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文物,如何保護?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日期:2016/12/14 21:30: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對文物保護的意義有高度認識。作為有至高性、唯一性的陝西文物它記錄的是中國民族最寶貴的記憶。保護它,需要有制度化的建設,創新的思維和勇於擔當的責任。
49058處不可移動文物,23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1座博物館。這裡有中國歷史上最雄壯的地下兵團,這裡有世界上綿延千年的最偉大道路,這裡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陝西,這個擁有世界一流文物的地方,在獲得無限榮光的背後,是巨大的責任。“要保護好文物,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很少有哪個地方會受到習總書記這樣細細囑托,而完成囑托,履行責任則是一道曠日持久且考驗智慧和社會共識度的大課題。如何保護?緊緊圍繞確保文物安全這個中心;轉變文物遭毀損事後追究處罰的被動做法,牢固樹立預防性保護的意識,樹立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識;努力打造專業性強的安全保衛隊伍,努力培養一支素質過硬的科技人才隊伍,努力構築全覆蓋的群眾文物保護員隊伍;嚴格制度、嚴格把關、嚴密防范、嚴厲打擊。“一個中心、兩個重點、三支隊伍、四個環節”是陝西的文物工作者提出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思路,而在保護的道路上,一顆赤誠的心,一份對文明的堅守,以及每個人對文物事業的理解是全社會對保護好文明遺產的應有態度。
制度性保護,布局文物保護大棋局
2005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一個紀念日,卻預示著有關文物保護的制度性思維。建立制度,才能布局好文物保護大棋局,建立制度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圍內以制度規范行為,以制度遏制危險將各項保護性措施前置。《陝西省秦始皇帝陵保護條例》、《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黃帝陵保護管理辦法》、《陝西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規定》、《陝西省群眾保護文物獎勵辦法》。法規的基礎上,《陝西省帝王陵保護條例》、《石峁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等法規已進入立法編制。一系列法規讓文物保護有法可依。從具體遺址的保護管理制度,到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再到獎勵懲罰制度,陝西的文物保護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這些制度是依據何種理念建立的?趙榮局長說:“文物安全制度的建立必須有創新的理念,要既結合文物保護實際情況、又要有長遠眼光,既要能調動社會各方面的保護力量還要能對威脅文物的行為起到警示震懾和遏制的作用。”為此,陝西率先發起文物安全區域合作機制。渭南的黃河金三角區域聯合,寶雞的陝甘毗鄰地區文物安全區域合作,合作成員不斷增加,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成果不斷顯現,呈現出立足西北,示范全國的態勢。同時,自2011年以來省文物局與省公安廳密切協作,共同建立了《打擊防范文物違法犯罪工作長效機制》,主要包括四項基本制度:一是聯席會議制度。二是聯合執法制度。三是聯合獎勵制度。四是聯合培訓制度。依據長效機制,文物系統和公安機關加大了查處文物行政違法案件和打擊文物犯罪活動的力度。
多層面保護,建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
2015年9月23日上午,陝西省公安廳刑事偵查局政委吳仲飛在“秦鷹”微信平台上看到一條信息,在西安市閻良區一家農戶的玉米地裡發現盜洞,散落遺骨和陶片。他馬上布置文物案件偵查處的干警進行處置。
這是自2014年4月,由陝西省公安廳刑偵局創建的全國首家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秦鷹”微信平台後警方又一次成功處置的文物安全案件。省文物局與省公安廳聯合從2012年至2015年連續開展代號為“天鷹”“獵鷹”“秦鷹”“雄鷹”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其中,2012年至2014年的專項行動期間,警方打擊處理文物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1246人,追繳文物4488件(組)。
“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相互協作、共同發展”這是習總書記來陝視察提出的原則,這一原則運用在文物與公安在達成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安全穩定發展這一共同目標上有著不小的作用。
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陝西省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建設的啟動儀式在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舉行。這一天,X-750型四軸八翼遙控無人機搭載著高清攝像裝備飛行在漢長安城遺址上空,采集到的畫面實時傳回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的指揮中心。
同一天,陝西省文物局與省公安廳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書。合作范圍包括持續深化公安機關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打擊防范文物違法犯罪工作長效機制,堅持深入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加強打擊防范文物犯罪信息化建設並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努力推動公安文物安全防控系統並網互聯。
與公安系統的合作無疑使陝西的文物犯罪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在所有文物人心中都明白,文物是唯一的,是不可重生的,文物在自然或人為毀損前的保護才具有更大的意義。陝西省文物局分管安全的周魁英副局長說:“我們要建立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就是要從多個層面為文物安全編織保護的大網。”
如何編織?這考驗著文物工作者的智慧,也考驗著全社會對文物工作的態度。
