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范客家圍屋會新樓 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
日期:2016/12/14 11:10: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不久前,在廣東省公布的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繼會龍樓、碧滟樓後,壺園、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舊址、鄧仲元故居和會新樓名列其中,至此,惠陽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了6個。
細心的人會發現,惠陽這些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大多數經過媒體報道廣為人知,而會新樓卻最為“低調”,可查的事跡很少。本報記者實地走訪了會新樓,並找到了會新樓建造者葉剛的後人,講述這座客家圍屋的故事。
會新樓
樓頂欄桿、會客廳有西洋風格
在葉挺將軍紀念園一側通往周田村碧滟樓的村道上,經過騰雲學校不遠後,遠遠望去,可見到一棟與傳統客家圍屋有所不同的圍屋:這座客家圍屋糅合了中西建築風格,頗有“西洋范”。它就是剛剛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會新樓。
會新樓坐北向南,總面闊50米,總進深22米,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正面有三門,在中間大門上方,嵌有一青石匾,刻有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國立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題的圍屋名“會新樓”。
踏入大門有條走廊,連通整座建築。從大門穿過門廳,進入到中廳,在屏風的擋板上,也有鄒魯題寫的對聯:“堂構新成,願毓派椒多衍慶;奂輪著美,樂培蘭桂疊騰芳。”
會新樓樓頂用琉璃作為欄桿,角樓裡面的會客廳,有拱形圓柱的建築設計,是西洋建築常用的設計語言。
後人說
希望將會新樓納入修繕計劃
相對於會龍樓、碧滟樓、會水樓等客家圍屋,會新樓算是一座很年輕的圍屋了。從外觀上看,會新樓並不顯得破舊,保存算是比較完好,這離不開葉剛後人每年對圍屋進行簡易修繕,如修補磚瓦、圍牆補漏等。
與惠陽其他客家圍屋相似,這座圍屋已經多年沒有人居住了。“人氣最旺的時候,應該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裡面曾住了100多人。”葉剛的侄子葉桂林說,到了八十年代,被沒收的會新樓歸還給葉剛後人,裡面居住的人大多外出工作,也都遷出去了。
房屋多年沒人住,部分橫梁、樓板出現白蟻蛀蝕,屋頂的一些瓦片也被台風掀走了。葉剛的孫子,今年74歲的葉華榮說,僅靠葉剛後人做簡單的修繕很難完好地保護這座客家圍屋。會新樓曾是東江特委、縣委江南指揮部、東縱二支隊駐地,如今列入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希望政府重視對這座圍屋的保護,將其納入修繕計劃。
對葉剛的印象,葉華榮的記憶不是很多。葉剛離開周田後一直在外面,很少回來。葉華榮說,1943年,葉剛就離開了軍隊,自己出來從事錫礦生意,只是生意做得一般,幾年之後就沒有做了。賦閒之後的葉剛搬到了廣州居住,解放後,曾有人邀請他到廣州政協工作,被他婉拒了。
“我記得在1952年見過,當時父親在廣州工作,帶著去看望了他。”葉華榮說,對於當年的事情,記得不太多,之後又回到了周田生活,第二年,葉剛就病逝了。
主人故事
主人葉剛與葉挺、葉輔平同宗族這座與眾不同的客家圍屋究竟是何人所建造?
會新樓的主人叫葉剛,是秋長周田村人,出生於1901年12月,1953年在廣州因病去世。據葉剛的孫子、今年74歲的葉華榮介紹,葉剛與葉挺、葉輔平同宗同族,都是會水樓成發公的後人。葉挺、葉輔平是成發公的第四代,葉剛則是第五代。
葉剛畢業於廣州憲兵訓練所。畢業後,進入到粵系軍李濟深的第四軍,北伐戰爭期間,留守在廣東後方基地。
1928年春,留粵的國民黨軍部隊編為第八路軍,李濟深任總指揮。1929年3月21日,蔣介石把李濟深扣留在南京湯山,由陳濟棠接任第八路軍總指揮。陳濟棠將粵系留粵部隊合編為3個軍和10余個師。這時留粵的葉剛升任為團長,駐扎在龍川縣老隆鎮。1932年,葉剛被編在第62軍157師步兵469旅,擔任副旅長,旅長是練惕生。部隊駐扎在福建漳州。
會新樓就是在這個時期所建的,1933年動工建設,歷時3年,在1936年建成。仔細觀察會新樓會發現,除了前兩個“西洋范”的角樓,後面並沒有角樓,這又是為何呢?
據說有兩種說法:一是家人在建造過程中超支嚴重,只好壓減後面的角樓。另一種說法是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戰開始,葉剛要求壓縮規模,盡快完工。
其實,這兩個說法都不准確。葉華榮回憶說,當時修建會新樓,葉剛忙於部隊的事情沒有在家裡監管建設的事情,交由他的一個叔叔負責監管建房。按照原來的設計圖紙,是要建成四個角樓,但因為這個叔叔虧空了部分建房的錢,導致最後不夠錢來建設,加上抗戰開始,就建成了現在會新樓的模樣。
參與“秘密大營救”轉移一批在港知名文人及愛國人士
會新樓建成不久後,也就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會新樓和它的主人葉剛,在這場決定著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會新樓在抗戰期間,成為抗日駐地,曾是東江特委、縣委江南指揮部、東縱二支隊駐地。葉剛也在抗日前線奮勇殺敵立下了戰功。
1938年1月,葉剛受命返粵,參與南澳島抗擊日軍登陸戰,並在175師接任469旅旅長。廣州失守後,部隊轉移到粵北,參與了著名的粵北會戰。在駐守粵北期間,共參加了3次粵北阻擊日軍北犯的戰役。
據史料記載:在1939年12月的第一次戰役中,葉剛率領的469旅負責攻取牛背脊側翼的鮮水坑。在他的指揮下,以第938團搶占鮮水坑北側的無名高地,並以火力鉗制鮮水坑的日軍陣地。此次戰役,由於中國軍隊攔腰截斷敵人的聯絡線,再加上由湖南調來的援軍及時到達,以中國軍隊全面勝利而結束。
更讓外界贊譽葉剛的事件,是他參與了在港知名文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秘密大營救”。1941年末,香港淪陷,一批暫居香港的文化界名人、抗日愛國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周恩來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連貫組織營救。
惠陽縣委負責把已到達坪山附近的文化名人、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接到惠州,然後轉送到龍川縣老隆。惠陽縣委通過葉剛的關系,打通了國民黨東江通往粵北地帶的舊部下,秘密讓路。
“歷時半年多的營救,何香凝、茅盾、鄒韬奮、夏衍、柳亞子等人安全地撤離了香港,轉移到大後方,順利地完成護送任務。可以說,葉剛對‘秘密大營救’有著重要貢獻。”葉華榮說。
知多D
惠陽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龍樓、碧滟樓、壺園、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舊址、鄧仲元故居、會新樓。
(來源: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