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太原清代隆國寺僅剩石碑 與明代古槐一同保護

太原清代隆國寺僅剩石碑 與明代古槐一同保護

日期:2016/12/15 1:18: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今年3月,杏花嶺轄區內的敦化坊、長江、小棗溝和道場溝4個城中村開始整村拆除工作,涉及1022個院落、2726戶住宅和13處公建,拆遷總面積52.85萬平方米。該區在繼續推進剪子灣、耙兒溝、七府墳3個城中村安置房續建項目的同時,將同步啟動敦化坊、長江、小棗溝、道場溝的安置房新建項目,總建築面積22.6萬平方米。一系列公用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同步規劃,把未來生活的藍圖展現在城中村居民們的眼前。

  代表文物:隆國寺石碑

  太原杏花嶺,一個極富古典詩意的地名,事實上杏花嶺也的確有歷史有故事,青磚紅瓦,深宅大院,在這裡有著眾多遺存,甚至有的老宅古物直到今天依舊接壤人煙,有居民生活於此。但古老的同義詞,可能是殘缺,在不少杏花嶺城中村裡,時光仿佛有些停滯,現代社會的氣息似乎淡了點,高樓林立只是遠處的風景。杏花嶺區今年全力推進的城中村改造,將伴隨著教育、文化、醫療、商業、社區服務等公用服務設施,以及水電氣暖、道路、停車、環衛等基礎設施的同步規劃。城中村轉身成“城”的同時,一系列都市農業和城鄉生態項目,將使廣大農村更加秀麗迷人。

  隆隆改造,土木初興,城中村幸甚,那麼杏花嶺城中村有沒什麼文物呢?

  敦化坊得名的典故

  杏花嶺區算是太原市的文物大區,督軍府唱經樓皆名聲在外,但該區有重要文物的城中村並不多,現在基本只能在敦化坊村找到一些,這是杏花嶺區文物旅游局向記者介紹的情況。

  敦化坊和杏花嶺的名字,都有些古韻神跡的味道,聽起來像是飽學大儒的雅興之作。《中庸》裡說“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為以道德教化使民風淳厚。有歷史研究學者認為,明晉王朱棡妃謝氏死後葬於寶山(今臥虎山),設孝堂。晉王府官員、親眷前往祭奠,所乘馬匹圈養之地稱馬片,後演化為東馬坊,因諧音逐漸演變為較為文雅的敦化坊。

  專家說專家的,老百姓說老百姓的,記者乘坐出租車時,司機師傅說得有鼻子有眼的,他說是明朝王爺家屬達官貴人的看墓人,都住現今敦化坊一帶,當時為求個吉利,才取的這個名字。

  各類說法比肩而立,還是史料來得正規。據道光《陽曲縣志·建置圖》記載,享堂東、西兩側正有地名東馬坊、西馬坊,又載有敦化坊村。道光時張廷所撰《隆國寺碑》雲:“敦化坊村,當會城東北維,隆國寺峙其首。村人雨旸雩賽祈報於斯,力役守望約束於斯,歲以六家主其事,鳴鐘集眾,無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眾議,遏邪禁暴,於國家齊民訓俗之化不為無助。”

  石碑倚古槐 城中村傳奇

  上文提到的隆國寺,原位於敦化坊村,上世紀50年代修建山西機床廠宿捨時被拆除。由於歷史原因,寺內文物紛紛流失,隆國寺便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名詞,有名字留下來,沒物什來佐證。隆國寺的尴尬,直到一塊青石碑的出現,才算結局。

  發現的石碑,其實並沒有離開隆國寺的原址,一直丟棄在敦化坊村一個垃圾堆旁,幾十年無人問津。2011年,杏花嶺區文物旅游局一位文物顧問在敦化坊村的一個垃圾堆內,發現一塊清道光年間的石碑,碑文顯示敦化坊村曾經有座古寺——隆國寺。區文物局立刻派人前往敦化坊村,將石碑帶回。經過清理、拍照、拓片、校對等程序後,文物專家確認該石碑名為《重修敦化坊隆國寺碑記》,刻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

  石碑為青石材質,高1.2米、寬0.7米,碑首為圓形,刻有篆書“重修隆國寺碑”,碑文均為楷書,共615字。石碑保存完好,碑文清晰,記錄了清代道光元年(1765年)重修敦化坊村隆國寺的事跡。據碑文記載,隆國寺始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修於清道光元年。碑文顯示,隆國寺建有正殿1間、後殿5間、韋陀殿1間,鐘鼓樓兩座、東西配殿10間,寺院內保存有彩繪羅漢不計其數。

  據專家考證,這塊碑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對研究太原佛教文化以及太原鄉村發展,特別是東部城區敦化坊村的建設提供了實物資料。在上報國家和省、市等文物部門後,清代石碑已被安置在敦化坊村內,與一棵明代古槐樹一同保護起來。