社會性保護,人人都是文物的守護者
一支手電筒,一根木棍,一雙耐磨的舊鞋,抬頭是滿天星辰,腳下是厚重黃土,耳邊是蟲鳴風響,他們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踏遍陵區。“從晚上9點到次日凌晨5點,每晚這樣走習慣了,並不會覺得害怕。”今年74歲的董明元已經做了13年的守陵人,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漢武帝陵、李夫人墓、集仙台遺址之間徒步穿梭、巡查,以防不法分子觊觎。見到他時,他正在進行交接班前的最後一次巡邏。夜幕下,陵墓群幾乎沒有燈,偶爾有車經過,坑窪的土地擋不住他的去路,高過頭頂的玉米攔不下他對工作的盡職負責。
像這樣義務守護國家文物的人們常常讓分管文物安全的周魁英感動,同時也讓他陷入對文物安全管理理念的深度思考中。誰的東西誰保管維護,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當這個常理具體到文物保護時,就面臨著各種狀況,其保管維護事宜也就變得復雜萬分。“我們的文保員常常讓我們感動,也同時讓我們揪心。他們處境的困難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我們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方面對於文物安全的認識存在的誤區。文物不是文物局的,而是全社會每個人的,文物安全也是全社會安全的一部分。”在周魁英的心裡,只有全社會都有文物保護意識才是文物實現全面保護的大前提。
《文物保護法》中有明確條款: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文物保護,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確保文物安全。
為此文物單位不遺余力打造三支隊伍。第一支隊伍是安全保衛隊伍。根據文物安全屬地管理的原則,要求全省各市縣積極組建專業的文物行政執法隊伍。同時指導各文博單位積極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保消合一隊伍。
第二支隊伍是科技人才隊伍。通過加強與國外文博機構、國內高校的合作交流,爭取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人社部分別設立4個科研基地、1個博士後工作站、1個博士後創新基地,建立了門類齊全的文物科技保護研究實驗室,設置了2個“三秦學者”崗位。
第三支隊伍是群眾文物保護員隊伍。為了解決我省田野文物點多線長面廣等級高,安保力量嚴重不足的困難局面,省文物局每年專門編列1000余萬元文保員專項補助經費,目前,全省文物系統共聘有群眾文保員5600余名,確保全省省級以上的不可移動文物管護實現全覆蓋。
從技術到人員、從專業人員到兼職文保員,從事前預防到事後處理,文博人以最大的忠誠對待人類的遺產。
創新性保護,文物保護是一道智力題
2015年的初夏,在西安古老的城牆上舉辦了一次不同一般的晚宴。共進晚餐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習莫會”成為世界外交界津津樂道的事情,西安城牆箭樓也隨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14年5月4日,毀於88年前一場戰火的西安城牆南門箭樓重新矗立在南門城頭。它有著和原來箭樓驚人一致的樣貌,但卻是使用輕型材料在原址進行可逆性、展示性的仿建,這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這樣,不僅原來的箭樓遺址有了一個巨大的“保護蓋”,而且建好的箭樓又給每位站在南門城牆的人有了親切可感的品味歷史對象,這其中就包括習近平總書記,他站在西安的城牆上說:“多美啊!西安人應該為此感到自豪、自信和幸福!”每個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人都知道這份美來的並不容易,它需要勇氣、擔當,更需要智慧。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說:“文物保護是和古老的文明遺產打交道,但並不意味著故步自封,創新精神對文物保護的意義重大。沒有創新的理念我們就無法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給予文物最有效的保護;沒有創新的制度中華文明璀璨的遺產有可能在僵硬的管理中灰暗;沒有創新的方法文物保護就可能淪為空談。”
理念創新,就是要在歷史撥動的社會發展脈搏中,找到屬於文物保護的發展方式。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曾說過,“文物工作歸根結底是四個字:保護、利用”。可見如果僅僅是保護而忽略利用,不僅遺址是死遺址,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會背上包袱。
“大遺址保護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當地城鄉建設、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大遺址保護的“四個結合”無疑讓人們對遺址有了新的理解、新的熱愛和新的呵護。“國家公園模式”、“退耕還林模式”、“市民公園模式”、“民營資本投資模式”、“集團運作模式”這是文物保護在社會實踐中的智慧,也是對文化遺產深度理解後的忠誠。方法創新,就是要在技術拓展的更大空間中讓文物得到更科學、更完善、更全面的保護。考古發掘中遙感技術、地球物理等新技術的運用讓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能通過最安全科學的方法呈現在人們眼前,即使是墓葬中的氣體都被科學的收藏起來。文物保護中,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讓無論是唐墓的壁畫,還是始皇帝的軍陣都保有他們千年前的樣子。文物展示中,恆溫恆濕的展示條件已經並不新鮮,事實上,我省已建設了30多個實驗室、修復室以及科技保護工作站。社會保護領域,陝西第一個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第一個為宗教部門舉辦文物保護培訓班,主動出擊,占領陣地;第一個為教育系統培訓師資力量,使保護文物理念薪火相傳;第一個對政府相關部門官員進行文物安全培訓,灌輸文物保護前置審批的理念,夯實文物保護的基礎。陝西三次組織寶雞群眾護寶成果進京展覽;首次為護寶農民樹立紀功碑;首次組織護寶群眾出國考察;首次利用社會集資設立群眾保護文物獎勵基金,獎勵履職盡責的優秀群眾文物保護員;陝西首次施行《群眾保護文物獎勵辦法》,依法激勵和規范群眾自覺保護文物行為等等。
眾多第一,無數首次,當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十三五”規劃建議將“創新”提到了發展理念的首位,陝西的文物保護也在創新中一步步邁出踏實而富有成效的腳步。陝西文博人大膽地創新實踐動員起社會每一份保護力量。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世界一流文物,他是我們每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