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群遺址展現無錫窯業輝煌史
日期:2016/12/15 1:22: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恐怕誰都知道普通的一塊瓦片有多大,但是差不多有一張茶幾大小,重達150多斤,要兩三個人才能抬得動的一塊瓦片,你有沒有見過呢?作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重要節點之一的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不久就將面向社會開放,在布展過程中,博物館從各處征集到了120余件展現無錫窯業歷史和文化的磚瓦文物,而就在這些“寶貝”中,兩塊巨大的瓦片格外引人注目,堪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記者日前在窯群遺址博物館內見到了這兩塊“巨瓦”。其中一塊尺寸為70厘米×64厘米×10厘米,重達150多斤,另一塊較小的尺寸為47厘米×64厘米×10厘米,也有100多斤重,兩塊瓦片的表面均刻有“袁恆盛號”的銘文。窯群遺址博物館館長、大窯路窯業世家黃家後人黃壽林向記者介紹,這兩塊瓦片是由同為大窯路窯業世家的殷家提供的,發現的時候瓦片上已布滿了青苔。
據專家考證,這兩塊瓦片起碼有四五百年歷史,為皇宮所用瓦片,之所以流落在民間,推測其很有可能是這一類型瓦片的樣品,能夠保留到今天,確實十分罕見。這麼重的瓦片,屋頂怎麼承受得起呢?黃壽林告訴記者,這兩塊瓦片並非“蓋瓦”,應該是斜屋面底部用作排水的“底瓦”,而且皇宮中的建築異常大氣而且結實,所以才有可能使用體積如此之大、分量如此之重的建築材料。
在窯群遺址博物館的展廳中,除了這兩塊“巨瓦”之外,還有包括金磚、城磚、墓磚、磚雕、水牌等等各種類型的磚瓦制品,涉及到建築材料和生活用品。黃壽林向記者介紹,從明洪武年間一直到解放初期,大窯路的窯業興盛了幾百年,這裡曾經聚集著大大小小百余座古窯,出產的磚瓦遠近馳名,“大窯貨”有口皆碑,甚至還有產品遠銷至南洋。雖然歷經時代變遷,百余座古窯只剩下十六七座,保存較完好的也僅有六七座,但是這些古窯,以及由其出產並留存至今的各類磚瓦產品,卻是古運河畔曾經輝煌的無錫窯業的歷史見證。因此,在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復的過程中,打造窯群遺址博物館展現無錫窯業的歷史和文化就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據悉,博物館將完成背面三個窯址的修復,這些窯址修復後將與博物館連為一體,成為一個有效的展示部分。此外,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工作還在繼續進行,除了已經進館的120余件磚瓦文物外,記者在黃壽林的辦公室又見到了他征集到的20余件用於磚瓦生產的工具,有些是仿制的,但是更多的是當年留下的實物。黃壽林向記者介紹,這些工具也即將進入博物館,配合館內的主題雕塑,向游客生動再現磚瓦生產的流程和工藝。
“我們還希望市民們能夠多提供一些與此有關的線索,或許被人們遺棄在某個角落的舊磚舊瓦,說不定就是和大窯路歷史有關的文物。”黃壽林說,今後,博物館接受市民的文物捐贈,博物館將頒發榮譽證書,或通過購買的方式,從提供者手中獲取文物,此外,如若擁有者不願讓出文物,借展的方式也將會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