  記者在敦化坊村現場采訪時,看到這塊石碑和明代古槐一起得到砌台圍池的“待遇”,有一圈鐵柵欄拱衛保護,石碑古槐在村中央地帶,旁邊的平房已經拆了不少,空曠少物的背景環境,更突顯了石碑在敦化坊村的特殊地位。站在記者觀察的角度,石碑背後是一片拆遷瓦礫,再遙遙望去的遠方是新建樓盤,石碑與樓盤,古昔和現代,恰恰好呈現在一個畫面中,有趣中且帶少許感慨。

  近百年宅院有一間房塌了

  杏花嶺區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敦化坊村除了隆國寺石碑,還有些老宅大院,但可能已經損毀嚴重了。

  離石碑古槐不到百步的巷子,記者兜兜轉轉,想找到一點老宅大院的痕跡,赫然發現一座老宅,門頭建築完整得超乎想象,青磚牆上釘著彰顯身份的牌子——太原市文物單位:敦化坊街4號民居。幾乎和這塊牌子同一水平線釘著另一塊怪異的牌子——加工服裝。

  記者在老宅門外注意到,老宅門頭上雕刻的各式祥獸逼真傳神,栩栩如生。門楣四周雕刻有鴛鴦荷花圖,寓意和諧喜慶。住在宅子裡的張女士說自己是宅院主家的兒媳,宅院主家姓賈,民國初修建的,距今九十多年,這麼多年下來,宅院沒有變賣過,主家一直沒換,所以宅院的大致輪廓能較好地保存下來。

  走進老宅看到的情景,明顯沒有外面的光澤,東、南、北屋的門框被煙火熏黑,老宅裡大院子變成了雜物堆放處,一堆堆生活雜物擱放在一起,能走動的空間剩不下多少,老宅的“部件”損毀嚴重,西屋基本塌了,剩下半面牆沒倒。張女士拿出照片給記者看,20多年前家裡人在西屋前拍的合影,房屋那時還完好,院子也整齊。“倒了有好幾年了,也沒辦法修修。”張女士說。

  張女士說單憑自己家的力量對這棟老宅進行修葺是遠遠不夠的,村裡其他老宅院都倒了拆了,就自家這個還在。張女士還說,“就在你來采訪前一個小時,太原市文物局還是什麼單位的人剛來過,拍了好些照片,仔細看了半天,好像是要鑒定文物。”記者問文物部門工作人員都說什麼了,她想了一會兒,大概意思是人家未置可否。

  石碑老宅以後怎麼辦

  敦化坊村已經開始整村拆除工作,無論隆國寺石碑還是賈家宅院,都面臨著未來何去何從的問題。

  記者又找到敦化坊村整村拆除指揮部了解情況,村長李光平是指揮部的負責人之一,他表示敦化坊村是有年頭的老村,大家特別重視傳承歷史這一塊,以後整村拆除搬遷後,一定會以各種方式呈現舊村原貌,用微雕展出來告訴村民,特別是年輕人,老祖宗留下的村子是個啥樣子。

  隆國寺石碑和古槐,包括賈家宅院,基本都在一條直線上,按照建設規劃,這裡可能要修一條路。敦化坊村整村拆除指揮部表示極有可能不搬遷隆國寺石碑和古槐,讓“路中有碑”“路中有樹”。

  對宅院是否拆遷,會根據文物部門的意見,遵守相關法律妥善執行,敦化坊村今後有回遷發展、保護文物兩條路,既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還要傳承和保護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不讓文化歷史在這一輩斷了代。眼下的一件事兒,是村裡要對古槐進行碳14鑒定,掌握其具體年代信息,到底是啥時候的古樹,得搞個明白。

  城中村改造名單上還有這裡

  七府墳

  位於七府墳村南數十米的七府墳南街,由七府墳村名引得。該街呈東西走向,西起太原北上忻定各縣的公路干道恆山路,東至太原鞋楦廠和與之毗鄰的太原標准件廠。

  七府墳南街既得名於七府墳村,那麼,七府墳村是怎麼得名的呢?據當地農民相傳,村名所以叫做七府墳,那是因為這裡原來是晉王朱棡的第七個兒子朱濟熇的墓地。朱公子被其父封為廣昌王,其府地稱廣昌王府,亦稱七府。所以埋葬他的墓地亦別稱“七府墳”。

  長江村

  太原市杏花嶺區楊家峪街道長江村,位於太原市楊家峪片區,東鄰空八庫,西鄰剪子灣社區及道場溝社區,南鄰307國道,北鄰太原解放紀念館及山莊頭村。長江村於2007年被列入太原市城中村名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