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咖啡與茶
日期:2016/12/14 10:17: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咖啡與茶,兩種截然不同風格韻味的飲品,卻交織成一個情結,在蒙自歷史的矛盾和文化的交融中糾纏,最後變成了蒙自人的一種享受。
我不喜歡歷史總是變成符號和文字拼湊的厚厚書本。所以,蒙自的輝煌和曲折,若以生硬的形式,很難塞進我只接收柔軟和溫暖的大腦。每每我們的“雲南通”滔滔不絕地形容那些年代和事件的時候,我總是由衷地發出感歎,佩服他,也佩服公式般的歷史。可他之前說的那些數字和原因,卻在地頭田間,街邊、茶館的志趣中轉瞬即逝了。對於歷史我則鐘愛其背面的那些浪漫和自然。
邂逅茶鋪
新與舊是永遠逃不開的一種宿命,他們應該是一個事物在不同時空的存在。他們是一體,要延續的是什麼,怎麼去延續,才是我在乎的。
蒙自的老城對我有一種新城區無法比擬的吸引力。只因那小小的城區裡滿滿的溫情,還有胡同小巷間隱匿著的茶鋪,那裡有陽光下已微黃、無法隱藏滄桑的舊和老百姓常常掛在嘴邊的奇人轶事。
漫步桂林街,街正中的那口曾經以鮮活甘甜留於蒙自人心間的老井已干涸。在離老井不遠的地方,有一家茶館——蒙自老房子。那是一個蒙自一個王姓官紳的宅院,古老的四合院重刷的紅油漆,年久的輪廓和廳堂裡的古董椅稱出一種不自然的新。裡面的布置倒是雅致的,植物和茶具的位置都恰到好處。夜幕中,坐在桌前,品著“蘭貴人”,抬頭,從不大的天井卻能看見一片閃亮的星星。聽說,西南聯大在蒙自時,某位有名的先生就曾與家人住在這裡。
漫無邊際地閒聊,聊茶,聊蒙自,聊蒙自的茶鋪。說蒙自人至今仍就把茶館叫做茶鋪;說每個茶鋪無論大小,必緊挨著一眼水質極好的井,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剛才路過路中間的那口井。在老蒙自人的生活裡,就沒有“茶館”一詞之說。他們認定了能稱得上“館”的,必定富麗堂皇,且價格不菲。茶的清新平易,讓他們覺得喝茶也該有平凡的場所。茶鋪就是那種絕對平民化的地方,一兩間老屋,土牆灰瓦的,對光線的要求也不高。擺上幾張矮腳的,胡亂刻著楚河漢界的木桌,往老式的條凳上一坐,轉眼就是一下午了。
泡茶鋪的人,很少只為喝茶,而是沖著茶鋪裡的那種悠閒惬意、快活輕松去的。燒炭巴(老蒙自人管煤球叫炭巴)的老虎灶一天到晚都有火,開水壺象是一個漆黑的怪物,還不斷冒著白色的霧汽。在漫香浮動的老茶鋪裡,客人們高談闊論,談古論今,也自然會蜚短流長,他們並不在乎那些滿是茶垢,不同年齡的茶杯裡泡的是不是最廉價的茶葉,而只是關心和談論著某一天,蒙自城中某處發生的某件事……
老茶鋪大多是不用蓋碗茶杯的,最常見的是一種藍釉瓷杯,粗糙中透著一種笨拙和結實。從杯口的那些殘齒,可以看出他們是有些年代的了。即使是有裂紋了,只要不漏,照舊沏上熱茶,握在客人的手裡。也有一種稍微精細的白瓷茶杯,上面繪著簡潔的圖案,還有宋體的“清心”二字。
老茶鋪,一直是百姓們自得其樂的場所。哪怕是兜裡只剩下幾毛錢,也可以自由出入。富人們是不屑進出的,他們是無法領會那份清貧的苦樂與自在的。倒是抗戰時,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卻會在空閒的時候相約光顧一下。點上一壺“雲霧”或是“普洱”,借著茶香,暫時忘卻山河破碎、離鄉背井的愁苦。
茶鋪現在很難得見了,隨著老井一同漸漸地淹沒在城市發展的花園洋房中。只有在傍晚的某個角落,留下一股清澀的茶香。回過神來,發現身處的這個地方已被稱作茶館。
失落的咖啡店
茶,是中國人的味道,我幾乎不認識不喝茶的中國人。但老蒙自人除了喝茶,還有喝咖啡的習慣,而且已經近百年了,這是我沒有料到的。在采訪哥胪士洋行唯一在世的87歲的普明生老人時,我們注意到,他喝得竟然是咖啡,他說那是在洋行裡養成的習慣。在蒙自,許多古稀老人,也會在床頭的桌上放上幾包速溶的“雀巢”,雖然還總是懷念著從前哥胪士洋行蒸餾咖啡的那種特別的香,但現在的方便,味道也還不錯。
這個現實讓我既興奮,又為自己的自以為是而好笑。一直以為都市人懂得把喝咖啡當作一種享受,是超前的。每當我們隨意地坐在那些刻意營造的優雅氛圍中,抿著香濃的咖啡,任由熱煙夾雜著幽香從鼻尖飄過,盡力渲染一種情調時,誰又曾知道,這個被認為不夠發達的小城,早在百年前就領略了另一種喧鬧。
一百年前,法國人來到蒙自也帶來了發達的物質和那永遠抹不去的浪漫情調。按照一般規律,碰撞總是會產生些什麼的,更何況是東西文化的碰撞。而蒙自人天性中帶著的那種包容,讓他們懂得盡情享受一切的美好,他們打網球、跳交誼舞,她們用雪花膏,他們喝咖啡,也愛上了咖啡的香濃。沒有人關心,世界上第一顆咖啡豆是誰發現的,也沒有人在乎,咖啡是什麼時候傳入法國的,他們只是細細品味那股香濃。
百年前,蒙自人愛上咖啡與中國人千百年來愛茶,看似無關,卻有著深刻的聯系。
法國人不是為了喝咖啡而喝,就像中國人不是為了喝茶而喝一樣。他們不是在喝,而是在品,品咖啡的味道,品咖啡的獨特……歸根到底,法國人所追求的是喝咖啡的那種情調,意境和環境,這一點和中國人喝茶倒有點相似。法國人可以品一杯咖啡看一整天報紙,和朋友就某個問題斟酌一整天,這就是一杯咖啡的魅力所在。而中國人,無論是在小橋流水間,還是在簡陋的老茶鋪裡,都能把茶喝得寫意、自在,聊上三五個小時、甚至是半天一天的,也一樣覺得是種享受。法國人養成喝咖啡的習慣,並非刻意,而是表達著一種優雅的韻味,體現著一種法國人與生俱來的浪漫天性與情調,一種享受寫意的生活。這就是浪漫的法國人的生活文化。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才會真正愛上咖啡,才能真正品出那種香濃和情調。
茶,清澀脫俗,咖啡,香濃熱情。品茶也好,品咖啡也好,需要相同的心境。
雖然喝咖啡的習慣是留下了,可蒙自卻沒有留下一家像樣的咖啡店。從前城東門的“南美咖啡館”,進出的美國士兵,還有那個讓聯大教授留戀的越南美女,帶著她的歌聲、獨弦琴,一並隨著時間成為了關於蒙自咖啡的所有記憶,漸漸塵封下去。也許,蒙自人並不需要那些形式,他們需要的只是那種包容的心胸和創新自身的意識。沒有咖啡館、網球場、高爾夫球場,他們一樣的開心,一樣的發展。