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革命遺址覆蓋面廣,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資源、黨史資源,也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源,在2009年至2011年我省開展的為期3年的對革命遺址的普查中,發現一些遺址保護不善,其中多數是有管理單位,但大部分遺址卻處於無人管理的境地。經過長期自然損毀和人文破壞,許多遺址的處境著實堪憂。
部分革命遺址風雨中飄搖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來到了儋州市南豐鎮南路43-44號的一處珍貴革命遺址的所在地。這是一座單薄的臨街老騎樓式建築,殘破不堪,早已無人居住,乍一看來與周邊新建樓房樣式迥異,從殘舊程度很難想象,這裡竟是1945年見證了日軍投降後盟軍戰俘交接的現場。
聽老人們講述,這座看起來已經“岌岌可危”的老建築,正是中共瓊崖特委與瓊崖獨立縱隊總部駐所的舊址。1945年8月23日,挺進支隊在什統黑擊潰國民黨頑軍保六團的戰斗中,繳獲了一批文件,從文件裡獲悉日本天皇裕仁已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獨立縱隊總部隨後率挺進部隊進駐南豐、和慶等地,收復瓊西重鎮那大和接收日軍投降。
經過幾番博弈和兩度拒絕日軍無理要求後,瓊崖特委和獨立縱隊在與日軍進行了南豐會談後,駐瓊西的日軍方才逐步放棄小據點,向那大據點集結。9月19日,太平洋戰區美軍司令部派出聯絡官員為盟軍代表,由日軍大佐陪同到南豐特委、瓊縱駐地,要求會見負責人。司令員馮白駒和副司令莊田會見了他們,雙方就瓊崖獨立縱隊解救出來的盟軍戰俘接收問題達成協議,隨後將27名盟軍人員在南豐鎮移交給盟軍代表。
然而,這座見證了當年歷史的老建築,因為缺少保護而如今變成了危房,盡管是省級文保單位,卻至今沒有采取任何修繕措施。“這座老宅子原本也是一座私人住宅,後來幾易其手,現在沒人看管,就靠街坊們看護著。”鎮上一位陳姓阿公告訴記者。
像南豐鎮遺址一樣,目前在我省,還有不少這樣的革命遺址在風雨中飄搖,還有的因為公路建設、農田水利改造以及城鎮化拓展等原因,一些遺址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而逐步消逝了。在當年普查所采集到了全省598個革命遺址和其他遺址中,保存狀況較差和損毀無跡的就多達373個,占到了總數的2/3。
重要遺址亟待修復
關於遺址“處境不佳”的問題,曾一度引起了我省民政、文物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近幾年來,我省有關部門不斷優先安排資金對於損毀嚴重的、重要的革命遺址實施保護性搶救措施,一部分重要遺址得到了搶修和恢復。
記者近日來到瓊海市潭門鎮北埇村委會井堪村,作為省級文保單位的楊善集故居就坐落於此,盡管是歷盡滄桑的老房子,但經過了一番修葺和完善後,青磚飛檐雕砌修復的故居,煥發出了別樣的歷史韻味。楊善集是中共瓊崖地方組織及其武裝的主要創建人。“今年省裡通過各種渠道籌集10萬元經費予以修復,才有了故居現在的變化。”村裡人介紹。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