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京張高鐵可行性研究報告獲發改委批復,清河車站是規劃始發站之一。雖然具體設計方案還未最終確定,但仍引發了鐵路學者王嵬的擔憂。
清河車站站房始建於110年前,仍基本保留著百年前的樣貌,但車站尚無文物身份,一旦新建,老建築命運難測。
記者了解到,目前王嵬已向海澱區文委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希望為清河老站爭取合法的文物身份。
擔憂 高鐵將建 老站尚無文保身份
對於王嵬來說,這個11月是繁忙的,新書《追火車》出版發行的同時,還要時時牽掛著清河老站房的命運。
據媒體報道,京張高鐵可行性研究報告獲發改委批復,北京北站及清河站規劃為兩座始發站。王嵬認為清河老站勢必要進行較大改動。西直門站老站房已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而清河站卻無文物身份。
老京張鐵路,與清河車站建築、格局完全相同的青龍橋站,已被劃入國保文物范圍;被拆掉近一半的清華園老站房,也已成為海澱區登記文物項目。
王嵬說,鐵路上的老建築、老機車是鐵路文化的載體,如不對清河老站房進行有效保護,可能會失去一座珍貴的歷史建築。
歷史 110歲“高壽” 孫中山曾在此視察
不同於大型火車站,很少有人了解清河站的故事。王嵬通過歷史資料以及實地走訪比對,勾勒出清河車站的歷史變遷。
100多年以前,京張鐵路沿線十余座站捨的崛起,開創了中國人自行修築鐵路的歷史。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先生設計的“之”字形鐵路舉世聞名。清河車站作為京張鐵路一座三等小站,因建於海澱清河鎮而得名。
資料圖片顯示,始建於1905年的清河站,為中西合璧風格的6柱5間式站房,中間3間為候車室,外部為券門。詹天佑先生曾在此勘測、施工、驗收。1912年9月8日,孫中山先生曾於清河站下車視察京張鐵路。
王嵬還找到 了清河車站被日本侵占時的老照片,站房與通車初期毫無區別,但站房前堆滿了沙袋,車站周圍有重兵把守、戒備森嚴。
現狀 結構尚存 老匾額留住百年滄桑
高聳林立的現代化寫字樓、川流不息的京新高速、城鐵13號線來來往往的列車……周圍不斷發生巨變,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上地與西二旗兩座城鐵站之間,還遺存著一座老火車站。
這是一處“活著的歷史建築”,北京市郊鐵路S2線在此停靠,延續著老站的生命。車站內人流稀少,偶爾有乘客來這裡購買火車票,來去匆匆。
青灰色的站房坐東向西,與南北縱橫的鐵道相互依存,乍一看,這不過是座尋常小站。因歷年來的改擴建,站房最初的樣貌幾乎被掩藏,但一些細節處卻仍透露出它的百年滄桑。
在王嵬的引導下,記者繞到站房南側,看到一塊嵌牆豎匾上有“清河車站”四個描紅大字。這塊豎匾與老站房同歲,看上去古樸滄桑。站房北側,同樣有一塊豎匾,但已被水泥糊上,並被其它房屋遮擋。
資料圖片顯示,始建於1905年(1906年建成)的清河站房為中西合璧風格的6柱5間式建築,中間3間為候車室,外部為券門。兩側及候車室後方為站長室、電報室、雜役室。如今,中間的券門被改作售票窗口,但拱券痕跡尚存,老牆上裝著空調外掛機,屋頂更換為彩鋼板,周圍也多有添建……但仔細觀察,老站房的建築結構基本完整。
據王嵬向記者介紹,新中國成立以後,清河車站站房開始改造,三處拱券添加了門窗等物,南側向西接出了一間房屋,屋頂被更換成了彩鋼板,房頂與其他建築連為一體,候車室的三個券門仍為原樣。但站房中央正上方、由京張鐵路總辦陳昭常於1906年題寫的站匾被毀。
時至2014年,站房的三處券門已被封死一個,另外兩處改為售票處。東側的老站台也因S2線市郊鐵路改造成為高站台,西側的老站台仍保持原樣。
行動 民間學者已向官方申請文物認定
在海澱區文委的文物目錄當中,記者能查到京張鐵路清華園車站,但並無清河車站。記者以鐵路愛好者身份致電清河站,證實清河站並非文物項目,但有海澱區的政府工作人員來這裡走訪過。
王嵬設想,若能對清河站進行保護,待修建清河高鐵站時,可將老站房細致整修,與現代化的高鐵融洽相處,譬如北京北站的保護模式 —— 西直門車站歷史上多有變遷,後來成為京張鐵路的起點站,在現代化的北京北站建成後,原先的西直門火車站站房作為工業遺產被保存下來,與嶄新的北京北站同處並存。
目前王嵬將其考證成果進行了系統整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整理成一份6頁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前日他將申請表遞交到海澱區文委文物科,被工作人員受理。
根據《貫徹實施<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的指導意見》,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受理文物認定申請後,原則上應在20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並予以答復。
本報會持續關注文物認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