈,還是另有隱情?很難想象的是科技如此發達的21世紀,竟連一段長城都保護不了,實在令人心痛不已。 朔州是華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古老的沃土凝結了獨特的邊塞文化,這些文化是不可再生資源,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這些些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古遺跡一旦遭到破壞,便是一座城市難以恢復的敗筆,更能成為千古的罪人。加強文物保護、遺跡搶救固然重要,但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更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加大宣傳,將文物保護真正重視起來,應真正做到對文物保護防患於未然,不該亡羊補牢應對現實。 來源:中國文物網-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