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客家風水漫談

客家風水漫談

日期:2016/12/15 0:59: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風水文化與客家文化一樣,源於中原,發展在贛南。

  風水是中國古老的術數之一,相傳黃帝時青烏子精通堪輿之學,故風水又稱青烏、堪輿之術,距今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有趣的是,從古到今,人們對風水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古代對風水持唯物主義批判態度的有東漢的王充、隋文帝楊堅、唐初的呂才、宋代司馬光、元末的趙�P、明代的張居正等。王充認為,世上根本沒有鬼魂、宅神,埋葬死者、修建房宅毋需選擇時間、地點等。隋文帝說,有人講我當皇帝皆因風水好,那我兄弟又為何戰死?司馬光認為,厚葬有害無益,受《葬經》影響,有人置死者幾十年不葬,究其原因,或歲月不利,或未有吉地等,真令人歎息!

  在科技倡明的今天,對風水持肯定態度的學者也很多。我國科學泰斗錢學森提倡“建立現代地理科學系統”,研究“天地人的相互關系”。天津大學建築系教授亢亮、王其亨,北大教授、博導於希賢,華南理工大教授、博導程建軍等,均高度評價中國風水理論是包含地球物理學、地球磁場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天文學、醫學、宇宙空間學和生命信息學等。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說:“其實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王青說:“中國古代風水術,屬於勞動人民長期建築經驗的總結,屬於偽科學部分,屬於原始巫術手段。”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寶田認為:“風水是中國獨樹一幟的文化現象。集古代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民俗乃至生態觀念於一體的綜合性理論,應當說博大精深。”剝去風水理論迷信的外衣,它在當代科學和哲學發展相吻合的時代,體現了古代中國有機整體的自然觀。在其玄妙理論的內涵中,風水調諧著一些當代人生活工作環境同自然的關系。而同時,又迷信地使人寬慰於生活與事業的未來。風水是認識世界自然的哲學方法,在當代實驗基礎上重新發掘,必然對科學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啟迪。科學史權威李約瑟稱,中國古代風水為准科學、中國古代景觀建築學,“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美國城建規劃權威開文林奇在《都市意象》中稱:風水理論是一門“前途無量的學問”。

  風水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從古到今,風水既有亡靈顯象的迷信色彩,又有故弄玄虛的江湖騙術;既有無法實證的自然之謎,又有感同身受的實用價值。其一,風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不僅信眾廣泛、婦孺皆知,而且豐富多彩、傳說眾多。其二,風水是一種希望擇吉避凶的術數,如童山、斷山、石山、過山、獨山之“五不可葬”、“衙前廟後不宜居”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其三,風水是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盡管“風水先生亂唱歌”、“一個地理一個(術)說”,但民間素有“不請地理,(不順)後悔不已”、“羅盤一端,心中告安”之說。其四,風水是一種環境與人的學問,如“向陽花木早逢春”、“昏暗潮濕盲殘多”、“坐北朝南,冬暖夏涼”、“逢山而居,遇水而安”等諺語均不無道理。其五,風水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性學科,如“坐北朝南無疏漏,門口的田三百畝”、“坐南朝北,有食都討給”;“前有泾,後有峰,左右要對稱”、“橫屋塞後、照牆門樓風水池”等理念,都是集美學、環境學、建築學等於一體,融景色怡人、居住舒適、交通便利等於一爐的學問;假如你選一個賞心悅目、清靜幽雅的地方居住,肯定美不勝收、有益健康;你選一棟坐北朝南、通風明亮的建築居住,肯定冬暖夏涼、四時如意,等等。反之,如果你居住在一個破敗不堪、臭氣熏人,嘈雜喧囂、陰暗閉塞的地方,就肯定會令居住者不快,對身心健康不利。可見,把風水文化簡單斥之為封建迷信,統統列入棒殺禁止范疇似乎欠妥。

  據《科學晚報》的文章說:“在中國本土被斥之為封建迷信的中國風水學,美國人則畢恭畢敬地捧為上賓。”中國風水師不僅為泰國國王的寶座定過位,而且還搬動了美國總統的寶座。如今,日韓等國的風水愛好者正在積極活動,爭取把風水文化作為他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申報。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既使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也值得我們認真反思。面對它國的此類文化舉動,我們不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

  風水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然不是我國的主文化,但也不是反文化,它與宗教文化、宗族文化等傳統文化類似,屬於亞文化范疇,應根據“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主張,采取“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辦法,認真研究、積極引導,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多做貢獻。首先,要教育干部群眾破除封建迷信,既不要去干那些戰天斗地、破壞環境的蠢事,也不要去信那些惑世愚民、故弄玄虛的邪術,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分析判斷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學說。其次,要根據信仰自由、學術研究無禁區等法律規定,允許民間建立相應的學術團體或機構,放手讓他們開展各種風水文化研究活動。同時,還要責成各地社聯或文化部門,加強對風水文化組織(學會)和個人的管理培訓工作,幫助他們提高學術水平和職業道德,要求他們用科學說話、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用良心說話;對那些坑蒙拐騙、漫天要價,宣傳迷信、誤導群眾,擾亂社會、破壞穩定等不法行為要堅決予以打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