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灣遺址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遺址位於河南省淅川縣上集鎮張營村溝灣組東,老灌河(古稱淅水)東岸二級台地上,1989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委托,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對其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掘,發掘面積共5000平方米。 該遺址發現了史前時期各類遺跡830余處,其中仰韶文化遺跡416處、屈家嶺文化遺跡326處、石家河文化遺跡41處、王灣三期文化遺跡46處,種類主要有村落外圍的防御設施壕溝、供人居住的房基、祭祀坑等。 出土文化遺物極其豐富,有陶器、石制品、玉器等幾類。其中完整或可復原陶器900余件,包括炊器罐、鼎、斝、釜等;石制品6000余件,包括生產工具斧、鏟、漁獵工具網墜等。此次發掘曾榮獲“2008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和“2007—2008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溝灣遺址文化堆積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主,尤以仰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深入研究漢水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序列及年代提供了新的標尺。溝灣遺址仰韶文化遺存可分為四期六段,基本囊括了仰韶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屈家嶺文化分為三期,石家河文化分為二期,王灣三期文化為龍山時代晚期,可與鄰近的淅川下王崗、鄧州八裡崗等遺址相互補充和印證。 據系列C14測定,其史前文化遺存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與區域內其他遺址相比,溝灣遺址豐富且持久的文化遺存為探討該地區史前文化序列和絕對年代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第二,首次發現了漢水中游地區具有環壕設施的史前聚落,填補了該區域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項空白,為分析區域宏觀聚落形態及其變遷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支點。溝灣遺址發現的環壕聚落主要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環壕包括上下疊壓的兩道壕溝,總體近圓角長方形。
分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